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紙匠:敬神祭祖的手藝

——張立生訪談錄

作者:李貴龍(書房記專欄作家)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紙匠,陝北人並不陌生。就是製作紙紮、咱陝北人稱之為紙火的手藝人。

紙紮藝術,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是以紙為主要材料,將扎制、裱糊、彩繪和剪紙、泥塑等技藝融為一體的,為滿足民眾宗教信仰、精神需要的一門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其製成品,主要為祭祀神靈和喪葬禮儀所用。如五彩花樹、九級寶塔、引樂鼓、羅傘、幡旗等紙紮,是敬奉神靈的;窯洞院落、廳堂閣樓、金斗銀鬥、金童玉女、車馬、花圈等紙紮,是祭奠祖先的。

死亡,是肉體毀滅,靈魂永生,死是生的轉折,是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的生生觀念,在人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延續至今,為逝去的親人燒紙火的風氣不減。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適應需求,城鄉紙火店隨處可見,生意不錯,可是,出售的都是印刷品,沒有絲毫扎制的影子。印刷技術的替代,工廠化的生產,使傳統的紙紮手工技藝在純經濟效益競爭中,被擠兌,被邊緣化,甚至瀕臨失傳。固守傳統手藝的紙匠鳳毛麟角。

距綏德縣城百里之遙,位於海拔千米的定仙墕古鎮上,還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孤寂地固守著傳統紙紮技藝,就是紙紮世家出身的張立生,陝北傳統“紙火”的活化石。

在桃紅杏白的一個陽光明媚日子裡,驅車前往,進行採訪。他正為定仙墕娘娘廟花會做花樹,我用文字和鏡頭進行了全程記錄。

紙紮世家代代傳承

我至今堅守著傳統手工技藝做紙火,是怕老祖宗留傳下的這門手藝失傳。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我出身紙紮世家,張氏紙紮上下傳承了五代。我爺爺張興祿,因腿有殘疾,不能幹重體力活,為了生活,從十五六歲就跟師學做紙火手藝。爺爺心靈手巧,很快學藝有成。因為爺爺為人忠實,做事踏實,手藝高超,是方園百十里出了名的好紙匠。除了做紙火,還給娘娘廟花會做花樹。定仙墕娘娘廟及周邊綏德、清澗交界處共有七座娘娘廟有花會,從爺爺起,幾乎包攬了所有花會花樹的製作。

爺爺一生帶出了劉家溝村的福勝、郝家溝村的楊金海,和我父親張萬盛等四五個徒弟。父親從藝一生,帶出了張立金、張立玉和我弟兄三人,還有張培功等。

我從十三四歲跟著爺爺和父親學藝的。爺爺和父親對徒弟要求極嚴,小到一朵花瓣,大到一座院落,從扎架、裱糊到彩繪,容不得絲毫馬虎。經常教育我們,學藝要先學做人,人品正了手藝才能行得通。我遵循他們的教誨,繼承他們的手藝,堅持五十多年,初心不變。我也帶出了匙家墕村的高海軍、白家礆村的埃宏,和姪子張兵兵幾個徒弟。兩個姪孫近年也跟我學,成了張氏紙匠的第五代傳人。

材料以紙為主,輔料不少

做紙火,材料肯定以紙為主。麻紙,用於製作花瓣花蕊、九級寶塔、引樂鼓、羅傘、幡旗等。道林紙和卡紙製作花葉花托。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輔助材料就多了。高粱杆,製作窯洞院落、廳堂閣樓造型的骨架。穀草,綁制花樹樹幹。竹條,製作寶塔、羅傘的骨架,和花穗枝條。松香,為花葉花托上光增加硬度和亮度。漿糊,粘貼花瓣花蕊。五色染料,為花瓣花葉、幡旗羅傘等用紙染色。廣告顏料,在成品紙火、引樂鼓等上繪製紋飾圖案。以及細麻繩、鐵絲等,都是需要必備的。

工具一大堆,各有用處

不像鐵匠、石匠,他們的工具件件都是重器,紙匠的工具小巧而精緻,最大最重的要數火鉗,也長不過2尺,重不達2斤。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主要有剪刀,剪單頁紙或圖樣用。裁刀,用於裁開三五十張厚厚一疊紙。削刀,削割高粱杆和竹條。鑽針,在高粱杆上鑽孔。火鉗,加熱後在花葉花托上烙出葉脈。花皺子,將花瓣壓出皺紋。花銃,有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幾十個,可銃可掬出各種各樣的花瓣,在幡旗、彩吊等上銃出各種各樣的圖案花紋。大小型號的毛筆、刷子是必備的,繪製紋飾圖案要用到它。至於調色的盆盆碗碗,燻烤高粱杆、溶化松香的油燈,是農家常用器具,不需專門購置。

