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的影院經理"眾生相":他們是怎麼熬過這95天的?

這90多天裡,王華一直很糾結。

自2009年起,王華在影院行業一待就是10年。從一個一線員工做到一店之長,這段經歷讓王華始終下不了決心轉行。“多年的感情,多年的心血,放棄了多可惜啊。”王華感嘆道。有太多的不捨,他沒有一線員工說走就說的那份“瀟灑”。可不放棄,怎麼辦呢?從三月開始,公司便不發工資了,停薪留職,據說是以後補發。

什麼時候能開業?他心裡沒底。一大家子等著他吃飯,有點耗不起。於是他一邊在招聘網上掛上簡歷,一邊繼續幹著一些“小內容”,比如去影院巡視一下、安排和監督工作、銷售帶貨、組織一些會議等等,員工沒有工資,工作積極性也不高,很多工作他也不太好意思去吩咐。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今年招聘市場也意外地冷清,掛著簡歷已經快兩個月了,基本是“無人問津”的狀態,接到的面試邀約電話少之又少。“找不到合適的也好吧,說不定影院馬上就開業了。”王華隱隱地會感到慶幸,但一想到收入問題,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入谷底。


疫情間的影院經理


“同志們,小學生都開學了,我們的曙光也快到了。再堅持一下,下半年形勢一定會有改善。”餘利堅在同事微信群裡發消息。這些天來,他每天都會在群裡發消息,給核心員工打“強心劑”。儘管有時候他說的話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但是沒辦法,身為影院經理,他有責任讓員工看到積極的一面。

他的處境比王華好點兒,並沒有“停薪”,而是“降薪”。現有的工資剛夠他基本生活開銷。為了“過生活”,餘利堅想到了“第二職業”。然而,雖然停業,但公司還是有很多事情需要他處理,有時候一天都沒得空,他沒法辦去研究“第二職業”的事情。

“我還算好吧,還有更慘的。有些影院裁員裁得只剩下經理一個人了,收入大幅減少,公司也不允許做兼職……”他笑著說。

要走的人在這三個月中已經走了,留下的人中,他們一邊等著,一邊觀望著,一邊做著基本工作。


疫情間的影院經理


2020年,剛滿35歲的張涵如已經做了5年的影院經理。這幾年,她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沒了電影,影院就不能生存了嗎?”很多專業人士和理論知識都告訴她:不行!雖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

這次,疫情來了,影院被迫停業。她越發覺得場景是影院最大的優勢,現在沒了場景,該怎麼活下去呢?這期間,她組織策劃了兩個活動:

一是“直播帶貨”。早前,張涵如已經讓旗下員工設立了“雙微一抖”營銷號,並堅持在更新內容。這次她要求員工通過微博做及時性話題、用微信做內容、用抖音做個性、用社群做精準營銷、用APP和小程序為商品做引流,用相貌較好的員工做直播,進行線上售賣。業績最好的一天,線上賣了600多份小吃套餐。後來他們精心策劃了優惠活動,還幫著公司旗下的其他影城賣。

隨後,阿里影業宣佈聯合“餓了麼”,推出“影院賣品外送”業務。她第一時間建議公司和阿里影業合作,降低賣品庫存、緩解資金壓力。

二是“充值活動”。影院運營的這幾年,積累了一定的粉絲。他們一直都有“忠粉群”。停業期間,張涵如還是經常在和這些粉絲互動,與他們保持聯繫。“營業停止,但是客戶關係不能停止。”張涵如說道。通過一些優惠充值、禮品贈送等活動,也吸納了一部分用戶續充。

“長遠來說這個事情我不覺得特別悲觀。以前有人說,給我一個wifi、一張床,給我一個屋子、一個手機或者電腦,我待一輩子都行。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人們需要社交活動。影院還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場所。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很對:宏觀是必須面對和承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作為的。所以,做總比不做強!”

“宏觀是必須面對和承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作為的。”這是疫情期間,小編聽到最受感動的一句話。


疫情間的影院經理

這段時間,汪洋感覺自己“能耐”了好多:爆得了粗口、說得了好話,對付得了“大爺”,也安撫的了“小綿羊”。

在影院停業的這段時間裡,他不停地在和商場、第三方服務平臺、廣告商等交涉。和商場是協商租金的問題,這時候他通常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且不厭其煩,爭取最大的免租期限或者優惠措施。而和第三方服務平臺和廣告商交涉,是為了催討欠款。“這幫大爺的,催款真是太難了!”汪洋感嘆道。其中有一家廣告商,怎麼催都沒付清尾款,催款過程中,他感覺把所有的“戾氣”都用上了。

有時候,剛爆完粗口,轉頭就“和聲細語”地去慰問客戶,還要負責給員工“打雞血、灌雞湯”,並通過自媒體平臺、影城的微信微博影迷QQ群、微信群等及時公佈影城的消毒情況、為影迷提供的防護用品、觀眾數量的控制措施等等。

他有時候感覺自己是“精神分裂”。


疫情間的影院經理


比起清庫存等日常工作,更需要汪洋考慮的是“未來”。比如,如何建立起一套“衛生安全規範”,因為今後“防疫”工作將會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重視,又比如何重啟影迷的積極性……這些問題是他著重要考慮的。還需要積極和院線協調,看未來是否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設備商協商,設備的調試和服務標準能否重新修訂等等。

這場疫情讓他深刻認識到,“抗風險能力”是第一位的。而這個能力靠的是平時的日積月累,所以他在認真思考經營管理的問題,他覺得今後必須做出改變,否則真的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活’下來了,一定要好好改變。”這是他腦海裡經常出現的一句話。

“如果疫情之後,我們的影院還‘活’著,那麼……”這90多天裡,大概不少人的腦海裡都盤旋過這句話吧,只不過省略號中的內容各有不同而已。


疫情間的影院經理

劉暢在這個行業已經待了15年了。疫情期間,他買了不少書。無所事事時,就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他的理論是:“已經幹了這麼久了,離開可惜,並且代價也不小。影院總是不可能消失的,既然如此,不如趁著這段時間,好好學習、充電,將來也好為自己謀個更好的前程。”

這段時間,他研究了一些營銷方面的理論,對“兩微一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復工後,影院將重新恢復元氣並以更嶄新的姿態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營銷將會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值得思考和探討。

他還看了一些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書,將其他行業的模式與影城相結合,這未嘗不是一種思路。他也經常去聽一些“行業大咖”的直播課,看看別家影城的做法,聽聽他們對行業發展、影院經營方面的解讀。

“既然不想離開這個行業,那就趁這段時間努力提高自己吧!” 劉暢說道。


在這場疫情中,作為門店掌門人的影院經理,也呈現出了“眾生相”。有人猶豫不決,有人無奈地等待,有人在孤獨地堅持,有人不停地在網絡上宣洩,也有人在努力成長。也許,這場疫情對影院經理來說,同樣是一次“大浪淘沙”,一批人在疫情之中“倒下了”,也有一批人會在疫情之後被沉澱下來,發出光芒。

(注:文中人名均為化名,如有命中,純屬巧合。配圖均來自艾維電影圖庫,圖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