特區成立40週年,向奮鬥者致敬

深圳經濟特區經歷了波瀾壯闊的40年,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金蝶也與特區一同成長,走過了27年的風雨征程。有幸在《先行者》欄目與各位朋友分享崢嶸歲月,以此致敬改革開放的奮鬥者。


特區成立40週年,向奮鬥者致敬


訪談實錄:

《先行者》:我們知道金蝶是跟隨深圳一路成長的,這個過程中,您最大的收穫或者說感觸是什麼?

徐少春:最大的感觸是,過去由一個外地人變成了一個深圳人,並且我們立足深圳,輻射全國,走向世界,把我們深圳的這種影響力,把我們深圳的這種精神帶到了全世界。

在我們的創業道路上,肯定有很多的挫折,也犯過很多的錯,但是我覺得我最慶幸的是,我們能從跌倒當中爬起來,從錯誤當中能夠吸取教訓。我感謝深圳,也是感謝南山,沒有這片土地就沒有我們金蝶。


《先行者》:那您當初的創業環境和創立金蝶的初衷是什麼呢?

徐少春:從90年代初開始創業,當時在蛇口中華會計師事務所,我當時在事務所的時候,是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一些諮詢、審計、電腦會計服務。那麼後來我在想,我可以開發一個財務軟件來滿足這些深圳的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的需要,因為當時我們深圳很多的外資企業他們用的是國外的軟件,但我們政府規定,你必須要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要記一本人民幣帳,而且按中國的會計制度,所以必須要有中國的財務軟件。

當時我記得深圳市正好要發佈一個關於民間科技人員創辦民間科技企業的這樣一個規定,也正好在這個時間我知道鄧小平要來深圳,改革開放的這種氛圍就非常的這種強烈,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開始創業了。


《先行者》:縱觀咱們金蝶的成長史,我們是從DOS財務軟件走向windows軟件的研發,再最後做到企業ERP再到砸碎ERP 走向雲戰略。那麼過程中經歷了三次迭代,終於成為了中國企業服務裡面的領軍品牌,在這個過程中您是怎樣考慮的?

徐少春:我考慮首先第一個就是,我們這個行業是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一個行業,那麼我們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變革、不斷地迭代,我們才能在市場當中推出更好的產品和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一個是行業的使然,另外一個深圳這個城市就是敢為天下先,深圳倡導的敢想敢幹敢當。

那麼第三個當然就是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創新的精神在裡頭,我是湖南人,我們常常講湖南人,霸得蠻的、發的狠,所以我們既做一些持續性的創新,但是我們也做顛覆式的創新,如果說過去是為了名,也為了利,現在更多的還真的是為了我們這個行業,為了我們中國的管理和文化能夠在世界上真正的崛起。

過去常常講西方的管理好、國外的管理好,現在我可以自豪的講我們中國的管理軟件完全可以跟國外的相比,並且超越他們,所以我內心深處就是希望我們中國的管理和文化能夠在世界上崛起,其實這是一種軟實力。


特區成立40週年,向奮鬥者致敬


《先行者》:金蝶連續16年穩居中國成長型、企業應用類軟件的市場佔有率第一,同樣連續4年獲得中國企業雲和財務雲的市場佔有率第一,取得這樣的成績,您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徐少春:最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創新,創新是我們全體金蝶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或者使命。我們要幫助中國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它的管理競爭力,要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要做一個值得託付的企業管理的服務平臺。

在過去幾年當中我砸了很多的東西,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砸了,不需要筆記本電腦,憑個手機移動辦公;我把我們客戶的服務器砸了,他不需要服務器,用雲計算;我把辦公隔斷,辦公室給砸了,我們其實大部分時間企業不需要辦公室,我們的人員可以在客戶端辦公,我們可以移動辦公。所以這次疫情來了,這說明我以前砸對了,我們不斷地砸、不斷地創新求變,其實告訴大家我們要為這個行業,為這個世界貢獻我們的精彩。


《先行者》:您的創業過程或者迭代過程中一定也經歷了一些競爭或者說磨難,您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徐少春:2011年2012年那段時間,由於我們開始要往雲的方向走,主動要求變,我們在高峰時期,我們的人員很多,我記得那一年有12000人,兩年到三年的時間下降到6000人,幾乎一半的人,這個過程。特別到了2012年,那是我人生當中最難的時刻,人員調整這麼大,一個人夜深人靜回到家裡面,當時我太太小孩他們都在國外,我也是一個人。我就在想公司到底該怎麼憑什麼往前走,遇到這麼大的壓力,後來從我內心深處就冒出了三個詞:堅持信念、堅持信任、堅持行動。所以這三個堅持,我一想想明白了。


《先行者》:席捲全球的疫情,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是非常大的,企業也有業內人說未來全面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您怎樣看待這樣的機遇和挑戰,金蝶有沒有做一些準備?

