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冷靜

冷靜,冷靜

21世紀剛剛降臨的時候,人們發現的第一個深刻的事實是,啟蒙主義即將過時。

我們熱情洋溢地討論著“信息大爆炸”“信息自主”等等公共議題,微博、臉書、推特、微信、抖音,當時還存在於久遠的將來。

電子信息,主要以門戶網站這種形式存在。在今天,它陳舊如前朝往事。

然而,正是在這種“原始”狀態下,人們就敏感地預見到,信息的生產和分發權將徹底平民化,不再依賴文化、思想精英的供給。

20年後,預言早已成真。

兩歲童稚,就能熟練地划動智能手機;耄耋的老人,也能嫻熟地使用各種APP。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所見所思,以自媒體的方式共享,分發。

然而,結論卻是錯誤的。

信息生產與分發的平民化,沒有帶來真理的清晰判然,反而演變為民粹化,甚至反智主義。而當文化、思想精英路末途窮,紛紛淡退、消失的時候,人們悲哀地發現,這個時代似乎比過去一切時代都更加需要啟蒙。

冷靜,冷靜

(2013年8月29日,一家位於長沙市繁華商業區坡子街的報刊亭,來自湖南湘潭的文女士兩年前接下這家報刊亭。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悄然發生著變化,許多讀者上報刊亭買報紙的習慣逐漸被打開手機看新聞取代,報刊亭的經營面臨著來自互聯網技術的衝擊和挑戰)

不過,當下的啟蒙需要,涉及的已經主要不是內容的問題,而是方法論問題。

第一次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二次啟蒙,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價值輸入。這兩次,都可以理解為內容的啟蒙,提供的是各種通往現代化、現代生活的思想和主義。

如果把現在亟需的社會文化重整,標記為第三次啟蒙,那麼,它最需要的不再是思想和主義,而是冷靜的態度。

在這個唾沫橫飛的時代裡,作為文化建構的參與者或接受者,都尤其需要理性、良知與責任。

發現自己

由五四新文化運動承載的第一次大啟蒙,是從一本雜誌開始的。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第二期起改名《新青年》。

冷靜,冷靜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五四”時期革命刊物《新青年》在上海創刊,第一卷名為《青年雜誌》,第二卷改名《新青年》)

生逢其時。

當年12月,袁世凱登基,帝制復辟,祭天祭孔。1917年6月,張勳復辟。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各派勢力,以暴力為後盾,自領“封邑”,壓榨農工,封建主義不用復辟,自在其中。

民國,徒具虛名。以新青年為中心,啟蒙主義的烈火熊熊燃起。

它攻擊奴隸道德,把人從馴順與服從的文化合理性中打撈出來;

它關懷婦女兒童,把人從財產與附庸的物的屬性中拯救出來;

它倡導人人平等,把人從封建的等級秩序中拆分出來;

它高揚科學、民主、進步的大旗,把整個民族從愚昧、專制和落後的泥淖中拉扯出來。

它倡導白話文的應用、語言文字的簡化,讓啟蒙主義更好地貫徹,也把長期被少數上層階級壟斷的思想、文化的權柄,交諸平民之手。

你是你自己,一個獨立的人,不是牛馬,不是奴隸,不是誰的附屬物。

冷靜,冷靜

你享有人作為人的一切天生權利,可以自己辨別是非,自己選擇生活,自己創造幸福,最終,可以參與一個現代中國的建設。

人們發現了自己。

先賢告訴中國人,你自己自由、獨立、有尊嚴,國家就會自由、獨立、有尊嚴。

新文化運動的結果,是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肇始於北京,燎原於舉國。

重新發現自己

1977年,走出動盪的中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馬上恢復高考。

冷靜,冷靜

1977年,在北京,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

清醒的領導者知道,知識、科學有多重要,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有多重要。

反思過去的路,人們發現,社會的過度整合,把個體消融了,人們喪失了個體意識、獨立精神、判斷能力和抉擇權力。

第二次大啟蒙,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展開。

這一次的特徵是,人們從長期單一化的思維框架中掙脫出來,主動地去尋求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恰逢其時。

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正在激烈湧動,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育,需要與之配套的價值觀。

冷靜,冷靜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中國復關和入世15年的談判歷程跌宕起伏,艱苦卓絕)

