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昨晚,我給父親打了個電話,有事相求!

通話過程將近50分鐘,臨近結束時,父親有句話突然戳到了我,以至於後面久久不能躺床入睡......

父親說:‘你畢業三年了,沒畢業前我就問過你,你將來打算做什麼,當時你告訴我,等你做成了再說我聽,現在呢,你敢說了嗎?“

"為什麼父親會有這樣的質問?" 這是我聽後的第一反應。

“那現在的我,敢告訴父親、能告訴父親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了嗎?”我心裡鼓囊著。

我想了很久答案,結果無解。因為我很迷茫,我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心中沒有答案,口中又怎可能給出答案?

於是,放下電話後,那晚我沒睡,而是拿了張白紙出來圈圈畫畫,最後終於初步完成了自己的職業規劃。


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那職業規劃是什麼呢?

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的定義:職業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它包括職業定位 、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

職業規劃在職場已經變得老生常談了,但90%的人都不會做職業規劃,這些人不僅僅是剛出來的畢業生,還包括大部分在職多年的人也是如此。

我是90後,身邊的同事也都是90後,甚至還有零零後的,如果你問他們,過幾年還會在這家公司呆嗎?他們會告訴你:“現在誰去想這麼遠啊,先過好當下再說唄。”

是不是覺得這句話特別耳熟?

其實不只是身邊同事,如果你是公司招聘人員,在校招上面也會看到非常多迷茫的面孔,這些人都是一群迷途的羊,只是一直在走,一直在尋找,可找什麼呢?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那些能早早清楚自己想要幹什麼的人其實是非常幸運的,但是這樣的人卻少之又少。

而剩下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的人一輩子也就那樣了。

就像馬雲說的:“一個年輕人,如果三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想法,他這一生,就基本這個樣子,沒有多大改變了。

可見,頭三年做好職業規劃是每個想走好職業生涯這條路的人都必須要去做的事,它讓我們明確可以往哪裡使勁兒。

換句話說,也就是通過給自己定一個“位子”,然後以這個“位子”為目標展開一系列能坐上這個位子的行動。

那我們需要怎麼做職業規劃呢?

我們可以按照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對職業規劃定義裡提到的三要素來進行。


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第一:職業定位

首先,根據職業規劃三要素,第一步,我們要先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

在職業規劃中,職位定位被分成五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投機型、 知識型、 技能型、 能力型和天賦型。

在這五種類型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定位,而你選擇的定位類型,就決定了你的薪酬天花板,不管你多努力,基本都很難突破。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第一類投機型

這類型的人只追求最高價格。

現在的人才市場,信息是不對稱的。

同樣的能力,A公司可能支付的薪酬是5000元,B公司支付8000元,C公司支付1萬。

而投機型的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那個願意支付最高價格的地方。這些人,他們的天花板是很明顯的,就是企業能付給他們的最高價格。·

第二類知識型

在眾人眼中,知識都是昂貴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知識已經透明化。

也就是說,你想知道什麼,動動手指上網一搜,就全部都出來了,互聯網已經代替了知識傳播者,可替代性太高。

所以也就開始慢慢失去了價值。

第二,知識只是一些概念符號,而思維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鍛鍊的一種能力。

現在每個人能記憶的知識都太多了,隨便一個人,可能知識儲備都超過孔子、老子。

但為什麼我們一直提倡孔子、老子思想呢?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值得我們學習,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字值得我們背誦。·

第三類技能型

技能型類似於知識型,比較典型的技能型有操作工,修理工等等。

第四類能力型

專業服務類以及管理類工作的人就屬於能力型。

比如企業管理者、諮詢顧問。這些人是靠能力工作,可能每天都要寫很多東西,但不會有誰是因為寫作好而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或是顧問。

恰恰相反,寫作一般,但能力很強的人,也不影響職業生涯。

技能不行,能力可以彌補,但能力不行,技能卻無法代替。

這種能力型的人,天花板往往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外在的限制。

第五類天賦型

比如搞藝術、做設計的人,同等努力下,那些做得很好很出色的人,常常都是天賦型定位的人。

做職業規劃時,可以從以上五種類型對照來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所屬的價值定位薪酬天花板又是如何的?以此來明確自己的定位。

明確職業定位類型後,我們就可以接著走下一步了。


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第二:目標設定

明確自己能做什麼之後,是不是應該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了?那怎麼定目標呢?

建議先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再定能夠達成長遠目標需要完成的短期目標。

比如說三年後我想成為公司的區域總監。

那麼,實現這個大目標的前提就是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那怎麼確定自己的小目標呢?

回到區域總監的例子,如果你的公司坐上區域總監的要求是業績過硬,每個季度必須得拿下150萬的業績,那麼就可以先把季度的業績達成定為短期目標,當這些制定的短期目標都實現後,距離長期目標的達成也就會很快了。

這裡,我們可以用到一個模型幫助自己更好的規劃短期目標的實現,這個模型就是SMART原則,分別是由五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具體含義為:


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Specific】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

【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

【Attainable】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

【Relevant】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

【Time-based】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舉個例子:我要在一個季度內達成150萬的業績。

好,這是一個目標,那怎麼用SMART原則去拆解這個目標最終變成可完成的呢?

目標拆開後就是:“我需要在3個月內,每個月完成50萬業績,為完成業績每天打50個電話約20位顧客面談,從20位顧客手裡拿下17000元的訂單額。”

看,這就是運用了SMART 原則把一個目標拆解成了具體可以衡量和實現的小目標。

但運用SMART原則時,有個關鍵點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制定的目標一定是有具體數字可以衡量的,而且是一定能做到的。

比如說,你每天只能打50個電話,就不要寫100個。

這時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100不是具體數字可以衡量嗎?

對,100是具體數字也可以衡量,但前提一定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你做不到每天打100個電話就不要寫100個,一旦你寫了100,就一定是能做到的,這樣才符合SMART原則的運用。

當通過SMART原則制定計劃實現一個個小目標後,最後離自己的大目標也就會更近了。


誰不是一邊混著職場,一邊利用職業規劃幹掉職場


第三:通道設計

有了目標後,想想自己應該利用哪些途徑來實現。

也就是你想通過設計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來讓自己達成目標呢?

比如,想成為公司區域總監。目前你處於公司什麼職位上?要想坐上總監位子,需要經過公司哪些職位晉升,做出哪些成績?

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公司標配的職位晉升路徑,給自己設置合適的上升通道即可。

職業規劃是個大話題,說簡單也不簡單,說複雜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的複雜,主要看你能否對職業規劃有基本的認識,然後開始走上職業規劃的第一步。

只有先走出第一步,才有可能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去不斷的修正完善自己的職業規劃道路。

寫在最後

世界上迷茫的人一大片,誰先找到出口誰就能先搶奪更多的資源,握住更好的成功機會。

所以早做職業規劃,早給自己衝破迷茫的機會,是非常重要且迫切要執行的。

因為機會不等人,聰明人都是主動追趕機會,而不是等著機會找上自己,願大家在職場上都能做一個清醒的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