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控中心專家:群體免疫就是放任感染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全球感染人數已超268萬人。對於這一新發病毒,各國尋找不同策略進行防控。繼英國此前提出群體免疫受到廣泛關注後,德國和美國最新開展的研究顯示,某些特定地區已經感染的人數遠遠超過此前掌握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德國最早暴發疫情的一小鎮感染率達15%,有人據此稱“實現群體免疫並非遙不可及”,並建議結束目前為防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一些禁止措施。然而,4月19日,德國總理府部長黑爾格·布勞恩明確表示,因德國醫療系統無法承受群體免疫帶來的壓力,群體免疫不適合德國。

  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它真的能通過“無為而治”讓病毒自然消失嗎?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要達到群體免疫將有60%至80%的人被感染

  記者:疫情發生後,一些西方國家事實上採取了群體免疫策略。群體免疫是否具有可行性?

  吳尊友:所謂群體免疫策略,就是在人群中讓絕大多數人出現免疫力,在社會層面形成免疫屏障。當一個或者多個傳染源進入這樣的社會人群,也不會造成傳染病流行。

  一般來說,實現群體免疫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疫苗預防接種來實現。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嚴重傳染病——天花,就是通過全球範圍內廣泛接種疫苗,使得天花病毒在人類社會中徹底消除。還有很多傳染性疾病,也都是通過預防接種達到一定覆蓋面,形成免疫屏障,達到群體免疫,預防其流行。比如,麻疹、脊髓灰質炎等等。

  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研製出新冠病毒疫苗。在沒有疫苗接種的情況下,要實現群體免疫,只能是自然感染。

  英國此前提出的所謂群體免疫策略,就是不採取積極防疫,不主動檢測可能的感染者,不做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追蹤,不對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措施,不限制民眾自由活動,任由病毒在社會人群中自然傳播擴散,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力,就會在社會層面形成免疫屏障來抵抗病毒。

  如果這個計劃實行,英國將會有60%至80%的人被感染,這個數字無疑是驚人的,不僅會讓當地民眾感到恐慌,也會讓全世界感到恐慌。

  採用消極策略是不願在防感染上花成本

  記者:您認為英國當初提出群體免疫策略是基於怎樣的邏輯?

  吳尊友:英國政府當初打算採取這個策略,其背後也是有其理論基礎的。這個策略的出臺,估計也經過了部分專家的論證。到3月上旬,人類對新冠肺炎已經有了一些基本認識。

  首先,新冠病毒傳播特別快,預防感染是非常困難的。其次,從臨床特徵來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輕症病人比較多,約佔80%,他們在不經治療或者對症治療後,就可痊癒。與其他傳染病一樣,新冠肺炎也存在著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再有,新冠肺炎的總病死率不高,如果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性疾病,健康人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左右。

  英國當時提出群體免疫策略的背後邏輯是,如果能夠放開防控,讓疫情自然發展,這樣,大量人口就會在自然感染後自愈而獲得免疫力。然後,集中醫療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也就是說,不在防“感染”上花成本,而在防“死亡”上下功夫。

  如果這種策略能夠有效實施,那麼,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時,社會活力和經濟發展也不會因嚴格的管控措施而受損,既減小抗擊疫情的代價,又使得國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得以平衡,收益最大化。

  然而,英國實施群體免疫策略不到兩週時間就終止了。

  放任人群被感染的賭博是駭人聽聞的

  記者:英國叫停群體免疫策略的原因是什麼?

  吳尊友:群體免疫策略的制定者當初忽略了幾個方面問題。第一,約80%的輕症病人,如果不能獲得及時醫療照顧,其中有相當比例的病人,可能會發展成為重症或危重症病人,甚至死亡。

  第二,這些由輕症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人,使得需要醫療服務的病人總數,遠比原來預計的需要醫療照顧的病人數要多很多。這樣,會發生醫療服務“擠兌”,造成醫療系統癱瘓,病死率就不只是1%。鄰近國家的粗病死率已經說明,醫療服務在無法滿足就診病人的需要時,病人的病死率會大幅度上升。

  做一個簡單的測算,英國6000萬人口,假設60%感染,則有3600萬人會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如果照病死率5%計算,則將有180萬人死亡。如果輕症病人有一定比例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那麼病死率可能攀升到10%,那麼就將會有360萬人死亡。

  第三,有效的預防措施(比如,不聚會、不扎堆、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等)雖然不是特效藥,但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預防民眾感染髮病。

