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系列該怎麼寫?

本系列的主題是寫智慧農業,我是一個技術研究者,我不是經濟專家,並不是對農村農業的整體分析,我把握不住,也寫不好。

但是,千年前,蘇軾在廬山轉來轉去也“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告訴我們,要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先站在山外看去,才能清晰。

智慧農業系列該怎麼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智慧農業也是這樣,我看過太多的材料,開篇就講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等等,並不是不對,但是總感覺讓人不明所以。最難回答的問題是,既然技術這麼先進,為什麼沒人用呢?

作為研究者,這個問題多年來在我腦海中縈繞,我在追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認識,這套認識比較龐雜,但是有效的回答了這樣幾個問題:

1、智慧農業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是適合當前的?技術先進性到底是什麼?

2、智慧農業發展的驅動力在哪裡?為什麼以前驅動力不足?以後驅動力會不會更足?

3、智慧農業發展的土壤在哪裡?以前具備這些土壤嗎?以後這些土壤會具備嗎?

4、智慧農業到底是什麼?

5、現在智慧農業發展水平是什麼?發展方向是什麼?未來還會出現哪些智慧農業技術?

6、最為關鍵的,人類到底需不需要智慧農業技術?

這些諸多問題,站在廬山裡面是沒法回答清楚的。所以,我這個系列,將以平實的語言,儘量口語化的敘事風格,把這套龐雜的認識講清楚。可能包括政策、經濟、文化、管理各方面內容,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智慧農業技術本身。

為什麼選擇這個風格?

智慧農業系列該怎麼寫?

霍金寫出了最著名的科普讀物《時間簡史》

霍金說過,多一個公式,就會減少一半讀者(記不清了,好像是這樣說的)。我深刻認同《時間簡史》那種風格。

為什麼我來寫?

我鼓起勇氣敢寫這樣一個系列,不是我多麼專業,實際上我進入這行才短短六年時間,之前的十年都是在工業信息化領域。但是,這六年來,我走了幾十個縣,研讀了大量的政府和行業文件。同時,之前十年的經歷,也讓我完整的經歷了中國工業信息化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完整過程。我積累了很多粗淺的體會,想告訴大家。同時,市面上缺乏一個系統性探討智慧農業的普及型讀物,我想完成這個任務。

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比心心~~寫得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原諒並指正。再次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