徐少春:因為這次疫情,其實極大地催生了數字經濟、非接觸經濟、以及按需經濟的這樣一種誕生。疫情讓很多傳統企業家上網了,很多企業家他知道要線上線下了,這就需要有這樣的管理平臺或者說他也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正好我們能夠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所以我們這個行業,今年其實越是困難的時刻,越是可以大力發展的時刻,企業與企業的差距,是在危機當中拉大的。

我們講我們的產品戰略就是同一個平臺、同一個夢想,就是蒼穹平臺,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取蒼穹這個名字?蒼穹,浩瀚蒼穹,那是個多大的一個想象,沒有邊際。所以當時,我在學習的時候讀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當中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話:“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你不能戰勝自己咫尺之心,你怎麼能夠戰勝天下意思是這樣。所以其實表達了一種自信,一種境界和格局。

我們現在蒼穹,在很多外資企業都在用我們的,我們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沿著一帶一路,伴隨中國企業走向全世界,我們的蒼穹也走向全世界,所以中國的軟件我倒覺得在今年開始,我們中國的軟件硬起來了。


《先行者》:那麼現在深圳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又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您作為我們先行者的嘉賓能不能簡單的為我們談一談,我們怎樣起到先行示範的作用?

徐少春:要沒有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深圳這片熱土,沒有廣東這片熱土,我們這些民營企業怎麼能夠赤手空拳闖出一番天地來。所以我們很感謝這樣一片土地,另外一個很感謝這個時代,我們自己發展起來了,一方面我們把自己發展得更大,另外一個我們要帶動我們的合作伙伴、帶動我們的上下游、帶動整個生態一起共同發展,所以我們今天的戰略就是平臺加生態。

當然很重要的是,我內心深處其實有個夢想,夢想就是要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因為我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在成思危老先生的支持下,發起了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的遴選,在各行各業總結中國管理模式。十多年來,後來陳春花老師也加入進來了,在很多老師、商學院的教授的支持下,我們現在中國管理模式這個組織,這個論壇也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希望中國的各行各業能夠湧現這些最佳的管理實踐,然後再把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置入其中。我們沿著一帶一路可以走向全世界。


《先行者》:您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南山區?這裡有什麼好的營商環境嗎?您如何評價?

徐少春:我感謝深圳也是感謝南山,應該來講我創業多久就在南山多久,況且不光是我在這裡創業,我的生活、我的居住也是在南山。

我是1991年下海,1993年正式成立這個公司,到了1997年,當時我的辦公室全是租的,所以有一天我從蛇口坐中巴經過我們南山這段路的時候,其實你看到高新區那個時候,就是幾棟房子,當時還不叫園區,叫高新技術產業村。我心裡在想我說我要在這裡買塊地,1998年我們一分錢貸款沒花,就憑自己的資金,我們買下了高新區綜合樓的整個一層樓。

轉折,就是一個實質性的轉折,後來就有IDG去投資我們了。所以我講這些故事,其實很重要的就是什麼,就是說沒有這片土地,就沒有我們金蝶。


《先行者》:在今年特區40年之際回望過往,您一定有很多想說的話,為我們淺談一下您現在坐在這個位置的感想好不好?

徐少春:一個感謝,還有一個感恩。這個時代是把這片土地,還有我們這樣一群奮鬥者,我們這代人其實都是有夢想,那就是不僅看到自己的成長、企業的發展、還要看到我們國家真正的強大。我們作為先行者,也是一個企業家前輩,下一個接力棒一定要接給青年企業家。


《先行者》:您對於年輕的創業者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

徐少春:我覺得年輕的創業者,特別是現在90後甚至00後這一代人,我覺得他們生長在一個好的時代,有很多前輩給他們鋪路,我覺得他們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年輕的創業者更應該有一種緊迫感,只爭朝夕,不僅讓自己綻放,要在這個時代為我們國家的這種真正的崛起貢獻他的這種力量,所以我給年輕人的最後一個詞就是:指日可待,只爭朝夕。


特區成立40週年,向奮鬥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