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文/葉蘇格

越來越多的媽媽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這些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主動選擇離開職場,投身於家庭生活,甘心於相夫教子。可是同時,出現了越來越多心理有問題的孩子,甚至學生自殺率也在逐年攀升。

一邊是媽媽的犧牲,另一邊卻是孩子絕望的呼喊,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孩子的壓力到底來自於哪裡?深究其中,我們會發現更多的問題。

1.媽媽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孩子變相地承受了雙倍壓力。

在培訓機構門口,我們總能看見媽媽們或聚在一起聊天或刷著手機等著孩子們下課。他們眼中的焦慮一覽無餘,對孩子未來的規劃成了媽媽們人生的重點。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總是重重地錘著媽媽們的心。

慢慢的,媽媽的焦慮逐漸化成一把利器,插向孩子的生活。

網上二胎媽媽曬出的兩個孩子的暑假課程表便是淋漓地體現這種焦慮,孩子除了八天的旅遊,其它時間都是排的滿滿的,似乎休息一天便會差之千里。

如此焦慮的媽媽最終無可避免地將這種焦慮傳導給了孩子。孩子們不得不揹負起媽媽的期望,逼著自己奔跑,那些跑不動了的孩子最終選擇離去。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2.攀比中的媽媽,拼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媽媽們很容易看到自己家的孩子的不足,卻忽略自己與其它孩子的父母的差距。攀比的時候,總容易將孩子單獨拎出來比較,卻不去比較孩子背後父母的資源。這種不公平孩子從小就要承受,開朗些的孩子聽聽就過了,而內向些的孩子可能就會憋出內傷來。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3.停止自我成長的媽媽卻逼著孩子成長,讓孩子的成才來彌補自己的懶惰。

很多媽媽年輕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名校夢。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與自己年齡的增長,她們愈發感到夢想的遙遠。沒有勇氣繼續追逐的媽媽,便卯足勁地來給孩子施壓,希望他們可以完成自己落跑的夢想。

孩子用媽媽的夢想替換掉了自己的追求,開始了無比委屈的人生。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無疑媽媽是最愛孩子的一個群體,”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媽媽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著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媽媽們的愛有時候又是殘忍的,孩子得到愛的代價便是要超越自己的媽媽,甚至是要完成媽媽完不成的願望。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其實轉嫁焦慮非但不能讓孩子先人一步,反而會讓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悲涼感,因為誰也不願意生來是為了承擔媽媽的焦慮。媽媽們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尋找自己的使命,而自己堅持成長,才能獲得彼此生活的圓滿。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1.職場的媽媽堅持工作上的技能積累,穩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守護與激勵。

很多女性當了媽媽以後就放棄了自己職場的成長,要不就是掛個閒職要不就是工作怠慢,美其名曰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

而媽媽所謂的更好地照顧孩子,更多時候是想替孩子事事包辦,事事規劃。但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事事被包辦,事事被規劃。他們想要的是媽媽為他們每次的選擇提供意見,並尊重他們的這種選擇。但是隻在職場上混日子的媽媽並沒有這種智慧,他們更多時候只會用自己並不成功的人生哲理來說服孩子。

所以只有當媽媽在社會上積累了足夠的智慧,才能更好的來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視野與人生高度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2.全職媽媽在家應該與孩子保持一致的學習態度。

全職媽媽往往是愛孩子遠遠勝過愛老公,他們所有的期望都孤注一擲地壓在了孩子身上。

失去信仰的媽媽,生活是沒有目標的。而孩子的成才與否正好填補了媽媽這方面的欠缺,孩子的成長成了他們的信仰,所以每日總喜歡對孩子吼上幾句。

其實對孩子最好的引導便是媽媽也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與孩子一同學習,互相督促。

前段日子的新聞,49歲宿管阿姨與兒子一同考上研究生便是最好的例子。

孩子總會不自覺地向身邊人學習,當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媽媽如此自律與上進時,孩子自然會跟上媽媽的腳步。這種榜樣作用是單純靠講道理來鼓勵孩子的媽媽無法比擬的。

媽媽的焦慮,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毒藥

3.媽媽們要進化對孩子愛的方式。

媽媽對孩子的愛更多的時候是通過物質來表現的,送孩子去昂貴的早教班,去國際學校,去國外夏令營,帶孩子全球旅行,媽媽們總是將可支配的物質都最大化地用在孩子身上,希望通過這些付出得來一個優秀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優秀的孩子可能心裡是滿目蒼痍的,沉默寡言是他們對父母的反抗。更有些孩子一開始就用最壞的行為去報復父母對他們心理的忽略。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才是媽媽對孩子愛的正確方式。

我是理性,客觀的育娃寶媽葉蘇格,如果你關於該文有任何看法和意見,歡迎給我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