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送助力復工:自強則萬強

不確定始終存在,想走得長久,要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發現機會。

閃送助力復工:自強則萬強

文/本刊記者 朱玉芳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出現積極向好的趨勢,各地開始有序復工,逐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疫情期間,在人們減少外出的情況下,同城速遞“跨界”服務,比往日在更多場景下發揮了作用。

為保障服務安全,作為同城速遞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平臺,閃送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2月11日開始,閃送在全國範圍內推出“企業僱員幫扶計劃”,鼓勵餐飲、旅遊等在疫情期間無法正常營業企業的員工報名成為閃送員,通過這種靈活的短期用工方式,緩解企業成本壓力,增加員工收入。此外,閃送與蘇寧小店、家樂福、哈囉單車等品牌聯合成立“復工復產大聯盟”,促進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

為此,《中國青年》記者採訪閃送聯合創始人於紅建,解析企業如何共同應對疫情,努力走出困境。


閃送助力復工:自強則萬強

閃送聯合創始人於紅建


疫情之下凸顯共享經濟的賦能作用

《中國青年》:及時應對疫情,閃送做了什麼?

於紅建:面對疫情,首先要聽從國家的領導。在大的政策之下,我們應該去做哪些事情?閃送作為一家企業應該承擔什麼社會責任?這是我們第一時間去思考的事情。

疫情期間大家不出門,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及時配送作為城市的一個紐帶,是把大家聯繫在一起。在做配送服務的同時,怎樣去保證大家的安全,這是最重要的。閃送在疫情開始之後,開啟“無接觸配送”模式,及時給閃送員配發口罩、酒精消毒劑等,保證大家在配送過程中的整體安全,也讓用戶更安心更放心。


閃送助力復工:自強則萬強

“無接觸配送”,要求閃送員在送單時,必須與用戶保持2米的安全距離


1月26日,閃送為武漢捐贈了6萬個口罩和100萬現金,同時組織全國各地閃送員擔任抗擊疫情的志願者,免費為各地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庭提供生活物品配送服務。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覺得一個企業應該在這種時刻去承擔它的社會責任——當然做這些事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沒有多和少的概念。

《中國青年》:2月11日開始,閃送宣佈開展“企業僱員幫扶計劃”,目前都和哪些企業達成了幫扶?成效如何?

於紅建: 閃送本身也是一家創業公司,我們知道一家企業成長起來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想盡可能地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去幫助一些企業家,於是開啟了企業僱員幫扶計劃。現在基本上已經跟超過100家企業達成了這種合作,包括廣州鐵通、榆林新華書店、餐飲、塗料等各行各業。核心是我們盡到自己的一份力,能夠在疫情期間,大家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企業能走出困境。

《中國青年》:閃送採取的是眾包模式,也是一種共享經濟,經此一“疫”,你對共享經濟有什麼新的認識和理解嗎?

於紅建: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享的賦能作用。共享的核心是時間。有些人花錢買時間,閃送員把他們的空間、時間轉化成收入,讓家庭生活得更好。

在疫情期間,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很多家庭也受到影響,收入減少會造成生活上比較大的壓力。招募因為疫情而暫時無法工作的人們來到閃送工作,他們不僅可以盡力賺取自己的收入,還可以幫助城市生活正常運轉。這種賦能也就是共享經濟的優勢,如果按照傳統的用工方式,這個是很難想象的。

提升技術,用行動傳遞善意

《中國青年》:閃送簡單模式的運轉背後需要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閃送如何提升技術來應對這次“大考”?

於紅建:

閃送的極簡模式背後的確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比如說閃送的智能調度系統,怎麼樣去匹配成千上萬的用戶和我們90萬的閃送員,怎麼樣去精準地匹配他們之間的需求,怎麼樣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都需要大數據、基礎算法、AI技術的支撐。

疫情期間,我們要求閃送員全部佩戴口罩,並且為他們提供這些資源。閃送研發了口罩識別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去驗證閃送員在配送過程中是否做好安全措施。

《中國青年》:閃送從成立之初就強調“用善良遞送”,應對疫情期間,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於紅建:柏拉圖說過,在可見的世界,最後能夠見到的可能就是善意。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我們的閃送員,每個閃送員都在用行動傳遞著閃送的善意。

我們有許多在武漢的閃送員幫助一線的醫護人員免費配送物資。成都的一名閃送員黃巍,每天用自己的配送車輛,在各大醫院配送口罩等醫療物資,經常工作到晚上10點多。他自己還買了1000個口罩放在車上,看見有市民需要,就免費送給大家。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也在以自己的形式貢獻力量。每個閃送員的善意會逐步匯成一股暖流,讓大家生活得更溫暖。

《中國青年》:數據顯示, 閃送在全國開通222座城市,截至2019年11月,閃送員數量已突破90萬人, 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讓閃送員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職業。”閃送是怎麼做的?

於紅建:第一,解決用戶的問題,創造價值,這是最根本的。你只有對別人有用、對社會有用,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二,本著一顆善良的心,用善意去遞送。閃送一開始開創“一對一”模式的時候,主要解決用戶“急、懶、忙、難”場景下的問題。幾年前有一個訂單,從國貿送到搜狐大廈,當時用戶說務必在40分鐘送達,不然就被“炒魷魚”了,後來閃送員在40分鐘內被送達了。其實按照閃送的規定,90分鐘內送達就可以,但是閃送員能夠將心比心,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

不確定始終存在,練好內功是核心

《中國青年》:面對消費者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和同行競爭,閃送如何應對?

於紅建:閃送在一開始就非常注重服務品質和用戶體驗。 從第一個用戶開始,到後來的更多用戶,閃送每年複合增長率300%,靠的是用戶的口碑推廣。信譽的建立也是一點點在用戶口碑中積累起來的。

閃送員的職業也更加多樣化,我們有修理工、有退伍軍人、有銷售……各行各業的人。閃送剛過6週歲生日,6年走過來,閃送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和閃送員的行為數據,通過大數據進行精準匹配。六年的沉澱讓閃送形成了良好的用戶口碑,從競爭方面去談,也形成了一些壁壘,這些壁壘不是有大資金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是花時間去磨出來的。

《中國青年》:疫情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大環境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何做好自己?有什麼經驗可以和年輕的創業者分享嗎?

於紅建:對創業者來講,這種不確定始終存在。在疫情之前,所有的創業者也都面臨著挑戰,只是說這次疫情來的衝擊比以往更大一些,把挑戰的時間壓短了,加劇了難度。

首先我覺得要練好內功,這是最核心的。自強則萬強,把內因做好,不管遇到什麼變化,你都可以從容地去應對。

另外在風險大的經濟環境下,保持充足的現金流非常有必要。我覺得一個企業要保證能夠應對可能的環境變化,要保持18個月的現金流儲備量,就是在企業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還能運轉18個月。這個想法可能看起來相當保守,但是在這次疫情期間,這樣的規則其實就幫到了閃送。所以我們還能夠有能力去做支援,幫助其他企業共同渡過難關。

這次疫情什麼時間結束,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我覺得任何時候都是既有危又有機。不要單純地只看到或者過多地去強調負面影響,比如說現在很多企業被迫把線下的業務整體搬到了線上,那麼可能在疫情過後,線上和線下兩個生意都起來了。對於閃送也一樣,在疫情期間有一些新的模式和新的業務,開始由閃送來承接了。

一個企業想走得長遠,就要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發現機會。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政府出臺了許多扶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減輕大家一部分的壓力,但是要活下去的核心還在於企業用開創性的思維去發現新的機會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