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的“神隊友”

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肝癌由於起病隱匿,發現時患者往往已失去治療機會,也是導致肝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肝癌一直是醫學界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目前,甲胎蛋白(AFP)是應用最廣泛的肝癌血清腫瘤標誌物,但AFP的敏感度為66%左右,特異性為82%左右,且容易受肝臟炎症狀態和卵巢功能等影響。而異常凝血酶原作為新一代的肝臟腫瘤標誌物逐漸被臨床肝癌診療指南所採納。

異常凝血酶原(DCP),又稱PIVKA-II,是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II誘導的蛋白質,可出現於維生素K缺乏或肝細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研究表明,除HCC之外肝病患者的血清異常凝血酶原水平輕度升高,但HCC患者的血清異常凝血酶原水平卻顯著升高。採用異常凝血酶原的界值診斷HCC,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48%和96%。HCC患者血清中異常凝血酶原的陽性率也高於AFP,異常凝血酶原與AFP對診斷HCC具有互補性,聯合二者用於輔助診斷HCC,靈敏度可提高至71%。

HCC患者血清AFP和異常凝血酶原均可用於監測HCC的治療效果及預測腫瘤復發的風險。但異常凝血酶原陽性的患者肝內轉移、門靜脈侵襲和肝靜脈瘤血栓形成以及包膜浸潤的發生率較高。

綜上所述,異常凝血酶原比起其他傳統的肝癌標誌物,更具有發展前景和應用優勢。在臨床腫瘤標誌物的檢測中,把其納為肝癌標誌物篩查指標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Hao Xing,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II as a biomarker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 Biol. (2016) 37:15447–15456

2.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