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丁元英說可以從制度、生產力、文化三個角度去理解,文化屬性就是社會在發展中產生的,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適應物質基礎的上層建築。

比如說中國5000年文化,就大致經歷過6個社會形態,各有各的文化屬性,母系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和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丁元英認為:文化是既得利益者為了滿足統治而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在封建社會中,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關係是畸形的,君權神授,然後老百姓接受到的文化是丟了魂的文化,是有侷限和劣根性的文化,有奴性文化,和自卑文化。這種文化讓人直不起腰來。

其實早在秦始皇沒有一統江山之前,諸子百家,對於社會的發展和構想都有自己的宏偉藍圖,比如老子,弱國寡民,雞犬相聞。比如孔子吾善養浩然正氣於胸,韓非子以法治國,墨子兼愛非攻,以及縱橫家,只為均衡和平衡,不為哪一個實力大權在握。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韓楚風在說文化的時候提出三個概念:英雄文化、哲人文化、市井文化。就丁元英扶貧而來的三個提法,看到扶貧是因為王廟村貧窮,改變不了現狀,市井本來活的就是累,給再多錢,依然會累,這就是文化屬性。哲人文化,丁元英願意喊兩嗓子,把扶貧背後文化屬性上的病都讓各位看一看,瞧一瞧,不為自己,只為更多人反思這個問題,改變自己命運,英雄文化,芮小丹可以為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果斷獻身正義,講黃福海等人繩之以法。這是一種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境界。

文化屬性不是固定的,人之所以千差萬別,不僅因為錢和地位,而是文化屬性。一個人的性格、個性、自尊、追求、信仰不一樣所以成就不一樣,與讀書沒有關係,與聰明也沒有關係,與智慧和慧根有關係。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強,沒有恆定的弱,有的只是我們是否具備轉化的能量,一種生命的昇華,一種魂的存在。就好比亮劍,雖然只剩一兵一卒,但是精神是不朽的,所以即使積貧積弱的局勢以及超級低的戰鬥力,光是追求和信仰就值得人尊敬。讓日本人恐懼的並不是人多,也不是武器精良,而是這種話精神不朽、不倒,不滅、不死。

文化屬性為什麼這麼好理解,但現實中為什麼改變不了,是因為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實相都是虛妄,世人太過執著本相,很難看破本質,但僅僅看破不夠,更重要的是踐行。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無論馬雲、任正非、雷軍,他們的執行力都是非常強的,他們強的地方就是把所見所想都反饋到實踐上,馬雲見了互聯網會在中國搞黃頁,別人呢,根本就不會下功夫幹這些事。

翻開任何一部小說和影視劇,哪個裡面都缺不了文化屬性,這是時代的特徵,是人性的特徵,更是一切美好事物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著。

丁元英在給韓楚風出主意去爭奪正天集團總裁的位置,丁元英的建議是騰出地讓兩個副經理先去爭,到最後誰是幹事的一目瞭然,爭不爭他們說了不算,文化屬性說了算,果然韓楚風順利通過考試,並且將總裁收入囊中。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在佈局格律詩蠶食樂聖市場份額也是藉助文化屬性的東風,他料定林雨峰看不透他做的局,也不會殺人給自己面子上潑髒水,更不會魚死網破,這就是文化屬性,他能知道林雨峰這個階層,這個人成長軌跡背後的文化屬性。

包括幫芮小丹去審理王明陽的那個地方,在空中給王明陽畫餅,最終王明陽實現自我救贖,並且把同夥一一供出來。芮小丹順利結案。關鍵就在於王明陽的文化屬性,是以弱勢文化為核心,追求破格獲取,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客觀實際,還有王明陽是一個修真的人,他信如來,信基督,也信自己。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丁元英就一定是強勢文化的邏輯嗎?不,他是一個矛盾體,在德國他有永久居留,但是他是中國人,他文化屬性給你控制的死死的,他想要逃離,卻怎麼也逃離不了,他想要自己呆在古城閉關修煉,也不會讓他順心。他自卑、怯懦、軟弱、只不過他把自己包裝的好,別人看不到而已。

文化屬性的提法是基於天道意識出現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物質和意識構成的,物質構成了軀殼(皮囊)意識構成了天道意識(靈魂)。小到人、家庭、企業、組織和國家,都具備文化屬性,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磁場一樣,在我們生命裡出現,無時無刻不存在,無時無刻不出現,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著。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家庭裡面有家風,學校裡面有校風,社會里面有精神文明建設,企業裡面有企業文化,國家也有自己的傳承和道統。這些都是文化,武術有武術的文化,江湖有江湖的文化。

記得《大明王朝1573》裡面皇帝修真悟道,不管朝政,但帳是他一人算,自己不說話,卻把事情辦得妥妥當當,把呂公公、嚴嵩、高拱等人用的妥妥的,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長江的水清要用,黃河的水渾濁也要用,不能偏廢,而且帝王心術最重要就是制衡和平衡,既不能讓某個利益集團一家獨大,也不能讓朝廷如同死水一般沒有活力。這也是文化。

《天道》丁元英總是在提“文化屬性”我們怎麼理解?


金庸筆下有為了天下第一,自宮修煉辟邪劍篇的嶽不群,林平之,這也是文化,變強的執念,貪慾權力的痴念,以及為父報仇的殺心。第一併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文化屬性不同,看不到最後的本質,曲洋和劉正風一正一邪,高山流水,一曲笑傲江湖多麼的灑脫和不羈。

從來不是我們看不懂文化屬性,誰都門兒清,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現狀,能力超不過野心,所以容易焦慮,容易不擇手段,所以無論怎麼看,修行才是真正的智慧,看破又如何,還不是滾滾紅塵中浮沉,在宦海里面沉淪,在慾海裡面苦苦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