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我常常想,人類的智慧是相通的,尤其是在製作食物上,你看同樣是把一張皮包上餡料,然後捲起來再切成小塊的做法,在瑞士做出了香甜可口的瑞士捲、在日本變成了清新脫俗的壽司卷、在北京則出現了軟糯誘人的驢打滾,而來到廣東人的手中,則成為了金黃脆糯的:薄撐。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你吃過薄撐嗎?如果不是廣東人,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在過去,這是一種珠三角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在“下晝”做來吃的小點心。“下晝”即是下午大概3點到5點這個時間段,也就是現代人的下午茶時間。過去大家沒有那麼多東西吃,幹活累了或者小孩放學回家餓了,女人們就會順手取點糯米粉做成薄撐,因為它簡單易熟,所以就成為過去很多人的“吃晏晝”回憶。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薄撐就這樣成為了珠三角一帶的經典點心。那麼,薄撐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撐”就是攤開的意思,薄撐的主材料是糯米粉團,把粉團放進鍋裡,用鍋鏟不斷敲打,用力把麵糰撐開、撐薄,待煎熟後再包上餡料,所以就取了這個形神兼備的名字。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薄撐由來故事多,你相信哪一種?

關於薄撐的由來,這裡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和女媧補天有關。《龍山鄉志》引詩云:“天穿節屆灶觚忙,粉餌團成並舍香。中饋漫雲無事業,一枚煎餅繼媧皇。”傳聞薄撐是女媧補天的傑作,廣府地區正月十九為“天穿日”,家家戶戶煎制黏軟的薄撐供奉天神,輔以紅絲線和縫衣針,欲替勞作疲憊的女媧“補天”。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第二種說法是要小孩子勤奮讀書。以前珠三角一帶兒童多是進“卜卜齋”(即私塾)唸書。繁多的入學儀式中,其中一儀式是父親帶著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把一塊用糯米粉製成的薄餅放在椅子上,命兒子坐下。薄餅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有勤奮讀書的寓意,意為“坐定定、唔走得、專心讀書”。這種開學儀式已經省去,不過薄撐卻成為了廣東人喜愛的一種點心。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最後一種說法則和嫁娶風俗有關。開國前南海縣婚俗中有這樣一種儀式,在婚禮第二日,新人下廚同煎薄撐,新郎燒火,新娘由大矜姐扶持著邊撐邊唱:第一撐,開枝發葉任我生;第二撐,相公谷圍頂到瓦坑;第三撐,好田好地任人耕······直到把薄撐煎完才停止,這甜甜的薄撐,代表著尋常百姓家對將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月餅有鹹甜,薄撐也分鹹甜

傳統的薄撐有分鹹、甜兩種,甜的餡料通常用花生芝麻拌入白砂糖鋪在煎餅表面再把它捲起來切件,鹹的餡料可以多些,可以用韭菜豬肉、蘿蔔絲叉燒、臘味、蝦米等。現代人做薄撐則根據喜好有很多的創新,例如在粉團里加入抹茶粉,變成抹茶味的綠色薄撐;加入紫薯,變成紫薯味的紫色薄撐;加入南瓜,變成南瓜味的橙色薄撐。也可以在餡料上變化,例如紅豆餡的薄撐、有燕麥片的薄撐、芒果餡的薄撐等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創新薄撐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兩種,一種是純白砂糖餡的甜薄撐,另一種是鹹炒蘿蔔絲餡的鹹薄撐。那時候每每放學回家,我和幾位哥哥姐姐正是飢腸轆轆的時候,奶奶就會麻利地煎幾個薄撐給我們墊肚,用純白砂糖或炒蘿蔔絲做餡,一來是因為那時候物資缺乏,二來則是這樣做更加方便快捷。不到10分鐘,我們便每人手上抓著一塊薄撐滿足地吃起來,香甜軟糯的薄撐下肚,那種幸福和快樂是現在任何精緻下午茶都不能比的。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想知道怎麼做薄撐嗎?下面來教你做最簡單版的紅糖薄撐。

【材料】:

糯米粉250克 / 水200克 / 植物油適量 / 紅糖適量

【詳細步驟】:

1、糯米粉加溫水和成軟軟的粉團,取一半的糯米粉團用手拍扁。

2、鍋中放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糯米粉團,糯米粉團受熱後會膨脹。

3、一邊旋轉粉團一邊用鍋鏟不停地拍打,避免粉團表面鼓起,要經常翻面。

4、不一會一小塊糯米粉團就變得很大,一直煎至兩面金黃即可盛出。

5、這時候薄撐已經是半成品了,取出糯米餅放在案板上,將紅糖趁熱塗抹上去。

6、捲起後切塊裝盤,趁熱吃外表酥脆,口感香甜軟糯。


這種廣東小吃過去家家都會做,現在卻很難見到了,你吃過嗎


每一種食物都值得用心對待,我是秋刀魚,喜歡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忙點贊或者分享,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文章底部評論處發表您的觀點,關注我瞭解更多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