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民增收 大步奔小康 擼起袖子加油幹!

溫馨提示:請點擊頻幕右上角關注,徒手傳媒實時給你最新鮮,最實用的三農信息,及時解讀惠農政策!

南京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村農家樂老闆邢有龍放下生意,帶著妻子去了趟貴州,來了一次雙人10日遊。自從2013年回鄉創業,旅遊就成了夫妻倆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一年忙到頭,趁農家樂生意淡季出去轉一圈,放鬆放鬆。”邢有龍樂呵呵地說。

作為全市返鄉創業的農民典型,邢有龍曾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說,全家年收入四五十萬元。

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民增收 大步奔小康 擼起袖子加油幹!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南京,類似邢有龍這樣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變生活的農民還有很多。南京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彰顯了獨特的鄉村生態,更為農民打開了廣闊的致富空間,全市150萬勤勞樸實的農民正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大步邁進。

從“賣不掉”到“不愁賣”

農產品變旅遊商品附加值大增

8月,江寧溪田田園綜合體茶廠廠長吳世忠盤點今年茶葉收成,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往年,500畝茶園分散在農戶手中,少的每家幾分田,多的數畝田。因為種植分散,缺少品牌,茶葉一直賣不上價錢。

2016年起,江寧打造溪田田園綜合體,統一流轉了茶園土地,註冊了“溪田”品牌,並統一管理模式,採用人工除草,施用有機肥和農家肥,捕捉害蟲則使用燈光誘蟲器、黏蟲板,確保茶葉的優質、健康、安全。

“以前一斤茶葉四五百元,價格雖低,還要四處託人找關係。”吳世忠說,如今完全不同,溪田雨花茶獲得今年全市雨花茶評比金獎,每斤茶葉售價1200元,雖然價格上漲了一倍多,但一點不愁賣。

美麗鄉村建設順應了大眾休閒需求,大量遊客湧入鄉村,鄉村的農副產品成了搶手的旅遊商品,銷路不愁,附加值大增。在六合區龍袍街道長江漁村,綠水青山不僅是這座漁村的自然基底,也是村民致富圓夢的源泉。當地重點發展旅遊產業,2017年,全村2700多人依靠旅遊人均增收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2280元。村民程斌回鄉創業開起農家樂,生意紅火,年收入達到40萬元。他說:“光靠餐飲不可能賺太多,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遊客購買我們本地的土特產。”他向村民收購草雞、草雞蛋、鹹貨等,價格公道,帶動了鄉親們增收。溪田茶葉、六合草雞蛋“不再為銷路發愁”,得益於我市緊扣特色產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全市以農民增收為重點,積極發展鄉村旅遊、養生養老、運動健康、電子商務等美麗業態,把農村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從“出逃”到“迴歸”

十多萬外出務工農民返鄉

45歲的何英凱至今還記得五六年前高淳區蔣山村的模樣:磚瓦廠的煙囪冒著白煙,天空總是灰濛濛一片;門前水溝漂浮著各種垃圾,蚊蠅亂飛。他和其他年輕人幾乎像逃一樣離開了家鄉,外出或打工或創業。

蔣山村本是江南秀麗之地。“南京之南在高淳,高淳之南在蔣山。”這個蘇皖交界的邊陲小村,東邊群山環抱,層巒疊翠,西面傍著“日出鬥金,夜出鬥銀”的固城湖,煙波浩渺,美不勝收。但村內環境髒亂差,村莊日漸空心化,還是讓年輕人選擇“出逃”尋找出路。

這一切,從2013年村裡打造美麗鄉村時起了變化。根據市、區的部署,當地為小山村修建了全新道路,村莊收拾村容村貌,系統挖掘、梳理了當地漢代墓葬、唐朝驛道、南宋祠堂、明清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將城裡人稀罕的好生態、好空氣、好故事加工成了一桌“鄉村大餐”。

一撥接一撥的城裡遊客慕名而來,村民出路豁然開朗。何英凱很快回到村裡,收購當地蘆筍深加工後製作成蘆筍茶。鮮蘆筍數十元一斤,加工成蘆筍茶每斤可以賣到2000元。

今年初,何英凱又在當地種植了西瓜、聖女果、草莓,吸引遊客前來採摘,其中僅西瓜每畝年收入就可達一兩萬元。

市委農工委統計顯示,近年來像何英凱這樣返鄉就業、創業的村民,全市共有十多萬人,他們原本在異鄉打工、創業,一年四季很難顧家。美麗鄉村建設,打開了鄉村發展空間,讓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創業機會,同時還能兼顧家庭。

“十多萬農民迴歸鄉村,有效解決了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市委農工委統籌處處長陳佩弦說。

從“單一”到“多元”

美麗鄉村人均收入高於全市7000元

從銷售農副產品,到開辦農家樂、民宿等,全市150萬農民正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闢了多元化增收致富途徑。

江寧湯家家村村民陳女士將老房子出租給別人開民宿,年租金5萬元。平時她聯合其他村民在多家民宿幫忙保潔,打掃房間、清洗床單,月月有工資。此外,她的丈夫在當地經營一家肉鋪,幾項相加,家庭年收入穩超10萬元。

記者瞭解到,和蘇州、無錫農民的收入相比,南京農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上。3項收入差距的背後,反映了我市農村地區的非農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而全市大力推動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逐步補齊拉長這一短板。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立足需求、創新供給,積極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閒養老、教育體驗等功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注重三產融合,把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完善農莊、農園的休閒旅遊功能,舉辦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全市已建成市級農家樂專業村38個,餐位超過4萬個。湧現出浦口雨發、六合巴布洛等一批一二三產融合的典範。

——注重業態創新,積極培育美麗鄉村“+家庭農場”“+健康怡養”“+休閒度假”等新型業態,鼓勵利用閒置宅院發展鄉村民宿。目前全市擁有精品民宿200餘家,床位超過3000個。

——注重吸引城市資本和創客下鄉,目前全市有1000多名大學生返鄉創業,發展農村電商2500多家,美麗鄉村示範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市農民7000多元,農家樂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2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