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01、每一個學徒刀下的妙筆生花,都是單老師的傾心相教

前些時日,我有幸上了五節單孟渤老師的刻瓷文化體驗課,收穫頗多,不管是雕刻技藝還是刻瓷精神。

每每一入教室,窗明几淨映入眼簾,數張古樸的方桌位居中央,房間四周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傳統手工藝作品,其中幾件黑瓷板的人物刻瓷作品格外吸引眼球。

每人的面前都有一個刻瓷工具箱,裡面裝著幾隻不長的刻刀,一把古樸的小錘,兩個略大的電子雕刻筆,配上各種型號的金剛鑽磨頭,而另一邊放著的則是一塊或大或小的瓷板,一個隔音耳罩,和一副防塵眼鏡。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教室中每個人的工具箱

全副武裝之後,課程便是正式開始了。老師從刻瓷歷史,講到刻瓷文化,再到古今傳承的改變和創新。當然,單老師的現場示範教學,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雖然只有五節,很短。但同時也很長,因為學到的,遠遠超過時間所承載的。

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個人都完成了五幅作品,由簡到難。瓷板上一筆一刀刻下的,是堅持與毅力,亦是精緻和嚴謹。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第三節課我獨立完成的作品:《馬到成功》

02、刻瓷與蛋雕的傳承,本就需要一點“偏執”

①刻瓷和蛋雕,都是中國非遺傳承文化

刻瓷,是中國非遺文化。這一古老的技藝最早源於清代。匠人用特製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從而創造出各種形象和圖案。

傳統的刻瓷,以工筆山水畫為主要題材,而現在創新的刻瓷技藝,在保有傳統技法的同時,也因為中西方美術的不斷結合而得到了創新。

而蛋雕,同樣是有關雕刻的中國非遺文化,但是顯而易見,與刻瓷不同的是,它的雕刻在蛋殼上面進行,難度更大,所需技能更高。

而單孟渤老人,是刻瓷和蛋雕雙料非遺傳承人。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②他與新中國一起成長

而單孟渤老人今年七十一歲了,伴隨著新中國一起出生,一起長大。

單老一直熱衷於繪畫和雕刻,可惜因為一直忙於工作,也僅僅是當做空閒時的娛樂而已。一直等到退休,終於有時間全身心投入自己所喜愛的事情上了,也從此,單老開始了雕刻的鑽研之路。

多年的堅持與努力,單老終是練就了“一把刻刀、兩手絕活”的技藝,也成為了濟南蛋雕、刻瓷的“雙料”非遺傳承人。對雕刻的熱愛,改變了他的後半生。人到古稀之年,他仍沒過上清閒的養老生活,而是工作室,傳承非遺。

上百萬筆刻痕,兩三個月的專注與嚴謹,單調枯燥的動作不斷地重複,只為了呈現出一副完美的作品。不是誇大,有時候看起來一根毫不起眼的頭髮絲,就已是十幾上百刀了,何況一整副人物畫。而更加難度大的蛋雕——蛋殼上面雕刻——玩的更是心跳。

老人說:“玩蛋雕的都知道,蛋雕作品只有100%,沒有99%。”

確實,蛋殼之小,蛋殼之脆,力大即碎,何況要到上面用刀雕刻大千世界不同人物的肖像?難度可想而知。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③“網紅”地球,帶火了非遺文化

到處尋找合適的蛋殼,悉心鑽研雕刻的力度和角度,碎了無數個蛋殼之後,單老的作品橫空出世——《世界地圖》。

“這個地球的經緯線非常細,寬度只有0.6毫米,不允許有一跟折斷,難度很大,目前是最大的。”

今年3月,這個鏤空地球儀在網上走紅,同時也帶火了蛋雕這項技藝。

單孟渤說,“不管是蛋雕和瓷雕都是非常小眾的,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

可是單老,用全新的視角,以讓人驚豔的作品,使雕刻這門技藝,再也不是陽春白雪。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④以匠人精神,為新中國獻禮

而更讓人驚歎的是,三年前,單孟渤就開始著手研究,如何完成一套有大意義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最後,他選定了開國大典中的一個珍貴瞬間作為創作源泉,並將這一難忘瞬間刻在瓷盤上,為之取名《開國大典》,以及同系列的《祝福祖國》《共和國不會忘記》。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刻瓷作品《開國大典》

