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原文】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註釋】左次無咎:《誠齋易傳》認為:“左次乃退舍之謂也。”咎, 過失,罪責。  

【譯文】全軍退卻,避開強敵。這種以退為進的軍事策略,並不違背正 常的用兵法則。  

【講解】此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原指事情發展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別無良策,只能出走。在軍事上,此計是指在敵強我弱、我方無法取勝的情況下,主動撤退,保守實力的一種謀略。古人對此計多有論述。《孫子兵法·計篇》:“強而避之”。《吳子·應變篇》:“不勝速走,??退還務速。”《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百戰奇略·退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在現代,毛澤東在戰爭實踐中總結出游擊戰十六字訣,其首要一條就是“敵進我退”。此計有如下含義:

(1)以退為進。如果敵人具有絕對優勢,我方強攻無力而又固守不能,最好的辦法是有計劃地組織撤退,以便積蓄力量,尋機東山再起。今日的退卻,是為了明日更快地前進,這就是“退一步,進二步”的道理。

(2)知難而退。客觀上辦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人為強求,否則盲目蠻幹,會貽害無窮。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一種明智的抉擇,可以避免時間上的浪費和力量上的損失。

(3)急流勇退。指人在得志時,為保持名節或避免禍端及時隱退。事情發展到頂點,便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古訓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的說法。文種不聽勸告,貪戀祿位,最後被勾踐所害。石守信反應敏捷,請求宋太祖釋去兵權,得以終者。歷史的教訓歷歷在目,不可不察。此計可以通俗解釋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因此,若能取勝,就不要先走。“走為上”的意思不是說此計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謀,而是說在處於劣勢時不要硬拼,及時撤離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喪失信心,望風而逃,這是典型的逃跑主義,不可與“走為上”相提並論。

【例說】

1 鴻門宴劍拔弩張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公元前 206 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咸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范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

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臾之禍。於是,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以及衛士來到鴻門。入席後,劉邦對項羽說:“我和將軍併力攻秦,將軍轉戰在黃河北,我作戰於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谷關,打敗秦軍。現有壞人散佈流言,使將軍與我發生了誤會。望將軍三思而後行啊!”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范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刺殺劉邦。張良的好友項伯看出范增的用心,於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

在這千鉤一發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啥入帳。樊噲仗劍持盾闖進帳中,目視項羽,怒髮衝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諸腿,樊啥狼吞虎嚥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後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  

劉邦藉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樊噲護送劉邦抄小路即刻脫身。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帶來白壁一雙、玉斗一雙奉獻給大王和範將軍。”

項羽問:“劉邦現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已返回霸上了”。范增聽說劉邦偷偷跑了,氣急敗壞地砸碎玉斗,惱恨他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了。我們今後都要當他的俘虜了!” 在鴻門宴上,劉邦見項羽猶豫不決,以上廁所為名,藉機脫身,確屬明智之舉。假如他不及時脫身,很可能被殺掉,那樣的話歷史肯定要重寫了。

2 劉備藉口脫身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眾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讓他留在許都。劉備表面上得了官職,實際上無權無勢,時時處處受曹操的控制。劉備深為自己壯志難酬而苦惱,恨不能生雙翅飛出許都。為迷惑曹操,劉備故意學圃種菜。曹操覺得劉備胸無大志,漸漸地對他失去了戒心。一天,劉備與曹操閒坐,軍兵報告說袁術欲棄淮南而投河北。劉備聽罷暗想:曹操欲滅袁術已經很久,我何不以此為藉口逃離許都呢?於是,劉備對曹操說:“袁術北上必然過經徐州。我打算率一彪軍馬在半路截擊他,致袁術於死地。”曹操猶豫了一下,然後說:“明日奏請天子後再起兵吧!” 次日,劉備恐曹操中途變卦,親自奏請獻帝,要求率兵去討伐袁術。獻帝應允後,曹操令劉備總督五萬兵馬出征。  

劉備回府後連夜收拾鞍馬,掛上將軍印,催促關羽、張飛立即起程。關、張二人問其故,劉備答道:“吾在許都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這次出征,乃魚入大海,鳥上青霄,再也不受籠網的羈絆了。”關、張聽罷,如夢初醒,隨劉備率兵馬疾行而去。劉備剛出許都,謀士郭嘉就得到了消息,他向曹操進言:“丞相為何遣劉備去討袁術,劉備一去可就不復返了,此乃放龍人海,縱虎歸山啊!”曹操遂起後悔之心,急令許褚率五百精兵截回劉備。劉備在出師前為防止曹操變卦,不僅得到了曹操的將令,而且在獻帝那裡得到了鈞旨。此刻許褚來攔截,劉備三言兩語便把許褚說得無言以對。許褚無奈,只得率眾回許都向曹操覆命。  

劉備這一走,如同籠中之鳥重返山林。以後,他招兵買馬,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後來,曹操每每想起劉備的出走,便嗟然長嘆,悔之不已!