  第四,在可以實施有效措施的情況下,政府不積極組織實施,眼睜睜地看著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看著民眾受病毒肆虐而無所事事,在倫理道德層面更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為此,英國不得不終止其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正如法國比塞特爾醫科教學及醫療中心的免疫學家尼古拉·諾埃爾博士稱:“當人民在不斷出現病情加重和死亡的時候,這種讓60%的人口放任被感染的賭博是駭人聽聞的。”

  除英國外,瑞典政府也推行了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公佈的策略。但截至4月14日統計數據顯示,瑞典新冠肺炎死亡率已經達到了9%。

  獲得免疫最合適的方式是接種疫苗,樂觀估計年底問世

  記者:人體是如何獲得免疫的?怎樣才算形成人群免疫屏障?

  吳尊友:個人獲得對某種病毒的免疫力,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感染,在感染病毒後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獲得免疫力。這種獲得免疫力的方法,是一種物競天擇的過程。未經治療,或者在治療輔助下,感染者挺過來,就獲得了免疫。另一種方式是人為仿照自然感染,即通過疫苗接種產生獲得性免疫力。疫苗可以用減毒活疫苗,或者死病毒疫苗,或者基因工程疫苗。

  無論是自然感染獲得免疫,還是疫苗接種獲得免疫,都需要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獲得免疫,通常到達60%至80%,才能起到免疫屏障作用。

  自然感染的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於病毒本身的生物學特徵,以及人群的活動情況。自然感染獲得免疫,是一種無控制狀態的自然發展過程。依靠自然感染獲得免疫力來應對疫情,直白地說,就是無應對,任憑疫情自然肆虐。

  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是用人工方式在最短時間迅速達到人群免疫屏障要求。這是一個積極主動建立免疫屏障的過程,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是至關重要的。就技術層面來講,還是要等待疫苗。樂觀地估計,如果研究進展一切都非常順利的話,疫苗有望年底問世。

  但即便疫苗問世後,通過接種疫苗產生抗體,目前也不清楚免疫力能保持多久,不清楚病毒是否會變異。

  即便有了抗體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記者:對於那些自然感染病毒後產生抗體獲得免疫力的人群來說,是否就意味著安全了?

  吳尊友:關於抗體,有人可能會認為,已經有那麼多的人感染過病毒後有了抗體,我們的生活應該暢通無阻不必過於防護了。這一看法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便有人有了抗體,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抗體是否具有保護作用、能保護多久,更何況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抗體。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應急專家邁克·瑞安表示,世衛組織不確定血液中的抗體能否全面預防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即便抗體有效,也沒有跡象表明大量人口已經產生抗體,可以向更大範圍人口提供所謂的免疫屏障。瑞安說:“我們獲得的大量初步信息表明,人口中完成血清轉化(即產生抗體)的比例相當低。有人期待大部分人可能已經產生抗體,但整體證據與之相反。”

  傳統的公共衛生防護措施非常重要

  記者:在當前疫苗和抗體的研究都不甚明瞭的情況下,哪些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吳尊友:在沒有預防性疫苗以前,傳統的公共衛生防護措施是目前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當前對疫苗和抗體的相關研究都還在進行中。雖然研究得出結論,某些特定地區實際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比最初認為的要多得多,但也僅此而已。在進行更多研究之前,不應急於下結論或改變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

  目前,對一個地區而言,在疫情流行早期,尚未出現社會層面廣泛傳播時,要儘可能地對每一個診斷的病人進行詳實的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其全部的密切接觸者,並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

  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對於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密切接觸者中有些已經被感染,這些感染者在出現臨床症狀的前兩天就已經具有傳染性,如果等他們發病才被發現,就可能已經造成了傳播擴散。因此,隔離密切接觸者,這就等於把高風險的人從社會上移開,減少了社會層面的傳播。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措施。

  戴口罩是切斷新冠病毒傳播的另一重要措施。由於感染者在出現症狀前兩天就已具有傳染性,而處於潛伏期的感染者又無症狀、不能識別,極易造成社會傳播,特別是在通風不好、人員聚集的地方。因此,在人員聚集的地方,比如公共交通工具等,一律戴好口罩。

  如果全民都積極響應不聚會、不扎堆、戴口罩、勤洗手等舉措,實際上,在社會層面也就自然形成了一個群體免疫屏障。(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