而每每談起自己對雕刻技藝的堅持,老人總提到一個時髦詞——“匠人精神”。

比別人多幾分執著和嚴謹,就比別人多幾分把握。

單孟渤老人的雕刻事業起初並不被身邊人看好,總被稱為“不務正業”。刻瓷噪音之大,時間之長,總擾得左鄰右舍甚至家人不滿。

可老人沒有就此放棄,他帶著刻瓷家當,搬進了地下室。

關起門來搞創作,光線昏暗,寂寥無人,數十年如一日,老人的雕刻技藝也愈發精湛,成為了國內享譽盛名的雕刻大師。

他說,“感覺一閒下來,就手癢,總想著還是刻幾刀舒服。”

他說,“從來沒像現在這麼忙過,也從沒像現在這麼充實過。”

他也說:“創作嘛,就要耐得住寂寞。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蛋雕作品《共和國不會忘記》

03、半路“出家”:當你滿懷熱忱,便已成功了一半

單孟渤老人回憶說,他從小就喜歡玩雕刻,上學時候的桌子上、橡皮上、鋼筆上全是他刻的花呀鳥呀等等圖案。可是,當時的他,雖然心之所向,可從沒有想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是和大多數那個時代的人一樣,按部就班,考到了當時的山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並在畢業之後留校任教。

他與雕刻的緣分,源於1992年去淄博,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當地藝人表演刻瓷技藝,這讓單孟渤老人頓時移不開眼了。

於是,回到家,單老便開始了自學刻瓷技藝,並虛心請教中國刻瓷大師丁邦海等人,幾年的如痴如醉,單老半路出家,卻依然刻出了讓人驚歎不已的作品。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不僅僅止步於此,單老覺得刻瓷採用的“點刻”技藝耗時過長,他希望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又是無數次的嘗試與摸索之後,單老改良的“平刀刻法”,雖然不如“點刻”法感覺細膩,但更有一種肆意與狂放之感,在動態的作品中效果更加突出。

重要的是,“平刀刻法”的一刀,等同於“點刻”法的數十刀,大大縮短了刻瓷時間和工作量。

而單老最擅長的,便是黑瓷人物肖像雕刻。

黑瓷白胎,黑瓷只有1mm的厚度左右,而正是利用雕刻力度的微小變化,使作品中呈現不同色度的黑白灰。不用任何顏料著色,而人物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極強的質感和立體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他說,別的非遺傳承項目大多是“傳家寶”,一代代傳承下去。而單老之所以半路出家,還能成為頗有成就的民間藝術家,這離不開“熱忱”二字。

“只要你想學,多晚都不算晚。”單老總是這樣說。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刻瓷作品:《老》

04、刻瓷傳承,不僅僅是技藝,更是匠心

單老退休之後,就成立了一間專門自己的工作室,各地的愛好者上門拜師學藝。帶徒之餘,單老也穿行於世界各處宣傳蛋雕、刻瓷藝術。

單老說,他最有成就感的是,在當地老年大學給老人上刻瓷課。

老人們大多沒有繪畫基礎,可是一接觸這個,便被深深吸引了。單老在那兒開了三年的課,傾心指教每一個人。現在,很多人的水平已經能夠達到簡單手藝人的水平了。

同時,單老還受高校相邀,作為特聘教師,在學校開設了刻瓷文化體驗課,這也正是我文首所提到的。

單老說,他希望,這門技藝能不斷地傳承下去,傳遍中國,傳到國外,讓更多人瞭解,更多人喜歡。

71歲老人,“網紅”地球傳承非遺文化,三幅鉅作為新中國獻禮

第五節課我獨立完成的作品:《月下之舞》

我想,人對藝術的貢獻不只在於創造和傳承。更重要的,通過單孟渤老人,我感受到好的文化所營造的氛圍是舒適而愉悅的。而這種舒適和愉悅,更是文化得以傳承下去的力量。

雕刻誰初料,纖毫欲自矜。

刻瓷,蛋雕,你好。

如果有對單老或者刻瓷和蛋雕感興趣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何日清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