3 徐庶逃離曹營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龐統獻了連環計騙了曹操,急忙登船欲回江南,在江邊突然被人扯住。龐統吃了一驚,定睛一看,乃是故人徐庶。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幾次用兵佈陣殺得曹操大敗。後來,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想逼迫徐庶入夥,徐庶的母親來到曹營後憤然自殺,徐庶悲痛不已,發誓終生不為曹操出謀劃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庶不愧是智多星,他早就看出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的用心。龐統說: “徐兄真想破我的計策嗎?”徐庶答道:“曹操害死了我的母親,我已說過我終生不為他謀劃一策,怎麼會破你的計策呢?只是我身在曹營,兵敗之後,玉石不分,我肯定自身難保。望兄指點迷津,幫我離開此地。”龐統在徐庶耳邊低聲說了幾句,徐庶聞罷大喜。龐統自回江南去了。  

當晚,徐庶便在曹營散佈謠言。第二天,軍士們都在談西涼韓遂、馬騰舉兵造反的事。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很震驚,急忙召集謀臣商議。徐庶進言說:“我自蒙丞相收留以來,還沒有寸功報答。這次我願領 3000 人馬,星夜趕往散關把守,以防韓、馬東來。”曹操見徐庶終於肯為自己效力,高興 地說:“徐兄如果能去,我便高枕無憂了。你現在就領 3000 人馬出發,千萬不要遲留。”徐庶巴不得曹操說這句話,當即辭別了曹操,統兵而去。徐庶這一走可就不想回來了。徐庶依照龐統的指點,終於逃出了曹營。

4 王戎墮廁保命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公元 302 年 12 月,西晉河間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洛陽的齊王司馬冏,齊王見二王的兵力從東西兩面夾攻京城,異常恐慌,急忙召集文武群臣討論對策。

尚書令王戎建議說:“今二王大軍有百萬之眾,來勢兇猛,一時難以抵擋,不如暫時讓出大權回到封國,這是保全平安的唯一良策。”王戎的話音剛落,齊王的一個心腹怒氣衝衝地吼道:“身為尚書,理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怎麼能舉手投降,讓大王回到封國去呢?從漢魏以來,王侯返國,有幾個能保全性命的?說這種洩氣的話,應該殺頭!”在場的百官一聽,個個面如土色,因為齊王對這個心腹的意見言聽計從。

王戎一看大禍臨頭,急中生智,裝作很難受的樣子說:“老臣剛才服了點寒食散,藥性發作,所以胡言亂語。現在我感到肚子疼,我先去一趟廁所。” 王戎急匆匆走到廁所,故意一腳跌了下去,弄得渾身屎尿,臭氣熏天。齊王和眾臣看後都捂住鼻子大笑不止。王戎趁出去換衣服之機溜掉了,免去一場殺身之禍。

5 畢再遇撤兵有術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公元 1206 年,宋軍在宿州被金兵打得慘敗。這時,負責前去接應宋軍的統制李孝慶剛到靈壁城,他聽說前方吃了敗仗,決定班師回朝。  

恰巧,宋軍名將畢再遇帶 480 名騎兵經過這裡。聽了李孝慶的想法,畢再遇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目前形勢對我不利,暫時退卻是正確的,但是,用兵易進而難退。退卻方法不當,定會損兵折將。今宿州新敗,金兵必然尾隨而來,我們應該堅守此城,掩護大軍撤退”。  

果然,沒過多久,金兵 5000 騎兵分兩路追來。畢再遇只留少數騎兵堅守城門,自己率領眾將士殺出城外。金兵一見對方的旗幟,驚呼:“畢將軍來了!”紛紛逃竄。畢再遇一馬當先,窮追不捨。金兵一路潰逃,直退到三十里外。

畢再遇返回靈壁城時,天已放亮,他估計大軍已走出 20 多里,便下令燒城。手下將士不解地問:“為何不趁夜燒城呢?”畢再遇說:“夜間點火容易照見虛實,白晝就只能望見煙塵了,白晝燒城,敵人就不敢輕進,我軍可以安行無虞了。”  

在無法取勝的情況下,應該主動撤退。但是,撤退不是逃竄,也要講究策略和方法。畢再遇精心謀劃,使宋軍在兵敗之後安全撤離,為日後的作戰保存了軍事實力。

6 李先念中原突圍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1946 年 6 月 26 日,蔣介石悍然以重兵大舉圍攻我中原解放區,挑起了 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內戰。  

當時的形勢對李先念率領的中原解放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中原解放軍 只有 6 萬人,而他們所面臨的敵人則多達 30 萬,並且敵已在中原解放區周圍 構築了層層工事,建立起 6000 多個碉堡。蔣介石計劃在 48 小時內消滅李先 唸的主力。

