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鬆

撰文 管蘇清

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松

許多的先驅者漸行漸遠,早就想為俞秀松寫點文字,只緣未去過其家鄉諸暨,一直耽擱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稍緩後,趕緊驅車補課。諸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故地、西施故里、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設了諸暨縣。1889年,俞秀松出生於此。

黑暗的大地上閃爍一粒火種,帶來的將會是什麼?1920年夏,在上海漁陽裡出了一件大事,天下沒有幾個人意識到,也沒有人關注它。俞秀松與陳獨秀等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組織——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此時的俞秀松風華正茂,身材勻稱,濃眉大眼,戴一副眼鏡,眉宇間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俊秀儒雅。

在被載入史冊的1921年,俞秀松被派前往蘇聯參加共產國際大會,雖未能出席中共“一大”會議,但他是陳獨秀的得力助手,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革命活動家,中國共產黨成立發起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創始人,是我黨最早參加與軍閥作戰的軍事工作者,對創建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團做出過卓越的貢獻。

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松

俞秀松故居,坐落在諸暨次塢鎮溪埭村,為晚清江南水鄉經典的四合院樓房,粉牆黛瓦,別緻典雅。屋架穿鬥式,前有臺門,石砌門框。俞秀松誕生於此,東側廂房為他少年時的生活居所,閣樓上是他讀書寫作之處。故居中的灶臺、飯桌、床櫃等生活用具,仍然保持著原貌。

溪埭村三面環山,清澈溪水靜靜流淌在山間,數十株樟樹,蒼翠挺拔,高聳入雲,古樸厚重。離俞秀松故居不遠處,就是莊嚴肅穆的俞秀松烈士陵園,建於1987年,這裡曾是俞秀松少年時經常玩耍、讀書之地。

俞秀松在讀高小時就顯露出不凡志向和聰明才智,他臨寫的顏體書法,有板有眼,讓人眼睛一亮。他在作文《愚公移山》中寫道:“中國少年豈不及愚公之毅力,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則中國何患不強乎?”在《進取思想論》一文中寫道:“列國富而中國貧,列國強而中國弱。其何故哉?曰:無進取思想而已矣。”一個孩子,心憂天下,令人讚歎。

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松

1919年俞秀松創辦的《浙江新潮》,因刊出施存統的“非孝”文章,釀成震驚全國的“一師風潮”。陳望道稱讚《浙江新潮》是“浙江的一顆明星”。陳獨秀說:“文章,天真爛漫,十分可愛,斷斷不是鄉愿派的紳士說得出的……”那時,俞秀松的父親要他娶妻完婚,以期馴服這匹野馬,女方是一位大家閨秀。但接受過“五四”洗禮的俞秀松,反抗包辦婚姻,對父親道: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新女性,終身不娶。他決計獨自去北京,追尋革命理想,後來得到了李大釗等人的幫助與指導。

故鄉諸暨耕讀傳家文化傳統對俞秀松的影響頗深,在他的心裡,始終住著“兩個我”,一個是學問家,一個是革命家,兩者常打架。往往在做學問時想當革命家,當了革命家又想要做學問。俞秀松感慨道:“我現在決計在兩三年之內,專門學習一種求知識的工具——外國文,然後再幹社會事業。”“務想研究一種專門學問,以為將來為國所用。庶不負我父母的殷殷期望。”但俞秀松最終成為一名職業革命家,擔負起了民族和國家振興的使命。

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松

坐而論道、誇誇其談,幹不了革命。面對軍閥惡勢力橫行霸道,他脫下長衫,投筆從戎。1922年6月,反動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俞秀松響應中共“二大”提出的“向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作堅決鬥爭”的號召,赴福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任東路討賊軍許崇智司令部參謀處一等書記官。俞秀松在給父親的信中說:“我現在的職務是關於軍事上的電報等事,對於軍事知識很可得到。並且現在我自己正瀏覽各種軍事書籍,將來也很足慰父親的希望吧!父親,我的志願早已決定了,我之決志進軍隊是由於目睹各處工人被軍閥無理的壓迫,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勞苦群眾的仇敵——其實是全中國人的仇敵——便是軍閥。進軍隊學軍事知識,就是打倒軍閥的準備工作。”俞秀松胸懷社稷,是當時革命者的先鋒和榜樣。

漫步在曲徑通幽的古村巷裡,思緒萬千。1919年,年僅20歲的俞秀松帶著“等到大家有飯吃了,我再回來”的理想和“我的志願是要做一個有利於國、有利於民的東南西北的人”的志向,揮別送行的大弟,頭也不回地走進船艙……

山水中國(58)|溪水潺潺映秀松

壯士離故鄉,一去不復返。1937年,他被王明、康生誣陷為“託派”而入獄,1938年夏被押至蘇聯,遭殺害,年僅40歲。1962年,黨和國家向他的家屬頒發了由毛澤東主席簽署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1996年,俄羅斯軍事檢察院正式作出為俞秀松恢復名譽的決定,並寄達《平反證明書》,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冤案得以徹底澄清。

月照千嶺萬江,月存古今夢想。回望來時路,這才發現,有人已把許多東西落在了出發的地方……唯有靈魂乾淨的人能夠讓我們體會到,真誠、熱情、溫暖等一切美好的感受,這個社會有了他們,才有不滅的希望和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