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等電子設備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對於青少年迷戀手機引發的悲劇越來越多。

今年3月9日,福建13歲男孩因為父親不讓玩手機,被教訓後,負氣跳樓。從五樓跳下,擦傷和骨折。爺爺追過去,不小心失足墜亡。

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去年,浙江一名13歲的留守兒童,突發怪病入院。剛開始只是走路走不穩,最後就坐輪椅了。之後還智力下降,連家人都不認識。精神上也疑似出問題,用頭去撞牆。經醫生檢查診斷,他患上的是免疫性腦炎。而他發病的誘因,竟然是手機遊戲玩多了。

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一、許多孩子被手機遊戲控制,成為“手機奴”“低頭族”。

當手機使用出現失控時,家長再去強行阻止,那時已經晚了。尤其到了初中後,恰值青春期逆反心理較強,且孩子自控力又很弱,很容易讓手機使用管理成為親子矛盾和衝突的導火索。有不少孩子最終讓學業被毀掉,恰就是手機遊戲惹的禍。嗜玩成癮,學業荒廢,家長苦愁莫展。

二、孩子為什麼會在玩手機遊戲中成癮?

我們先來了解手機遊戲的特點。

1.在遊戲中能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進入工業時代,現代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文明化特徵,很多你死我活的、戰爭式的爭鬥越來越少,而人類在長期的野蠻時期形成的拼殺式的榮譽體系,卻從未消失。這大概就是商業世界與世界大勢如此吸引人的地方吧,多少商界政界人士創業者的奮鬥經歷,公司之間,國家之間的較量,讀起來總是讓人熱血沸騰。大多數老百姓一輩子都沒辦法體會這樣的感覺。

而遊戲,卻通過各種視聽語言手段,各種記錄與排名的算法,為成敗賦予的帶有一定“戰功“性質的稱號或標識,還原各種戰爭式的榮譽系統。

虛擬的網絡世界是一個他能控制的全新世界,沒有束縛,沒有管教,能不斷的超越,不斷的突破,成就感,幸福感,獲得感讓渾身的血液都能沸騰。

於是,只要走進這個世界的孩子一般都擺脫不了這種魔性的誘惑和控制。一旦投入其中,很快便會上癮。一旦形成網癮,就猶如吸上電子海洛因,很難擺脫,很難戒掉。

2.在遊戲中能及時得到反饋

遊戲中,每一次攻擊、被攻擊、回覆血槽或殺死了幾個敵人等,屏幕上都有迅速的動畫做出反應;殺戮,升級,即刻得到結果。而現實世界中的活動結果,常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比如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甚至不惜挑燈夜戰,成績可能還是不見漲;直到你解決了大量基礎問題,摸索到答題的一些妙招,才能有所突破。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增進,也沒有進度條可以參考;網絡的世界,一切都是及時而確定的,即使有一定的隨機因素,反正沒有現實世界反饋那麼慢,那麼不確定。

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三、面對孩子已經迷戀手機遊戲放不下,家長該怎樣做呢?

1.放下手機的孩子,還需要哪些課外活動安排,家長需要考慮。如今的孩子課外生活太單調乏味了,放學後想出去玩兒,大家都在家裡窩著根本沒有玩伴兒,想走遠,時間又受限,只好在家裡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就剩下抱著手機玩遊戲了。

針對這一現實,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哪些事可以確定下來,成為家庭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增添課外活動的色彩。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鄰居家的小女孩剛滿九歲,對做飯特別有興趣。平時放學回來,父母都會帶她去超市或者菜市場,她自己挑選晚上要吃的菜,只要有時間基本都是她參與做晚飯。疫情期間,她又自己研究烘焙,烤各種蛋糕,曲奇,我們也跟著有口福了,味道特別好,根本不會相信這麼小的孩子能做出來。寒假在家這麼久,她媽媽說小女孩都是看菜譜書,烘焙書,根本不摸手機。

父母還可以陪孩子學學下棋,建立家庭閱讀時光,一起戶外活動鍛鍊,學學攝影等。只要肯動腦筋,又捨得花時間去陪伴孩子,才能讓孩子感覺課外生活不再枯燥乏味,才能讓孩子遠離手機。

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2.家長必須要結合手機遊戲和購物成癮,給孩子講明過度使用的後果危害。不僅孩子手機遊戲成癮了,就連很多父母都玩手機成癮,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需要家長結合孩子過度依賴於手機的現象,從遊戲成癮層面給孩子敲響警鐘,問問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我們是去普通醫院治療,還是去精神病醫院去治療?很多家長對這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思想觀念中根本沒有加以重視,才導致孩子對過度使用手機的後果危害認識不足。

朋友家的孩子曾一度遊戲上癮。朋友想出一個辦法:他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一起評價哪個英雄厲害、誰的大招更猛,還相互PK,經常把他打的落花流水,有時也讓著他,玩得開心快樂,但朋友堅持到20分鐘不管怎麼樣,都不玩了,也不讓孩子玩。他發現這樣孩子也不鬧了,很自然的就把手機放下了。每隔幾天在玩過遊戲之後朋友就會和孩子聊玩遊戲的感受、遊戲的意義以及付出與收穫,有意識的表達出玩遊戲不是什麼好的愛好。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和孩子聊了一下:我做出的一個重大決定,我決定不玩遊戲了,我覺得玩遊戲太浪費時間了,還傷眼睛,而且每天腦袋裡總想著遊戲,把工作的好多事情都耽誤了,我覺得遊戲是個害人的東西,因為我們被遊戲控制了。他問孩子是不是這樣,孩子也基本上同意了他的觀點。朋友接著說:遊戲也有好處,給我們帶來了快樂,但想要快樂有很多方式,遊戲給我們的壞處更多,所以我要做出改變,我也希望你能陪著爸爸一起改變,爸爸需要你的鼓勵和幫助,同時我也相信你也需要爸爸的幫助,我希望我們父子兩個能一起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孩子他同意了,而且很乾脆,讓朋友很意外,準備的折中辦法都沒用上。

父母迷戀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不通

3.父母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制定手機使用規則。制定好手機使用與管理規則後,父母必須要每天堅持抓落實,不能偷懶。

手機使用規則,其實就是家庭規則的一部分,只是要單獨拿出來細化而已。但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最嚴峻的問題是,大人都沒有家庭規則意識,家裡也沒有家庭規則制定和實施,現在突然給孩子制定手機使用規則,孩子可能會不情願接受,反過來拿規則套在父母身上,你們為什麼不遵守規則?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一起制定手機使用規則時,也要把自己應遵守規則納入其中,才能讓孩子認為公平,自然願意去遵守。

父母在率先做好自己使用手機的榜樣承諾後,才能大膽去抓管理,否則,你會讓孩子每次在結束使用手機時,反咬你一口,你都做不到,憑什麼讓我遵守,這不公平。

因此,建議父母回到家後,最好不要當著孩子面去玩手機遊戲,或者抱著手機做其他的事,而是把手機放起來。這樣你在按照手機使用規則去管理孩子手機時,才會底氣十足。只要每天按約定時間,完成規定的事情後,孩子才有資格獲得手機使用權,堅持兩週下來後,孩子就會慢慢適應被管理這一現實了。

四、結束語:手機的出現是文明的進步,父母不要一味用批評或責怨來面對孩子,那樣只會破罐子破摔。正確的引導孩子放下手機,讓孩子認識到手機的好處和壞處,才是父母該有的態度。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