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杜甫與王粲(一)

王粲為東漢後期臣屬,曹魏代漢時王粲最初離開長安躲避戰亂,因為父輩、祖輩和劉氏有舊交,避亂投靠荊州劉表政權就顯得理所當然,但是王粲在劉表手下並未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在此時此地留下了許多感時傷懷的佳作。

杜甫從757年離開長安逃難,759年入蜀開始他漂泊西南的日子。這期間,杜甫想過北歸,計劃過東遊,經歷了仕途上的起伏,一路坎坷,終於在768年到江陵,同年秋末轉到公安。在漂泊的十多年裡,杜甫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重創,去國逃難的孤寂蒼涼不由得使他在詩作中將和他有相似境遇的古人——王粲引入。

淺談杜甫與王粲(一)

一、遭亂流寓 異世相逢

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身體多病,生計窘迫時最開始有的遷地吳蜀的念頭。《一室》中首次提到王粲:"應同王粲宅,留井峴山前",杜甫認為自己應該像王粲那樣在荊州建宅留井。本以為去蜀東遊可以躲避戰亂,緩解困境,但在江陵的日子裡,杜甫的身體反而每況愈下,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轉到公安縣。

處於生命最後旅途中的杜甫,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但是他沒有放棄詩人的責任,仍然在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霧裡一樣,但是他看湘江人民的痛苦,卻看得和從前一樣清晰。荊州這個地點是他筆墨著於王粲的相通之地,百年前王粲在荊州留下的悲哀也是杜甫懷著的傷慟。

淺談杜甫與王粲(一)

王粲為躲避長安戰亂曾逃亡荊州,這時期去國離鄉、前途未卜的遭遇與杜甫漂泊的經歷十分相似。杜甫到他生命的盡頭一直在荊湘之地,此期間共有十二首詩作提到王粲,杜甫在詩作中提到王粲也可以說是士子之心的相通。

關於杜甫與王粲的契合點就在於去國流離,杜甫在詩作中較為頻繁的提到王粲,或是以外在的視角進行感嘆,或是以內在的視角以王粲自喻,或是化用王粲詩文。

淺談杜甫與王粲(一)

但不管是東遊之意還是東遊之行,既然有關於荊州,或許就使得杜甫不得不想到這位和他有相同身世之悲的古人,同是躲避戰亂,遠離政治中心而無法實現抱負;同是在去國途中看見滿目瘡痍;同是飄零中的一次次客中送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