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女媧神格

張仲強

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身份最為複雜的大神。女媧的神格一直模糊不清,因此、早在先秦時代,屈原就為此發出“女媧有體、孰能匠之?”的追問,這是對女媧來歷及神格發出的最早的追問。做為文化英雄,女媧有諸多的神蹟,散佈於古代典籍,民間傳說和諸多民族的文化記憶中,筆者經耙梳整理,可歸納為以下類型。

一 始祖母神

神話學認為: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始祖母神,都具有相同性和相似性。這是遠古人類對生存狀態和對世界及自身觀照的映射,集中地表達於始祖母神身上,這些特徵也同樣地體現於女媧做為始祖母神的神格。

1 大容器:隱喻子宮,代表繁衍、由原始思維之互滲律而擴展外延如河流、池沼、花朵、果實等等,均與生育、延續等義有關。女媧造人的傳說,即是對女媧做為始祖母神的詮釋。“女媧日七十化”亦隱示女媧有巨大的子宮,可以一日七十多次產育。更為直接的是前蘇聯學者李福清採集到的越南一則女媧傳說:有名“四象”之大陽具男子、陽具橫而成橋、眾人行走“橋”上。有一吸菸老者以煙鍋扣“橋”,橋縮而眾人盡落水中。女媧於下游張陰門,眾人入陰門而得生,這則神話形象詮釋了女媧做為始祖母神化育萬物的神格。

2 大卵:作為母體的容器而與水、溶體、種子等關聯。陝西臨潼一帶傳說:稱女媧為“瓜婆”、瓜為葫蘆類植物,大腹而多子。

3 大圓:有包容萬物,令萬物在其間誕育和生長的象徵。女媧“風”姓,“風”上古間為複輔音【pl】。語源學研究,【pl】詞族皆有圓、中空、旋轉、孔竅”等意義。

4 大樹:是大卵的變體,象徵生命與繁衍。我國許多民族都有村神崇拜,凡村寨皆有神樹,是袓先神靈棲所。苗族稱楓樹為“道莽”“道來”,意為“母親樹”。苗族傳說,人類始祖留相,榜相即誕自有瘤之楓樹。留相、榜相之留、榜即上古複輔音【p-l】的分化。苗族神話中無女媧之名義而有伏羲和他的妹妹阿麥【讀aima】。女媧之“媧”上古聲母為“M”,女媧在苗族神話中因系伏羲之妹,故後世苗語借指“妹妹”。其實“阿麥【aiima】即女媧”。同理,漢字“姐”從“女”從“且”,舊釋“且”為男根,似未安,當為“酉”之象形,表盛於陶皿以祭祀祖先之祭品。

二 生育神

從文字學考證,女媧之“咼”,為上古對淺水生物的總稱,指蛙、蝸牛、螺等圓體水生物。《說文》:“咼,蝸蠃也。”段注:“蠃者今人所謂螺字。”《古今韻會通要》:蝸與蛙通。《集韻·戈部》:“蠃。蚌屬,大者如鬥,出南漲海中,或作咼。”《說文》:“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化”甲骨文,象一人臀下有一倒人形。為產育之象形。《大戴禮記·本命》:“女七月生齒,七歲而毀,二七十四,然後其化成。”王聘珍注:“化,猶生育也。”上古“女”亦有“母”的意義。陳邦懷《甲骨文拾零》:“御女於十牢。”女即指女性長輩,故享十牢之祭。女媧為古之生育大神,故有了女媧造人傳說,由造人而又衍化為婚煙之神“高禖”。

三 月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月神為嫦娥、其實是神話傳說在流傳過程中的訛變。丁山先生認為:“中國古代語音無定字,文字更無形,往往一個神人之名,因為語言文字的無定形而演化為若干神人,女媧之或作女娃或女階,即是一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P255)今考所見漢代磚畫像及馬王堆帛畫,新疆阿斯塔拉之壁畫中,均為伏羲執日,女媧掌月,可知在漢代,女媧已有月神之神格,上古蛙,娥,和皆音近,在神話流傳中發生變化,月神遂定形為嫦娥。但在民間傳說中,月中主宰是蟾蜍,這正是女媧為月神的遠古記憶。隴中方言謂蟾蜍為“hema”、即傳承了媧之古音“ma”。

四 水神

在女媧神話中,除了創造人類,她最引人注目的功績就是戰勝了大洪水的侵害。《淮南子·覽冥記》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烈火飛焰,人為魚鱉。於是女媧練五色石以補天裂,止住了滂沱大雨,又斬鰲頭,殺黑龍,運用法術鎮壓了水怪,燒蘆草等灰來堵堙洪水。女媧之能治理大洪水,挽生民於塗炭,於是又有了水神的神格。在古代久雨不止,就要向女媧祈禱以求止雨。《論衡·順鼓篇》:“久雨不霽,則攻灶,祭女媧。”《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取五蝦蟆,錯置灶之中,池方八尺,深三尺,置水蝦蟆焉。”女媧圖騰為咼類,亦即蝦蟆,置女媧圖騰於社而求雨,則女媧水神之神格自明。

禱女媧以求晴雨的記載,早於漢代的還有甲骨文:“甲子卜,貞,雨娥。”(甲骨文佚存389)娥通於媧,前已論。則女媧做為能掌控水的大神,在殷商時期已入國家正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