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刺血治療疼痛

一.定義

刺血又稱“刺絡”,通過機體特定部位刺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疼痛方法,也適用於“病在血絡”的各類疾病。

《黃帝內經》有關針刺治療,幾乎有半數以上是關於刺血療法。凡血絡出現“盛堅橫以赤”、“結絡如黍米”、“湧盛有熱”、“脈滿”者為刺血之處。如委中穴治腰痛、十宣穴急救中風。《素問·調經論》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一旦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失常,機體就會發生疾病,而解決辦法就是“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宛陳則除之”。就是說要通過刺絡放血的方法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協調虛實,調整紊亂的臟腑功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有疏經通絡、活血化瘀、開竅清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某些部位的感受器官或神經的刺激,經它們傳導至中樞神經部位,隨後影響到效應器官。其局部組織也會因刺激而引起一些特有的生化改變,並通過神經-體液的綜合調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可增加局部的血液流動,局部(拔火罐的地方)皮下由於氣壓的原因使毛細血管破裂出血,這樣血管裡的血液循環就加快了,血液循環加快,給肌體帶來營養,利於肌體功能修復,也起著消炎的作用。至於拔火罐後在人體上留下的印,深紅色、紅色、淡紅色、紫色或者紫黑色,只是表示毛細血管破裂的程度,流出皮下血量的多少而已。

二病機

刺血療法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治療方法。遠古時期,祖先利用鋒利的石頭,魚骨頭、獸骨,刺破皮膚血管來治療疾病。中醫最古來的《黃帝內經》一書中記載刺絡放血療法。

中醫有一個很重要的病因觀點,就是絡脈淤血理論。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必然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靜脈淤血,氣血不通,脈道老化所致。故有大病、難病、久病體內必有淤血。主張“祛一分淤血留一份生機”。詞學療法,就是直接把淤血排出體外。經絡通暢,通則不痛;氣血行走正常,“正氣在內,邪不可幹”。所以,拔火罐,不分春夏與秋冬.

三.方法

刺血方法主要有絡刺、贊刺及豹文刺法。慢性病則是隔天刺一次,見效後,一週再刺一次。刺血的效果在中醫的其他治療方法中,是最明顯,也是最快速的。

現代臨床刺血,在常規消毒後進行,手法宜輕、淺、快、準,深度以0.1~0.2寸為宜。一般出血量以數滴至數毫升為宜,但也有多至30~60毫升者。臨床上80%的病人,在刺血之後對於疼痛感到有明顯改善,渾身輕鬆,但是也有20%的人反而覺得疼痛感加重。感到疼痛感加重的人一般治癒的速度要比感到輕鬆的人快。一般刺血後再撥罐。如怒張的血管,刺血後任其流出,自然停止為止。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應在上中午為好。經5---10次刺血無感覺的不宜再刺血。刺後撥罐15---20分鐘凡出的血很淡為炎症,初病。凡風溼病,肝病,血中夾水,血出如墨,則為久病,於血阻絡。凡白天刺血痛減,到晚上又加重者為於血,須再刺一次,直至減輕。

刺血手法:認定血位後,腕勁快速點刺,一秒鐘要求刺6---9次。對怒張的脈絡要求一針見血,一般都會噴湧而出。刺血後撥罐10---15分鐘。

1.點刺法:針具可選用三稜針或粗毫針。常有3種點刺形式。

1)直接點刺法。先在針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後右手持針,以拇、食二指捏住針柄,中指端緊靠針身下端,留出針尖0.1~0.2寸,對準已消毒過的部位迅速刺入。刺入後立即出針,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然後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即可。此法適於末梢部位。如十二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穴等刺血。

2)挾持點刺法。此法是將左手拇、食指捏起被針穴處的皮膚和肌肉,右手持針刺入0.5~ 0.1寸深。退針後捏擠局部,使之出血。常用於攢竹、上星、印常等穴位的刺血。

3)結紮點刺法。此法先以橡皮帶一根結紮被針部位上端,局部消毒後,左手拇指壓在被針部位下端,右手持針對準被刺部位的脈管刺。立即退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待出血停止後,再將帶子鬆開,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2.散刺法:又稱“叢刺”、“圍刺”。方法是用三稜針在病灶周圍上下左右多點刺之,使其出血。此法較之點刺法面積大且刺,針多,多適用於皮膚病和軟組織損傷類疾病的治療,如頑癬、丹毒、局部瘀血等。

3.叩刺法:是在散刺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所用針具為皮膚針(梅花針、七星針或皮膚滾刺簡均可)。操作時,以右手握住針柄後端,食指伸直壓在針柄中段,利用手腕力量均勻而有節奏的彈刺,叩打一定部位。刺血所要求的刺激強度宜大,以用力叩擊至皮膚上出血如珠為度。此法對某些神經性疼痛、皮膚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4.挑刺法:操作時以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使皮膚固定,右手持三稜針或粗圓針,將腧穴或反應點挑破出血;或深入皮內,將部分纖維組織挑出或挑斷,並擠壓出血,然後局部蓋上消毒敷料並固定。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丹毒、乳癰、痔瘡等疾病。