市場交換要求人們能對物擁有支配權,能自主選擇交易,在此過程中不受任何強制力量的左右。於是,物權意識、產權意識、自由平等意識被逐步提倡。

歸根到底,是需要重新發現自己。

薩特、尼采、叔本華……通過書本的形式廣泛鑽進中國人的思想世界。

人們還需要更多。

全面打開的國門,加劇了人和物的流動,但也會有看不見的風,無聲地吹來新的價值、思想、觀念、風潮。

冷靜,冷靜

1985年,在中國最開放的南部城市廣州,《南風窗》雜誌誕生。

今天有讀者說,這是一個詩意的名字。

那時的中國,最需要的不是詩意,而是眼界。人們需要看見更多,聽見更多,觸摸更多,思索更多,才能創造更多。

它初生之時,就立志給中國人介紹改革開放的新事物、新觀念、新趨勢、新潮流,讓人們從這一個少見的窗口,去獲取生活和視野之外的信息、理念、知識和想象。

它在此種文明體系裡,眺望彼種文明體系,觀察另一種制度設計,政治文化理想,高效率的經濟社會運作方式,以及在財富的指揮棒下,他方的人們如何實現“自利而利他”。

它致力於讓中國人確認,我們基於人性需求的必要的利己,和對個人更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在這一向往驅動下的所有合法的努力,並不可恥,而是一種更可持續的奉獻方式。

它關注公共利益,支持和宣揚改革,守中持正,看護市場與權力的邊界。

它是大學生們最期待的精神食糧,是未來社會精英的思想需求供應者,是政府工作者與學術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

它和許多卓越的傳媒機構、文化單位、思想精英一起,置身這一啟蒙過程。

認識你自己,認識新世界。

回到自己

21世紀,一切又變了。

正如開頭所言,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同時又是信息接受者,預示著啟蒙主義的退場。

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微信、抖音……

各種支持信息和思想自我生成的新載體,導致信息和思想不再具有稀缺性。甚至因其氾濫,而接近空氣和水,變成一種“準自然資源”。

啟蒙者與被啟蒙的大眾之間,所需要建立的“權威—接受者”的單向關係,不再成立。

精英們所陳述的內容,再也無法像前兩次啟蒙那樣,讓人們目瞪口呆、身體前傾、聚精會神。相反,它們顯得稀鬆平常,甚至陳舊得讓人不耐煩。

去中心化,讓精英們無法再憑藉自身知識進行壁壘自固,獲取傳道者的地位。

啟蒙精英們的角色,被精熟於互聯網傳播的知識明星部分取代,但他們依據的是商業邏輯,而不是啟蒙邏輯。

冷靜,冷靜

科技帶來新的社會氣象,這不是壞事。

舊的媒介進入衰落期,也是勢所必然,該萎縮的,該消亡的,由他去,不足惜。

南風窗也感受過寒意。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也一度走到維持的邊緣。

作為一個啟蒙者,一個新思想、新事物、新觀念、新趨勢、新潮流的傳播和鼓吹者,如果它不能再新,那就優雅謝幕。

幸而,經過數年的艱辛探索,它又煥然新生了。

它穩定住了市場,實現了全媒體矩陣覆蓋,完成了寫作者的更新換代,推動了讀者的代際接續,融入了新的觀念、潮流和趨勢,蛻變為一個全新的、多元化的、專業化的現代傳媒機構。

冷靜,冷靜

理想不死。

2020年4月,35週年了,這扇窗依然為你打開。

經常有人問: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答案不在於拋棄傳統,恰恰在於初心不改。

物質形態、軟件形態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但它的核心精神被小心地保護了下來。

為了公共利益,用冷靜的力量,守護理性、良知與責任,從未退讓。

這一核心精神,是第三次啟蒙的需要。

在如今的信息領域,人們可以得到很多,但難辨真偽;

魚龍混雜之中,謊言容易流行,人們更容易被一些虛假信息吸引,甚至培養出對虛假的習慣或偏好;

人們可以輕易調動他人或被他人調動,但其中沒有自我;

人們可以隨意拼湊、組裝、製造受歡迎的信息,但不顧社會後果。

我們發現:

當任何內容都不再稀缺的時候,確定的事實就變得稀缺了;

當每一個個體都可以發聲甚至齊聲鼓譟的時候,冷靜的思考就更其閃光;

當商業絕對左右了知識和思想的供給的時候,理性、良知、責任就至為寶貴。

科學的昌明,不妨礙愚昧的生長;進步的追求,不影響倒退的重返。

冷靜,冷靜

在看似人人都自主的世界,人們更加需要回到自己。

南風窗提供事實,供給冷靜的思考,用理性、責任、良知,守護稀缺的價值。這些,都在它的專業能力範圍內。

在信息爆炸、眾口紛紜、情緒翻湧、利益擾攘、理想無存的時代,需要第三次啟蒙。

但這一次,不再是內容上的,而是方法論上的。

什麼方法論?

其必曰:冷靜的力量。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李少威

排版 | CAT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