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種類的海上/海下作戰平臺,有的依然活力四射,而有的已經退出舞臺。如果要對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艦種追根溯源,恐怕要洋洋灑灑寫成一本書,簡單說說目前這些艦種的區別吧。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手段、併為艦載機提供起降和停靠空間、彈藥油料補給的艦船。航空母艦從外觀上來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面積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同時作為艦船主要結構之一的艦島卻佔比較小。通常來講,航空母艦是現代艦船中體積和噸位最大的一類。航空母艦一般為水面戰艦,但在二戰時期日本也發展過搭載水上飛機的“水下航母”式潛艇,目前擁有核動力航母國家僅有法國和美國。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火力、能執行制海或對地攻擊任務的水面戰艦,因在交戰時由多艘戰艦組成戰列線而得名。戰列艦的外觀特徵是擁有三到四座體積巨大的主炮塔,另外有數量眾多的副炮和導彈發射筒。戰列艦在體積和噸位上僅次於重型航母、高於其他水面戰艦,在戰列艦的黃金時代,起到艦隊核心的作用。由於戰列艦的作戰手段非常單一,目前這一艦種已經遭到淘汰。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巡洋艦:是具有包括艦炮、導彈、艦載直升機等多重作戰手段的大型水面戰艦,因在出現之初主要用於海上巡邏作戰而得名。在戰列艦時代,裝備中小口徑火炮的巡洋艦主要作為戰列艦的補充力量;二戰結束後,巡洋艦實現導彈化,其作用轉向艦隊防空作戰中心和反水面目標作戰火力平臺,是除航空母艦外噸位最大的水面戰艦。上世紀70年代後,只有美國和蘇聯繼續研發和裝備巡洋艦,而目前中國、美國的新一代驅逐艦雖然噸位和作戰能力上與巡洋艦無異,但在艦種分類上並未劃為巡洋艦,因此巡洋艦實際上也處於消亡狀態。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驅逐艦:起源於魚雷艇、因作戰方式上以驅逐和殲滅敵方艦船為主而得名,目前是主要海軍強國的主力水面戰艦。二戰結束後,驅逐艦逐漸導彈化,因此其在作戰手段上與巡洋艦無異,但由於噸位相比於巡洋艦較小而作戰能力略遜,一般也不具有巡洋艦上設置的艦隊指揮中心。目前,驅逐艦正在不斷大型化,各國新一代的驅逐艦最大排水量已經超過萬噸、與巡洋艦無異,因此驅逐艦正在替代巡洋艦的地位。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護衛艦:護衛艦是一種起源相當繁雜的艦船,在無畏艦時代,護衛艦曾經是巡洋艦的一個分支;二戰期間,各國建造的護航驅逐艦、反潛護衛艦和海防艦在戰後繼續服役時往往被劃分為護衛艦,因此現代護衛艦指的是比驅逐艦噸位更小的水面戰艦。護衛艦是目前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水面戰艦,因作戰能力相對較弱而在主要海軍強國中其地位遜於驅逐艦,但在其他國家往往作為主力水面艦。與驅逐艦一樣,護衛艦也正在不斷大型化,一些現役護衛艦已經超越了冷戰時代驅逐艦的噸位,而傳統意義上的護衛艦則正在演變為巡邏艦。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兩棲攻擊艦:是一種源自航母、用於立體登陸作戰的艦船。兩棲登陸艦可以視為航母與船塢登陸艦的“雜交”,同時具有航空母艦的直通式飛行甲板、升降機和大型機庫,以及船塢登陸艦的塢艙和登陸艇(部分兩棲攻擊艦無塢艙),但其航空能力弱於航母、登陸艇搭載能力弱於船塢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的主要作用是使用直升機運載登陸部隊進行立體登陸作戰,在作戰強度較低的情況下,也可使用艦載戰鬥機/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替代航母進行防空制空、對地攻擊任務。由於往往採用民船建造標準,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難度和成本要低於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型戰艦。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的區別

潛艇:指可在水下航行的船舶。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陸的中文語境中,水面戰艦因噸位不同而分為“艦”和“艇”,但潛艇無論噸位大小一律稱為“潛艇”,“潛艦”這一稱呼通常只在港臺地區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