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戰國七雄全部參與的戰役——五國伐齊!

周幽王遭遇“驪山之亂”,無力鎮撫犬戎之禍的周平王,在秦、鄭、申等諸侯的護衛下遷都洛邑,拉開東周諸侯混戰的序幕。

周初“八百諸侯”,通過兼併、分裂與奪權,最終形成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格局,列國間攻伐百年,卻因為相互制衡,保持相對接近的實力。

“五國伐齊”是個被誤解的概念,事實上“戰國七雄”全部捲入其中

齊國在攻滅宋國前,與秦國和楚國結盟減緩阻力,楚國奪取宋國淮北之地,才會發兵莒城助齊閔王延緩燕國攻勢,使“戰國七雄”全部集結。

經此動亂,霸主齊國險些滅亡;崛起的燕國元氣大傷;趙魏韓失去外部威脅,卻也失去外部援助;楚國重心東移退出爭霸,秦國蠶食六國漸成統一之勢。

世人稱頌名將樂毅與蘇代的伐齊功業,齊國宗室孟嘗君田文是推動者,卻為何鮮少有人譴責?筆者帶您剖析孟嘗君田文的人生歷程與聯盟伐齊的初衷。

“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五國伐齊前疆域圖

“尊賢重士”名動列國的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自幼便豁達善交而著名,公元前298年齊閔王將田嬰封在薛地,田文以庶子身份繼承靖郭君田嬰家業,這份能力與手腕,只是其傳奇經歷的開端。

獲得爵位與封邑的田文,並未如多數貴族聚斂錢財用以享樂,而是散盡家財招攬門客,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罪人逃犯,只要投奔便肯接納,田文與所有門客的飯食相同,“尊賢重士”之名傳揚列國。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

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漏洞,齊閔王生卒有著明確的記載,其公元前301年即位,至公元前284年被淖齒所殺,在位也僅有17年,根本不可能出現齊閔王25年。

孟嘗君田文主導齊國與韓國、魏國的聯合戰略,齊閔王元年“垂沙之戰”戰勝楚國,齊閔王五年(即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又攻破秦國函谷關,與秦昭王“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時間較為接近。

此時田文出使秦國,迫使秦國"割河東而講和",秦國利誘田文可能存在,卻很難打動孟嘗君,若能監禁前敵統帥田文,更加符合秦國切實利益,甚至扭轉戰局劣勢。

“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薛地民眾擁戴孟嘗君田文

死裡逃生的孟嘗君田文,將怒氣轉移到嘲笑其身高的趙國百姓,也曾想過借兵向秦國復仇,但最終屈服於現實,重新推行“遠交近攻”聯結秦國與楚國的戰略。

而在薛邑內部,門客馮諼受命徵稅,卻焚燒借據寬免賦稅,薛邑經濟得到良性發展,孟嘗君田文罷相後,依舊受到薛地民眾的擁戴,馮諼又藉助秦國威勢,使孟嘗君再次執掌齊國國政。

孟嘗君田文強化薛邑城防建築,提升個人聲望的舉動,導致“天下知薛,而不知齊”,與齊閔王強化王權產生衝突,隨著田甲劫持之亂而徹底爆發。

齊閔王懷疑孟嘗君田文,卻無法懲處源於三點:

首先,齊閔王攻宋已經到達關鍵期,田文不僅指揮掌控全局,其控制的薛邑也提供補給,懲治孟嘗君田文容易軍心動盪。

其次,孟嘗君田文聞名於列國,薛邑民眾擁戴,天下士人歸心,齊國需要思考戰後的安撫,及對列國進行補償等事項。

最後,田文即便與田甲有所往來,但田甲已經被誅殺,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弒殺宗室重臣的罪名,並非齊閔王所期望。

齊閔王無法再削奪和迫害孟嘗君田文,只能夠允准孟嘗君田文歸老薛邑,卻無形中樹立強大的敵人。

“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入魏國為相,推動“五國伐齊”

