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為什麼也會出現科舉制?這與越南民族自覺學習是分不開的

一直以來,越南人將自己視為漢人,越南古代歷史受中國影響極深,以學習中國歷史為尊。在越南古代歷史上,"……不管是大人小孩,誰去上學都只學中國歷史,而不學本國史。詩賦文章也要取典於中國歷史,對本國之事則是隻字不提。國人把本國曆史看成微不足道,認為知之無用。這也是由於自古以來自己沒有國文,終生只借助於他人的語言、他人的文字而學,什麼事情都受人家感化,而自身無任何特色,形成像俗語所說"嫌裡媚外"的那種狀況。"這種越南民族對中國文化上的人認同背景為科舉制度在越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越南為什麼也會出現科舉制?這與越南民族自覺學習是分不開的

在中國,許多學者認為,越南科舉制度是從中國移植而來,如陳文在其博士論文《科舉在越南的移植與本土化——越南後黎朝科舉制度研究》一文中,明確指出了越南的科舉制度是從中國移植而來,並且變得本土化,個人認為這種觀點欠妥。在越南方面看來,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外來文化殖民因素,而事實上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政治制度)對越南的影響,均是一種文化自覺現象,因此,此種觀點值得商榷。

現代漢語詞典對"移植"一詞的解釋是"將機體的一部分組織或器官補在同一機體或另一機體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漸長好",可見,移植的客體必是所移植到的機體上不存在的物體。越南科舉制度並不是一種完全外來的制度,在越南國家正式獨立之前,越南就已經實行過科舉制度,具體實行概況,個人在前文中已經論及,而且在越南國家獨立後,尤其是李陳時期,也不是完全照搬中國科舉制度的內容在越南全面實施的,而是不斷結合越南自身國情,探索適合本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如陳朝開設的太學生科,便是越南試圖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很顯然,將"移植"這一詞語應用在此是欠妥的,越南科舉制度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一種學習、借鑑,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移植。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越南學者潘繼炳,在考察了東亞各國的科舉制度後,便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越南科舉制度是本國的文物制度,而非是從中國移植而來,"象中國、日本,先前也象我們那樣推行過科舉制度,可他們早已廢除了,唯獨我們還死守不放,真不知何時才能改變",此語中雖有中國、日本學習越南科舉的意味,但從一個側面我們可以看出,越南本國人民視科舉制度為本國曆史發展的產物,這雖是越南國民國家意識的體現,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種自願學習中國製度為自己所用,並視為自己國家的制度的現象,證明越南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具有民族自覺性。同時,也說明中國文化在越南的發展並不是一種文化殖民主義在越南的擴張。

越南為什麼也會出現科舉制?這與越南民族自覺學習是分不開的

越南人視自己為漢人,以漢民自居,認為自己才是漢文化的真正繼承者,尤其是在阮朝時期,這種特徵表現的愈加明顯,從阮朝官方史書中隨處可見越南人自居漢人的例子,如嘉隆十五年(1816年)冬十月……嘉隆帝阮福映聽說嘉定軍民多霸佔臘人田土,諸衙門亦有臘人投居者,於是,詔見嘉定城臣,對其講:"真臘世為藩附,寸土一民均賴朝廷撫字,其田有為漢民侵佔,民有為諸衙容留者,悉還之。"由此可見,越南人所說的漢民是越南人自身,而非中國人。

在越南國家獨立後,科舉制度也就被新獨立的越南政權所繼承下來,在此後的近千年的時間裡,越南政府不斷借鑑中國科舉制度實行的經驗,同時參照本國的國情,而發展了科舉制度。從陳朝太學生科可以看出,越南的科舉制度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繼承越南獨立前的考試製度,而又企圖獨立發展的軌跡。只是到後來,由於越南國家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不得不借鑑中國科舉制度實行的經驗,而開科取士。直到1374年,越南才開始設立進士科,比中國晚了700餘年,相距越南國家獨立也已經300多年。可以看出,越南在國家獨立後,一直探索適合本國特色的人才選拔制度,儘量有意識的與中國相區別,一方面這是越南探索自身國家科舉制度之路的舉措,另一方面也是力圖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因素所致。

所以,個人認為:越南獨立後,當局政府企圖依靠越南原有的文化根基,在借鑑中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模式基礎上探索自己的人才選拔機制。到黎朝後期、阮朝時期,意欲擺脫中國製度文化影響的意圖更加明顯,但不完全排斥中國文化,這是越南獨立後對中國漢文化特有的情結——政治上排斥、文化上學習的具體體現。

越南為什麼也會出現科舉制?這與越南民族自覺學習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