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在當下丨大醫姚尚龍解疾貧之“痛”


濟世在當下丨大醫姚尚龍解疾貧之“痛”

同事說:他是“神”一樣的存在。

同行說:他是大愛無疆的醫學大家。

患者說:他是我至親的親人。

扶貧對象說:他仁心仁術,“濟世”在當下。

他就是武漢協和醫院麻醉與危重病研究所所長、原副院長、教授姚尚龍。他是一名黨員,被譽為中國醫療扶貧第一人,榮獲“中國消除貧困獎”。

聽到別人對他的評價,姚尚龍無奈地笑著揮揮手:“不要這樣說,會誤導大家,我沒那麼偉大,就是個普通的麻醉醫師,只是我更懂患者和那些因病致貧家庭的‘痛’……”

將失落變熱愛 大醫精誠,從幕後英雄到前沿先鋒

時光倒流到2012年12月11日,武漢協和醫院的專家們正在做一臺難度極高的手術——患者是一名出生僅12天的恩施女嬰,患有先天性食道閉鎖及腸道閉鎖。這臺手術難度之大,國內能做的醫院屈指可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麻醉。

“小孩剛出生,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各個系統都不健全,我們要考慮麻醉對她的影響……”綜合考慮孩子的病情之後,姚尚龍為她量身定製了術前麻醉、術中監測管理和術後復甦一整套方案:“我們同時考慮了患者的家庭經濟條件。”

最終手術順利完成。姚尚龍回憶說:“一臺手術的成功,很多患者都拉著外科醫生感謝,但是在幕後默默無聞為生命保駕護航的麻醉大夫,往往被忽略。所以,剛開始我並不願意做麻醉醫生。”

姚尚龍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他的“第一志願”是做一名科學家。機緣巧合,姚尚龍發現,麻醉醫學是將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學科。作為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第一個博士,他立志要將“麻醉”發揚光大。

“俗話說: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醫生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支撐著患者生命功能的維護。我們現在手術能夠做得大,術後恢復好,麻醉學科至關重要。”

從業43年,姚尚龍先後承擔了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0餘項部省級課題;獲湖北省科技進步、技術發明、成果推廣三個一等獎、中華醫學獎等部省屬獎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其中SCI論文80餘篇。

他也實現了最初“科學家”的夢想,潛心研究20餘載,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設備——UE可視喉鏡系列產品,獲得國內外40餘項專利和美國FDA以及歐盟CE論證,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廣泛應用。

姚尚龍不僅榮獲首屆“醫學科學家”榮譽稱號,還入選“華人麻醉名人堂”,成為中國麻醉學高屋建瓴的引領人之一,推動中國麻醉學學科發展。

除了專業領域,姚尚龍還負責武漢協和醫院醫療管理工作20餘年,從醫務處副處長、處長直到分管醫療的副院長,處理了數不勝數的醫患矛盾:“被打、被恐嚇都是家常便飯。醫務工作的特點是風險大、責任重,作為分管和主管領導我不能退縮。”

姚尚龍有這份擔當精神,也有能力,在他手上,“百鍊鋼”也成了“繞指柔”。

是情懷更是責任 母親嘔心瀝血撫育,他最懂疾貧之“痛”

相比“星空”,姚尚龍更眷戀的是農村那片深沉大地:“再大的教授,都要接地氣。”

1996年,姚尚龍登上“中華健康快車”,開始首次醫療扶貧,為白內障患者免費義診。“有一位80歲老母親牽著雙目失明的兒子來就診。50歲的兒子患白內障,此前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等到醫療扶貧團隊到來的時候,已無法逆轉。”姚尚龍緩緩地說,“當時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就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姚母年近九旬,常年患有慢性病。姚尚龍難過地說:“這可能與她年輕時辛勞賣血有關。”

1956年,姚尚龍出生在安徽桐城一個貧困家庭中,父親因病早逝,母親是清潔工。艱難生活中,母親靠有償獻血來支撐家庭生活及幾個小孩上學。

“我家就是一個因病致貧的家庭,從小在菜場撿菜葉吃,我母親什麼髒活累活都幹。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這是很必然的。”

姚尚龍暗暗發誓:“成為醫生後,一定要盡全力幫助那些和我一樣的家庭。”

成為名醫後,有很多醫院花重金想聘請姚尚龍,他都拒絕了:“我更在乎老百姓的口碑。”

2008年汶川地震後,姚尚龍第一時間帶領醫療隊趕赴災區。他一邊指揮一邊親自做了17臺手術的麻醉。餘震中,姚尚龍工作的手術室隆隆作響,但沒有一個人撤離。姚尚龍說:“我是醫生,患者在臺上以命相托,怎麼能走?”