齊閔王在滅宋過程中,因軍事動員將聲望推向頂峰,並顯露迫害孟嘗君田文之意,田文也知曉齊閔王稱霸中原的雄心,那麼很快自己的封邑薛地,就會成為齊國戰略的絆腳石。

薛邑的富庶令齊閔王垂涎,薛邑百姓對孟嘗君效忠令齊閔王忌憚,唯有消除薛邑隱患,齊國才能實現對魏國的戰略合圍。

放棄經營數十年的薛邑,束手就縛做齊國的順臣,意味著田文將失去所有的榮耀與權勢,這可不是孟嘗君田文的作風,但薛邑雖有門客與民眾,卻遠不能與齊國抗衡,所以田文將目光對準魏國。

魏國既與薛邑接壤,又是齊國爭霸戰略假想敵,孟嘗君田文入魏國為相開始,便施行聯結諸侯對抗齊國之策。

《戰國策秦紀》薛公為魏謂魏冉曰:“文聞秦王欲以呂禮收齊,以濟天下……君不如勸秦王令弊邑卒攻齊之事。齊破,文請以所得封君。齊破晉強,秦王畏晉之強也,必重君以取晉。”

孟嘗君田文常年與列國交流,其借秦昭王舅父魏冉之手,使穰侯得到原屬宋國的陶邑,封邑規模相當於中等諸侯,薛邑增加了秦國這樣的強援,可以有效震懾齊閔王的野心。

“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孟嘗君像

孟嘗君田文與秦國魏冉結盟伐齊,只是兩個權臣鞏固封邑的無意之舉,田文的初衷只是想維持列國均勢,但卻被長久窺視機遇的燕國所利用,從而走向不可控制的局面。

燕昭王勵精圖治使燕國崛起,始終牢記“子之之亂”的仇恨,卻難以縮小與齊國的差距,即便齊國數年征伐宋國,疲敝之軍依舊打得燕國大敗。

但燕國長期的外交潛伏,在知悉孟嘗君田文結盟之策後,燕昭王迅速隱秘的推進結盟範圍,畢竟結盟之事若成,可以藉助天下諸侯之力為燕國復仇,結盟若洩露失敗,可將責任推到孟嘗君田文身上。

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秦昭王嬴稷曾在燕國為質,在伐齊之事謀求相同自然應允,隨後蘇代與樂毅輪番遊說趙國,趙國質疑燕國對伐齊的決心,《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才打動趙惠文王加入聯盟。

至於韓國早已失去決斷權,當秦國傳達伐齊意向,根本就沒有反駁的餘地;而秦國也通報過楚國,楚國原本加入伐齊陣營,卻最終選擇協助齊國;至此五國聯盟隱秘達成,而齊國對此全無察覺!

“五國伐齊”推動者孟嘗君田文,險些滅亡祖國,為何無人譴責?

樂毅伐齊

樂毅主導軍事伐齊,田文創建政治聯盟

樂毅軍事能力自不必說,率領五國聯軍於“濟西之戰”擊敗齊國主力,又能以燕國弱旅攻破齊國都城臨淄,佔領齊國70餘城,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留下絢爛的一筆。

但若沒有孟嘗君田文主導的聯盟,趙國面對秦國威脅,很難再與齊國結怨;魏國單獨伐齊只能給齊閔王提供戰爭理由;韓國被秦國蠶食得難以自保;秦國遠隔千里無必勝把握不會參與;燕國靠協助齊國攻宋維持和平,更加不敢表露伐齊之志。

孟嘗君田文以秦國為核心,創建伐齊聯盟似有“叛國之嫌”,但孟嘗君與齊襄王密切合作,使得齊國順利復國並穩定局勢,證明其聯結諸侯伐齊,只是貫徹其制衡之道的無心之舉


文獻參考:《史記》《戰國策》

圖片說明: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絡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