5.割點注:以小眉刀或手術刀切割穴位皮膚、粘膜或小靜脈,放出適量血液,然後蓋以消毒敷料即可。割點切口一般長0.5釐米左右,小靜脈則以割破1/3為度。

6.針罐法:針刺用加拔火罐放血的一種治療方法。多用於軀幹及四肢近端能扣住火罐處。操作時,先以三稜針或皮膚針刺局部見血(或不見血),然後,再用拔火罐。一般留火罐5~10分鐘,待火罐內吸出一定量的血液後起之。本法適應病灶 範圍較大的丹毒,神經性皮炎,扭挫傷等疾病的治療。

7.火針法:又名火針刺,是用特製的粗針燒紅後,刺入.一定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寒痺、疔毒等病。


四.適應症

刺血以痛為主的病症有特效:頭痛,麥粒腫,紅眼病,頸椎病,肩周炎,中風偏癱,風溼關節炎,心臟病,高血壓,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闌尾炎等。

1.坐骨神經痛:如屬膽經痛者,(大小腿外側痛)應認真檢查陽稜泉、豐隆穴帶,有無恕張的血脈,如有往往血出病癒。

2.凡紅眼病初起,麥粒腫末化膿者,刺血太陽穴,擠7—9滴血,雙腳中趾尖擠3—5滴血刺血第二天可愈。

3.風溼病的腿部症狀明顯者,T3、4、5椎旁開3寸點刺出血,數年重症,1—2次即有效。

4.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者,取腳內庭至解溪上的青筋點刺,外踝間附近點刺出血。胃潰瘍可在條口穴上0、5寸及條口穴下2、5寸範圍內找血脈。

5.頸椎病:壓痛點,天宗,肩貞,尺澤穴。

6.肩周炎:腎關穴,(陽陵泉下1、5寸)尺澤穴,1次有效。

7.頭痛:太陽,大椎.刺血加罐,率谷挑刺出血,刺後立止痛3至5次愈。

8.脊背不應有血管突出,如有則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9.久治不愈的疾病,當用什麼方法都無效時,就應在雙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漆關節,找那些怒張的血管刺血,可能有效。


五.禁忌證

臨床應用刺血療法,有宜有忌。因此,必須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以及刺血部位和某些特殊情況,靈活掌握,以防發生意外。

1.臨近重要內臟部位,切忌深刺。《素問?刺禁論》指出“髒有要害,不可不察”,“逆之有咎”。該篇列舉了臟腑及腦、脊髓被刺傷後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其認識與今之臨床觀察基本一致,應予足夠重視。

2.動脈血管和較大的靜脈血管,禁用刺血。直接刺破淺表小血管放血,是刺血的基本方法。但要嚴格掌握操作手法,切忌搗汁。對動脈血管和較大的靜脈血管,包括較重的曲張靜脈,應禁止刺血。刺大血管附近的穴位,亦須謹慎操作,防止誤傷血管。有報道以三稜針治療急性乳腺炎誤傷肋間動脈而引起大出血,經外科切開結紮才止血。

3.虛證,尤其是血虛或陰液虧損患者,禁用刺血。《靈樞?血絡論》指出:“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因此,血虛(包括較重的貧血、低血壓反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應禁用刺血,以免犯虛虛之戒。血與汗同源,為津液所化生,故對陰液素虧或汗下太過者,亦禁用放血。若確須施用此法,應視病邪與正氣盛衰而定,不宜多出血。

4.孕婦、習慣性流產者,經期,白血病禁刺。

5.病人暫時性勞累、飢飽、情緒失常、氣血不足等情況時,應避免刺血。

6.性病,皮膚病,皮膚潰爛者。


六.注意事項

1.刺血不能當天洗澡,刺血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於皮膚處於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

2.順應時令:《素間·診要經終論》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根據四時五行衰旺與臟腑相配的機理,視腰痛病人發病經絡的經氣旺與不旺來決定的。如足太陽脈令人腰痛,應取太陽經委中穴放血治療,但春日不可刺出血,四足太陽經為寒水之髒,春日木旺水衰,太陽經氣方盛,故不能刺出血;足陽明脈令人腰痛,應取陽明經足三里穴放血治療,但秋日不可刺出血;因陽明屬土,土旺長夏,而秋日金旺木衰,故不可刺血以瀉之,餘可類推。

3.定其血氣:《靈樞·官能》指出:“用針之理,必須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在裡,血氣多少。”因此,必須根據十二經氣血的多少及運行情況,來決定是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臨上取商陽刺血治療昏迷、齒痛、咽喉腫痛;取攢竹刺血治療頭痛、目赤腫痛;取委中刺血治療腰痛、吐瀉;以曲澤刺血治療心痛、煩熱、嘔吐等,即是以經脈氣血多少為依據的。

4.詳察形神:《靈樞?終始》指出:“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臨床刺血時,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態、氣質特點及神氣盛衰等情況,確定相應的治療法則。根據人體的高矮、肥瘦、強弱來決定刺血的深淺手法及出血量的多少。根據神氣有餘、不足,來確定刺血的適應範圍和方法。

5.辨明虛實:《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者實,精氣奪者虛。”虛與實,概括了邪正關係。由於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決“血實”、除“宛陳”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尤其用於實證、熱證。

6.夏天,對一些冬病夏治的疾病,拔火罐非常有效。特別走罐對輕度中暑療效更加有效,在拔罐留罐的時間上,一般時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表裡、皮膚的細嫩等等因素而決定長短,因人而宜,因病而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