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長滿“毒瘤”後身價暴漲 收購農戶:一根難求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瘤狀固體遍佈玉米表面,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寄生組織湧出包裹著的葉片,這場面多少令人有些不忍直視,但在懂行、會吃的農戶眼裡,這些佈滿玉米表面的黑粉菌卻是美味。在距離北京百餘公里的河北保定雄縣,黑粉菌是老李的童年味道,做這門生意也做了兩三年,他說黑粉菌難尋所以售價不低,運氣好的時候一畝地最多尋得二兩菌。這幾年,老李跑遍了當地十幾公里玉米地,“因為種子技術更新,這東西越來越少了。”

玉米長滿“毒瘤”後身價暴漲 收購農戶:一根難求

長了黑粉菌的玉米。受訪者供圖

“墨西哥黑松露” 田裡的農民最熟悉

一般在城市裡,黑粉菌的名氣不大,這幾乎是一種只有在地頭忙碌的農戶才會知曉的菌類,在很多地方,黑粉菌也叫“烏黴”。

“沒什麼特別的味道,吃起來有點像蘑菇。涼拌熱炒均可,和肉片放一起尤其香。”在保定雄縣,黑粉菌的味道從老李的童年延續至今,他說這多半是因為母親愛吃,“上了歲數的人覺得特別好吃,我們家有地,夏天在玉米地裡的時候要是能碰上一根,她就當寶貝似的存起來。”

玉米長滿“毒瘤”後身價暴漲 收購農戶:一根難求

上歲數的人覺得這種玉米特別好吃。受訪者供圖

老李說,自己的父親腸胃不適,也會經常吃黑粉菌,“當時聽了老中醫的話,說是吃這個對腸胃好。”老中醫所言非虛,上世紀80年代,黑粉菌曾出現在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編著的《新華本草綱要》中,而在近些年公開的文獻資料裡,也稱其為營養豐富的功能性食材。

實際上,黑粉菌雖然是一種食用菌,但也是一種常見的玉米病害,多發生在玉米的抽穗期,可使玉米減產,因此很多地方對黑粉菌避之不及,但在海外,墨西哥人早有食用黑粉菌的習慣,也有人將其稱為“墨西哥黑松露”,價格不菲。

玉米長滿“毒瘤”後身價暴漲 收購農戶:一根難求

墨西哥人也吃黑粉菌。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年輕人知道得少了,我們這邊上歲數的農民其實都熟悉它。”老李說,做黑粉菌生意最初也是因為母親,“她有時候採得多,就拿到我們當地的集市上賣,每次都供不應求。那我就尋思,在網上賣估計銷路也不錯。”

走遍方圓十幾裡 想嚐鮮先吃苦

在老李的小店,單斤速凍的黑粉菌價格接近60元,在他看來這是一份辛苦錢。

老李告訴新京報記者,黑粉菌的收穫期只有二十多天,恰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碰見這東西要靠緣分,老李幾乎沒聽說過國內有專門培育黑粉菌的產業,他自己的黑粉菌是從四處蒐羅來的。按老李和他母親張阿姨的話說,當地人都知道這黑粉菌能吃,“但誰也吃不了這個苦”。

玉米長滿“毒瘤”後身價暴漲 收購農戶:一根難求

在玉米地裡找到黑粉菌很不容易。受訪者供圖

想嚐鮮就得先吃苦。每年七八月份,老李和母親多穿梭在當地的玉米地裡尋找黑粉菌,“大概每畝地只能找到一兩個,算下來也就二兩左右,這幾年我們將附近方圓十幾公里的玉米地都走遍了。”夏天最熱的時候,尋找黑粉菌的人需要穿過重重玉米地,有時葉片劃破皮膚,汗水會浸潤在傷口中,留下一片沙疼。

張阿姨告訴記者,每當雨過天晴,是尋找黑粉菌最好的時間,它們一般都藏在種植老品種玉米的田間,“如果想偷懶,晚一些,那菌長老了,也就沒法吃了。”不過,最近一兩年,隨著種子的更新,黑粉菌再難侵蝕幼嫩的玉米,尋到它的機會,也就更少了。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