根據黨中央“生存第一”的指示,李先念決定以走為上,率軍突圍。蔣介石估計,我軍可能向東北方向突圍,與山東的解放軍會合。因為在其他方向,特別是在西面的平漢鐵路,皆有敵人重兵防守。李先念認為,敵人重點佈防之地往往是敵人容易懈怠之處。為了達到出敵不意的目的,我軍選擇了與敵人估計正好相反的方向,即向西突圍。為掩護我軍主力向西突圍,李先念巧施疑兵,迷惑敵人。他首先命令皮定鈞率領中原解放軍第一旅 7000 多人向東突圍,並在東北前沿陣地上繁忙地 加固工事,不斷地調動部隊,佯裝我軍主力要向東轉移。

6 月 26 日晚,我軍主力三路開始突圍。7 月 1 日,我軍主力突破了敵人的嚴密封鎖,全部越過了平漢鐵路。蔣介石沒料到我軍會向西突圍,急忙調 兵對我軍圍追堵截。但是,我軍主力以每天 180 餘里的速度行進,很快將敵 人甩到了後面,分別到達了陝甘和陝甘寧兩個根據地。

與此同時,東線的皮定鉤部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作戰,跋涉千里,最後抵達了蘇皖解放區。中原解放軍的勝利突圍,是一次成功的戰略轉移,它牽制了國民黨的大量兵力,從戰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區的解放軍作戰。蔣介石原打算吃掉李先念的中原解放軍,結果計劃落空,而且自己賠進去 5000 人。

7 拿延安換中國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蔣介石在全面進攻失敗後,又集中兵力,向我陝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

1947 年 3 月,胡宗南以優勢兵力直逼延安,妄圖摧毀中國 共產黨的領導中樞,消滅西北解放軍。  

當時,我軍在陝甘寧邊區僅有兩萬五千人,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而對這種危急局面,究竟該怎麼辦呢?作為最高決策者的毛澤東根據多年同國民黨作戰的經驗,縝密地分析了蔣介石進攻西北的戰略企圖,從全國戰局的大勢出發,大膽地作出了放棄延安的決策。

許多幹部戰士不理解毛澤東這一決策的深刻含義,心懷顧慮。毛澤東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工作。他指出,我軍兵少,與敵人硬拼,是不能取勝的。“不放棄一寸土地”這個口號用在戰術上是錯誤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蔣介石打仗是為了爭地盤,我們打仗是要俘虜他的兵,繳獲他的裝備,消滅其有生力量,壯大我們自己的力量。將來人們會看到,蔣介石佔領延安,絕不是他的勝利,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毛澤東還指出,暫時放棄延安無損於解放戰爭的整個大局。現在敵人拼命要延安,我們就奉送幾眼窯洞。只要我們找機會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就會逐步收復失地,奪取新的地方。今天我們暫時放棄了延安,這意味將來我們要解放西安、南京,解放全中國,拿延安換中國,合算。  

我軍按照毛澤東制訂的策略,主動撤離延安。胡宗南佔了延安,只獲得一座空城。毛澤東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運用“蘑菇”戰術,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1948 年 4 月 21 日,西北人民解放軍又重新奪回延安。而此時,蔣介石正處於覆滅的前夕。歷史證明,毛澤東在那種關鍵的時刻運用“走為上” 的計策,主動放棄延安,是完全正確的。

8 路易十六喬裝出逃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1790 年,法國大革命繼續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廢除腐朽的君主立憲制度。國王路易十六見勢不妙,決定逃亡比利時,然後率領保皇軍和外國軍隊再打回法國。  

經過一番密謀,路易十六擬訂了詳盡的出逃計劃:由長期在法國宮廷混跡的瑞典人費爾塞納負責把國王一家送出巴黎,東部軍團司令兼洛林省省長布那將軍負責沿途的安全。路易十六本人扮作名叫杜朗的總管。6 歲的王子男扮女裝,與他的 13 歲的姐姐裝作俄國人科爾夫男爵的女兒。王后的女僕圖雷爾夫人扮成科爾夫男爵的夫人。王后打扮成家庭教師的模樣,同行的國王的妹妹等人也都作好了充分準備。  

1791 年 6 月 20 日夜 10 點,路易十六和王后在各自的臥室就寢。負責監視國王和王后的衛兵檢查之後,認為一切正常,便退出了臥室。後半夜 1 點,路易十六躡手躡腳地起床穿好僕人的衣服,從暗梯走進王后的臥室。此時王后已打扮就緒。過了一會兒,兩個人手挽著手,若無其事地穿過宮內大院。衛兵以為是一對僕人趁主人安睡之際出外調情,因而未加干涉。國王的妹妹和兩個僕人如法炮製,悄悄地溜出王宮。  