年僅14歲的四川什邡女孩陳雨秋,為救同學被壓在廢墟下,身體多個器官被嚴重砸傷。姚尚龍不僅組織專家及時為她手術,個人還在經濟上對其進行了援助。

什邡市第二人民醫院震後重建大樓前的石碑上,刻著“姚尚龍教授及團隊”,是為了感謝其在災區種下的希望。

2017年,姚尚龍第9次回到汶川進行例行回訪和支援工作時,長大了的陳雨秋給了他一個大驚喜——當年瘦弱的小姑娘已經成了當地醫院的護士長,她對姚尚龍說:“您就是我的親人,我要像您一樣,回報更多人。”

在姚尚龍播撒大愛的同時,愛也在傳播與延續。

永不停歇的腳步 醫療扶貧是一輩子,而不是一陣子

2019年4月,春雨連綿,姚尚龍又帶著團隊奔走在恩施鶴峰蜿蜒的山路上,他知道,山區的患者正對他翹首以盼。

20多年來,姚尚龍每年都會這樣為醫療扶貧奔走於全國各地。從湖北地市州到陝西延川及福建寧德,從雲南臨滄到新疆博州,每年他都要跑個遍。

2005年,姚尚龍第一次來到鶴峰,這個恩施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國家級貧困縣,中心醫院就診率不到50%。當地人做核磁共振得坐3、4小時車去州府,看一次病要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鶴峰縣中心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駱淵海感慨地說:“當時,鶴峰因病返貧佔貧困人口的60%,大家飽受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之苦。15個年頭了,姚教授每年不辭辛苦送來醫學技術和知識,親自下到村裡義診,手把手培養我們的醫生,讓我們醫院大變樣。”

2010年,姚尚龍第一次去新疆博爾塔拉自治州人民醫院時,被當地“刀耕火種”的景象驚呆:“手術室裡沒有監護儀,沒有一個醫生會操作氣管插管……”從那以後,姚尚龍每年往返新疆數次,在技術援助、人才培養、科研項目等方面進行全面幫扶。

2016年,姚尚龍發現雲南臨滄心臟病較多,老百姓看病要去昆明,費用高,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姚尚龍與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攜手,在當地建立心臟病研究所,一年就地做心臟手術100多例,幫助了無數因病致貧的家庭。

全國參加健康扶貧的醫生很多,但像姚尚龍這樣每年帶隊定點幫扶的醫生卻不常見。這正是姚尚龍多年扶貧總結出來的方法:“醫療扶貧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我希望基層也能出現裘法祖這樣的名醫,老百姓在基層也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服務,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更能看得好病。”

姚尚龍有一個信念:“帶土移植”方能“花開滿徑”。

在姚尚龍及其團隊的幫扶下,鶴峰縣中心醫院通過二甲醫院評審,創建了4個縣市級重點學科,就診率達到了80%;博州人民醫院逐步有了介入治療室,可以開展新式剖宮產、直腸癌根治術等手術,還通過了三甲醫院評審。

這便是姚尚龍最引以為傲的“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姚尚龍的辦公室裡,整整齊齊地擺著由他參與翻譯的外文醫學專著。多年來,他還帶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近90位,可謂桃李遍天下,其中有很多學生來自醫療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學成後造福一方。

醫生是人不是神 化療期間赴疆扶貧,感動全國

“姚教授是胸中有大愛,腳踏實地去成就夢想的醫學大家。在他的影響下,精準扶貧成為黨總支的重點工作,醫院也掀起了醫療扶貧的熱潮。”武漢協和醫院麻醉黨總支書記漆紅如是說。

“姚教授就是一個神,感染所有人……”武漢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袁世熒曾在德國工作,正是被姚尚龍精神所打動毅然回國。

聽到同事們的評價,姚尚龍糾正道:“醫生是人不是神。”

在其辦公室,我們看到這位年逾花甲的專家某個週末的行程——週五中午武漢公益講座,下午趕赴常州參加醫學會議,晚上11點赴南京轉車至鄭州,從鄭州轉車到安陽,週六上午安陽授課,中午又赴成都參加醫學會議,晚上9點往杭州轉車至阜陽,週日早上在阜陽學術講座,下午再轉至合肥飛往瀋陽……短短2天,輾轉10個城市。

工作強度異於常人,但他終究是血肉之軀。

“有時候我也會感到很疲憊,扶貧時,為節省時間,吃飯睡覺都在車上。實在睡不著,就吃一顆安眠藥,休息好才能工作好。”姚尚龍說。

2010年一個夜晚,武漢協和醫院泌尿科副主任趙軍接到姚尚龍的電話:“6公分左右的腫瘤可以做腹腔鏡嗎?”姚尚龍沒說患者是誰,誰都沒想到,這位病情嚴重的腎癌患者就是姚尚龍自己。

早在2008年和2009年,姚尚龍就經歷過腦血管手術和甲狀腺部分切除手術。如今,他的身體只有一個腎在正常工作。但即使在抗癌階段,他仍然堅持到扶貧一線。

2010年6月,姚尚龍在化療期到新疆簽定醫療幫扶協議的照片,感動了業界。

“當時化療反應比較重,頭髮全掉光了,瘦了10多公斤。只是覺得還能走得動,就去了,沒想到照片會火。”在新疆兩週,姚尚龍走遍了石河子市和博爾塔拉自治州,“幫助基層切實提高醫療水平,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禍不單行,2010年底,姚尚龍的妻子因外傷昏迷20多天,九死一生。

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無人的時候姚尚龍也曾默默流淚:“不管是妻子還是我自己,救人、活下來當然是第一位的。”但看到妻子病情穩定後,姚尚龍又踏上了醫療扶貧之旅。

二十多年如一日,姚尚龍把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光獻給了扶貧事業,他的團隊對口支援30多家基層醫院,覆蓋受益人群3000多萬。

他推動武漢協和醫院針對貧困患兒先心病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發起減免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共計減免醫療費用4000餘萬元,近5000名貧困先心病及畸形患兒得到救治……

聽到這些數據,姚尚龍卻說:“這樣算是不對的,這不是我一個人做的事,協和團隊每一位醫生都有功勞。”

來源:人民健康網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