手藝再好,一枝一葉都要用心製作

陝北的紙匠主要做紙火,咱定仙墕的紙匠除做紙火外,還要給娘娘廟花會做花樹。紙火祭奠祖先,花樹敬奉神靈。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我先說說做紙火。

紙火,是為仙逝的人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所製作的紙紮窯洞院落、廳堂閣樓,以及生活生產所需的各種器物。紙匠對建築物及附屬設施的結構、尺寸比例要爛熟於心,製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一般設計為明五暗二六廂房的窯洞四合院。根據設計尺寸,用燻烤直的高粱杆截出所需的構件。無論窯洞繡樓、對口廂房、倒座棚圈、大門圍牆,分組從底座開始,用削刀、鑽針把高粱杆削鑽成榫卯結構,沾上漿糊,一根根扎牢,從下至上扎出他們的結構骨架。榫卯結構,是張氏紙紮的獨創,雖然牢靠不散架,但很難做到橫平豎直,因此,一般紙匠用竹籤扎制。稍幹,將兩到三張麻紙用漿糊裱在一起,趁溼,依建築結構剪裁、裱在骨架上。乾透,按牆面、門窗的固有顏色,分別刷上或藍灰或白色的底色。最後用相應的廣告色勾畫出磚縫、瓦片、瓦當、窗欞,大門上的匾額、對聯等細部,紙火的主體就完成了。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接著,要用扎、裱、染、畫的技法制作,給大門、窯門安上可開可閉的門;窯內安置鍋灶火炕,炕上有被褥鋪蓋,腳地安放水缸、衣櫃等器具;院子裡安置碾磨;棚圈裡拴上騾馬或牛驢;並有掃院的、擔水的、飼餵牲口的。這些都是麻紙製成的,最大不超寸半,要達到形象逼真,只有高手才能完成。特別是在高不過五寸的窯洞內安放,更是考驗技術的高下了。

還有金斗銀鬥、金童玉女,製作技法、流程和窯洞院落、廳堂閣樓製作是一樣的。

下來,說說花樹的製作。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首先要染紙。染紙分單色和套色染。單色染簡單,套色染就複雜了,有三色套染和五色套染。大部分紙匠只會三色套染,染了五色套的紙匠是極少數。套色染先要摺紙,摺疊的方法不同,染出的圖案各異。紙摺好後,從淺至深色,依次一個色盆一個色盆挨著染。要掌握好入色液的深度,兩色間空白的寬度,這樣就能染出寬窄不一,洇化自然的五彩色紙來。

晾乾後,根據花朵、九級寶塔、引樂鼓、羅傘、幡旗的不同,選取相應的色紙製作。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做花朵,取或紅或粉單色紙,裁成相應大小的紙塊,用紙捻三四十張訂成一沓,剪園,用花銃銃出各種形狀的花瓣。也可將紙裁成相應大小的長方形,用花皺子壓出帶皺紋的花瓣。做花葉花托,用三層麻紙裱糊成袼褙,幹後,剪成花葉花托,染色,塗松香液,用火鉗烙出葉脈。再做花蕊,把黃色紙經過剪、掬後沾在花柄上。下來就是沾花了,把花瓣與相對應形狀的花葉、花托和花柄用漿糊沾在一起,稍微整形,一朵花就做好了。花會上的花為五樹,四百多朵,要一絲不苟地把每朵花做好。最後,把花插到用穀草綁紮成碗口粗、四米多長的樹幹上,再飾以五彩飄帶,頂上插上花串,掛上鏽球等小飾品,花樹就製作好了。

還有寶塔、引樂鼓、羅傘、幡旗,同樣用染好的各種花形的色紙,以美為基調,進行色彩搭配,施用剪、刻、銃、皺、掬、燙等技藝,製作而成。

扎制幻境:老“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紙匠手藝,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既要對民居建築結構爛熟於心,對農家生活了如指掌,還要有較好的造型技巧,懂得色彩的冷暖關係,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術,更要熟悉民間風俗和民間禁忌,才稱得上好紙匠。最主要的是有一顆誠實的心,有了誠實的心,才能踏實學藝,認真行藝。

手藝再好,一枝一葉都要用心製作!這是我們張氏紙紮傳承幾代的藝規和家訓。

李貴龍,陝西綏徳縣人。現系中國漢畫研究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榆林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審專家,綏徳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綏徳縣黃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化綏徳》執行主編。先後撰著出版了《綏徳東漢畫像石》《綏德漢代畫像石》《綏德漢畫像石》《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等,其中《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作為大學生自選教材,被推薦登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