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一院CCU醫生王中華:這趟援助 我們提升了業務水平也收穫了寶貴的友情

哈醫大一院CCU醫生王中華:這趟援助 我們提升了業務水平也收穫了寶貴的友情

生活報4月13日訊今年39歲的王中華是哈醫大一院心內科CCU的一名醫生,2月13日,他作為我省第四批、哈醫大一院第二批醫療隊員支援武漢。“初到武漢,氣候陰冷刺骨不適應;大多數人專業不對口,沒有任何經驗;防護和感控欠缺;大量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病情複雜多變……”王中華說,說不害怕那是假的,焦慮失眠也是常有的事。然而,每一次進艙,大家都毫不馬虎,盡心盡力救治每一個患者。

遺憾沒能和當地醫護戰友喝頓酒

王中華回憶,在武漢,他們除了和醫療隊隊員合作,還與支援當地醫院的醫護溝通協作,取長補短,不但提升了業務水平,還收穫了寶貴的友情。王中華記得,他第一批進艙時,武漢第一醫院的骨科醫生徐立手把手教大家工作站流程、病區格局和注意事項,幫助一起處理患者的每一個病情變化,一直陪了整整一個班。之後還通過微信交流,讓我有什麼需要隨時說。“一來一往我們成為了好朋友,徐立醫生曾說,等疫情過後好好喝頓酒,領我到武漢各個景點好好轉轉,後來徐立醫生去了雷神山,還經常詢問我們這邊的情況。”

撤離武漢的前一夜,徐立醫生剛隔離觀察結束,知道黑龍江醫療隊要撤回了,心中對沒能請上王中華吃飯十分遺憾。“我們只記得相互穿防護服的樣子,卻沒能見過廬山真面目,期待他日再見,補上這頓沒喝上的酒。”

惦念死守七天七夜救回的患者

護目鏡在臉上留下壓痕和勒傷,雙手被消毒水浸出傷疤和過敏皮疹,密閉厚實的防護服壓得身體明顯笨拙,多層口罩的封閉下呼吸明顯困難,乏氧帶來令人抓狂的頭暈頭痛……

王中華說:“在武漢支援期間,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65歲的趙爹爹,病情反反覆覆,血氧一度下降至70%,呼吸頻率每分鐘40多次,心率每分鐘超過120多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所有的藥物、所有的治療措施都嘗試遍了,整個人瘦骨嶙峋、臥床不起、憂鬱絕望,家人也崩潰了。“我們每次去看他,和他聊聊天,握握手,幫他翻翻身,給他帶點愛喝的牛奶。只要醫生在、護士在,他就會變得平穩很多。”王中華說,老爹爹幾度經歷死亡的邊緣,醫生全力救治,護士成立“特護救治團隊”,寸步不離、死看死守,經歷七天七夜,硬生生把他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他的女兒在發給王中華的微信裡說:“王醫生,您和孔衛蘭大夫回黑龍江前一定要告訴我,有機會再來武漢,我們一定要再相見!”

醫療隊返回哈爾濱已經快兩週了,但王中華還是會時常想起在武漢經歷的一次次培訓,一次次進艙,一次次搶救……一切就好像發生在昨天。

他說:“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只是在做著該做的事,只是在做著對的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