全體出逃人員來到宮廷外,一起上了費爾塞那早就準備好的馬車,這輛豪華的馬車很快駛出巴黎,向東而去,一路上安全地通過了好幾個驛站。路易十六出逃幾近成功,因布耶將軍沒有及時迎接,才被驛站站長德魯埃認出,後又被押回巴黎。  

路易十六在不利環境下,決定逃往外國,其計劃是無懈可擊的。但因意外情況導致事洩,功敗垂成,如果路易十六這次出逃成功,就不會被資產階級送上斷頭臺了。

9 敦刻爾克大潰走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1940 年 5 月,希特勒集中 136 個師、3000 輛坦克和幾千架轟炸機,一下子將英法聯軍逼到了法國北部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海港。  

5 月 24 日,美國駐英大使向羅斯福總統發去一封電報說:“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蹟才能挽救英國遠征軍免於全軍覆沒。”羅斯福總統看著這份電報,半天沒有說出話來。這一天,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能做的事情,只是用力去咬自己的大煙鬥,以掩飾內心的沮喪。此時,離敦刻爾克只有 20 英里的德軍坦克部隊突然停了下來,因為他們接到了希特勒就地待命的命令。丘吉爾不知道希特勒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不過,他的反應是非常之快的,那就是立刻通知海軍部,馬上徵集全國的船隻,將聯軍運過英吉利海峽。

5 月 26 日這一天,全英國都接到了一道來自海軍部的命令:執行發電機計劃。這是聯軍從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代號。在夜幕中,870 艘船雲集敦刻爾克,船的種類繁多:從巡洋艦、驅逐艦到各種帆船、划艇,從皇家豪華遊艇到骯髒的垃圾船。總之,英國所有能在海上漂浮的承載物,全都去了敦刻爾克。5月 27 日,撤走 7669 人。5 月 28 日,撤走 17804 人。5 月 29 日,撤走 47310人。5 月 30 日,撤走 53823 人。開始時,德國人對英法聯軍撤走一無所知。後來有所覺察,德國空軍出動了,但是英吉利海峽一直被濃雲籠罩,根本無法投彈。這幾天,上帝明顯偏向英國人。6 月 3 日深夜,德軍開始從陸地進 攻敦刻爾克。可那時聯軍已撤走 35 萬人,在海灘上抵抗的只有 4 萬法國士兵。

6 月 4 日,丘吉爾自信地在下院發表演說:“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農田和街道上戰鬥,我們決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將是明天勝利的開始。”  

的確,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為盟軍保存了有生力量。在 1944 年 6 月登 陸法國諾曼底時,從敦刻爾克撤退的 35 萬士兵成為盟軍進攻主力,為扭轉戰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10 戴高樂出走英國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法國政府的妥協退讓,法國很快被德軍佔領。法國主和派代表貝當建立傀儡政權,法國向德國投降已成定局。  

戴高樂將軍不願作亡國奴,在 6 月 17 日出走英國,決心抗戰到底,挽救 危亡之中的祖國。6 月 18 日,戴高樂通過倫敦廣播電臺發表《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海內外人民繼續奮起抵抗,這就是歷史上著明的“六·一八”號召。

6 月 22 日,貝當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成立所謂的維希政府,治理法國 南部地區。法國北部及沿大西洋海岸地區由德國佔領。3 天后,戴高樂又發表廣播聲明,指出維希政府不是法國的合法政府,並宣佈成立“自由法國運動”,決心“把自由還給世界,把榮譽歸還祖國”。維希政府對戴高樂的行為十分惱怒,指責他“叛國”。不久,法國軍事法庭對戴高樂進行缺席審判,判處他死刑。  

為有效地反對德國法西斯,戴高樂在英國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 量。他還到非洲開展工作,終於爭取到大片法屬殖民地的支持。1940 年 10 月,“法蘭西帝國防務委員會”成立,“自由法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政權機構。不久,該委員會得到英國政府的承認,1942 年 1 月,戴高樂派前省長讓·穆蘭回國,與國內抵抗力量進行聯繫。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巴黎人民響應戴高樂 的號召發動武裝起義。8 月 25 日,巴黎解放。8 月 26 日這一夭,戴高樂和抵 抗運動領導人來到巴黎星形廣場,與 200 萬巴黎市民共同慶祝法國的新生。9月9日,戴高樂改組臨時政府,自任總理兼國防部長,成為法國政壇的首腦。

毛澤東曾給予戴高樂很高的評價,稱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法國淪陷後,他組織和領導了抵抗運動,同德國法西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最後終於迎來了法國的新生。可見,戴高樂當年出走英國不僅是他一生的轉折點,而且對法國的未來產生了重大影響。

(整理:小雨點 )


究竟英雄末路還是逃跑的藝術?例說三十六計之“走為上”|鄭風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