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不給兒子排滿課程表的爸爸,不是好皇帝

由陳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電視劇《康熙王朝》曾火過一時,可能有人沒看過劇情,卻聽過"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這句歌詞。

《康熙王朝》:不給兒子排滿課程表的爸爸,不是好皇帝

電視劇一開始,就是還未登基的康熙帝——玄燁在漆黑的黎明時分指揮著一群宮人在冰面上跑來跑去。

時值冬日,北風呼嘯,坐在電視機面前的我看見這樣的畫面,沒由來的感受到一陣冷,正納悶這要幹嘛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是玄燁要去讀書了。

一個六七歲大的孩子,天還沒亮就去讀書,怎麼當個皇子還不能睡好覺嗎?

是的,從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子,沒有一個不是天還沒亮就去讀書了。

1.清朝的皇子們,每天四點起床讀書,連除夕也不例外

根據史料記載,康熙甚為重視皇子的教育,每天除了抽查背課文,還抽查射箭射得準不準,子承父,到了雍正,雍正更加重視,皇子們到上書房讀書必須尊敬師長,忘記皇子身份。

《康熙王朝》:不給兒子排滿課程表的爸爸,不是好皇帝

而重視皇子教育的清朝,也是想法設法的塑造優越的教育條件,除了地處寶地,還有國家認可的大文豪教學。

清朝最有學問的人是大學士,上書房的總師傅要有三位或滿足或漢族的大學士,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幫手。

《養吉齋叢錄》了有這樣一段記載:

又或雲內諳達,外諳達共五人,內諳達教滿蒙書,由八旗翻譯人員選派;外諳達教弓箭騎射等事,由八旗參、佐領選派,輪日入直。

不但如此,每位皇子身邊還選有一兩個年紀相仿的伴讀,這些伴讀也都是朝廷棟樑的兒子才能入選。

然而,條件這麼優越的受教育環境,卻應該是清朝每一個皇子小時候心中的噩夢。

據清朝福格的《聽雨叢談》所寫,這個上書房就在乾清門的旁邊,皇帝的寢宮——乾清宮的東南方,是為了方便皇帝像班主任一樣觀察皇子們的學習情況,因為這間屋子就專門讓皇子們讀書用,啥也不幹。

和咱們現在小學生入學年齡一樣,皇子們六歲開始讀書,要學習,蒙語、滿語、漢語還有維吾爾語,要學習儒家經典,唐詩宋詞還有春秋戰國,整體比較偏文,據說康熙中間自己穿插給孩子們上過幾何學。

和現在學生不一樣的是,沒有寒暑假,結婚封爵之後繼續讀書,一年裡面只放五天假:大年初一,中秋,端午,皇上過生日和自己過生日。

除夕放假?

不存在的。

你以為,電視劇裡清朝的皇子們說羨慕平民老百姓的平淡生活是說笑嗎?是虛偽嗎?

不,他們可能是認真的。

也許,他們只是不休息,但上課只上一兩個小時呢?

不,清朝皇子的課表,滿到讓人沒眼看。

翻看《康熙起居注冊》,你會鼻酸,你會流淚。

首先,寅時,大概凌晨四點左右,皇子們就要起床去上書房讀書,溫習昨天學過的內容,等著師父來教今天的課,和現在學生每天的早讀時間是一樣的;卯時,六點鐘左右,皇子們要學習滿文;辰時,大概八點左右,康熙下朝,有興致的時候,會去到上書房中抽查皇子們背課文。書中有一段詳細描述:

康熙入齋升座,問湯斌曰:"皇太子書背熟否?"湯 斌奏道:"很熟。"康熙接過書後,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康熙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皇太子讀書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質岐嶷(yí), 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康熙囑咐他們對皇太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檢查完皇太子的功課,康熙回宮。

班主任就是爹,就是皇帝,其中心酸壓力,可以細細品品。

《康熙王朝》:不給兒子排滿課程表的爸爸,不是好皇帝

而上午的課業,並沒有因康熙抽查完背誦完課文就結束,巳時,大概十點中左右,皇子們開始讀漢語經典著作;午時,中午十二點的時候,侍衛將午飯送來,吃完飯,皇子們繼續讀書;未時,下午兩點,屋內的課業結束後,皇子們出去練習射箭,強身健體;申時,下午四點,皇子們再回書房讀書學習,如果康熙興致又來了,就去書房裡面檢查一下皇子們是不是會寫詩,偶爾還帶著皇子們一起寫詩,到了下午六點,還會檢查皇子們的射箭技術如何。

由此可見,皇帝對於皇子們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視。

2.康熙極其重視皇子教育,是因為從順治那裡品嚐的遺憾不想延及下一代

《康熙帝教子論析》一書中認為,清代皇子教育真正的開創者與奠基人,就是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

康熙之所以如此重視皇子們的教育,是因為沒有得到過順治皇帝的親自監督,深覺遺憾,《清聖祖實錄》中,康熙在廢太子的告天祭中,是這樣寫的:

臣自幼而孤,未得親承父母之訓,惟此心此念,對越上帝,不敢少懈。

這句話看著,倒是和咱們小時候聽到父母說的話有些相似:我小時候沒受過這麼好的教育,我一定得讓你好好讀書。

看來身為人父,皇帝和百姓對孩子的感情倒是一樣的。

而除了對於自己私人情感的考慮,康熙當然更要考慮到,自己的兒子們將來可是皇親國戚,對將來的社會影響力巨大。

《康熙王朝》:不給兒子排滿課程表的爸爸,不是好皇帝

故而,在康熙眼中,教好皇子,是穩固江山的一部分。

在《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中,康熙的原話如此:

為上人者,教子必自幼嚴飭之始善。長大成人,不至痴呆無知,即多任性狂惡。此非愛之,而反害之也。

在乾清宮旁邊的上書房,可以被理解為皇傢俬塾。在這座私塾裡,教學嚴謹,強度極大,學員每天從四點起床,到下午六七點中結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即便不能做到在文學上有深厚造詣,但養成勤勉讀書,認真的刻苦的習慣,也是讓清朝的歷代皇帝當中,沒有暴君、怠君的一大原因之一。

從結果上來看,康熙的思想是對的,只是在康熙的時候,皇子們還會學習一些從西方傳來的科學理論,而到了後代,逐漸被人排斥,甚至貶低為無用,導致後來的清朝皇帝們越來越遠離世界上的進步思維。

而這種嚴苛的教育方式,在現如今的生活當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得到,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課表越來越滿,思維越來越全面發展。

對於教育,原來從古至今,從天子到百姓,都是一樣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