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老鄉話小康#

  記者從剛剛舉辦的2020年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一帶一路”科技論壇上了解到,今年第三季度,寧夏吳忠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2:44.5:43.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3.1億元,增長4.5%,增速位居寧夏第一;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97億元,增長9.1%,增速位居寧夏第二;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2.1億元,增長3%,增速位居寧夏第二。

  “十三五”期間,吳忠市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氣加油”。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紅寺堡東方裕興酒莊,其“戈蕊紅”金樽酒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大金獎。

  近年來,該市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提檔增效。枸杞、釀酒葡萄、黃花菜、蘋果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7萬畝、23萬畝、16萬畝、19萬畝。建成富硒農產品基地70個23萬畝。奶牛存欄24萬頭,規模化率達到98%。肉牛、肉羊飼養量達到42萬頭和535萬隻。枸杞產品先後通過“德國BCS有機食品認證”以及歐盟、美國和日本有機認證。御馬、千紅裕等100餘款葡萄酒先後在國際大賽上獲金獎。建成中國奶業研究院,建立運行奶價協商機制,鮮奶日處理能力達5600噸。6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鹽池灘羊肉”獲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知名農業企業品牌、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數量分別佔寧夏的40%、45%。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積工業園區內,寧夏恆豐紡織公司車間機器飛轉,銀梭走線,“紡“出高質量發展的圖畫。

  該市構建了“3+X”的工業體系,形成了31個製造業行業大類,新型工業提質擴量。培育了吳忠儀表、寧夏伊利乳業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建成西北首個、寧夏唯一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探索應用場景3個,接入企業100家以上。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十三五”累計淘汰落後產能355萬噸,實施投資2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13個,培育自治區級綠色工廠7個,金積工業園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全市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位居寧夏前列。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544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1戶。2019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位居寧夏第二。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60家“智慧民宿”打造出聞名周邊的鄉村旅遊品牌。

  服務業不斷集聚提升,光耀美食街、龍海商業街等被評為“寧夏十大旅遊特色街區”。牛家坊特色餐飲聚集區、黃河金岸旅遊休閒聚集區先後被授牌為自治區級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紅寺堡區、青銅峽市成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市電商銷售額15億元。在全國34個大中城市佈局40家寧夏優質特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實現銷售額4億元以上。大力發展全域旅遊,鹽池哈巴湖生態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黃河大峽谷、鹽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取得階段性進展。培育打造“夜婡巷”、萬達金街等夜間經濟“打卡地”,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羊雜、牛肉麵、八寶茶等特色早茶備受歡迎,“遊在寧夏,吃在吳忠”越來越有美譽度和影響力。成功承辦自治區第十五屆運動會等節會賽事,黃河金岸國際馬拉松賽被中國田徑協會評為“金牌賽事”。

吳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黃河樓俯瞰溼地,白鳥翔集,風景如畫。 

  吳忠市近日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實現了寧夏在此殊榮中“零”的突破。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城鎮化率達到56.3%,吳忠被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獲得城市。全市溼地面積77萬畝,有2個國家級自然溼地保護區,3個國家級溼地公園,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第二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工業危廢及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100%,秸稈、殘膜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1%、9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1%、42%和21.5平方米。去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6%。深化“放管服”改革,70%的事項實現“一窗受理”,企業開辦時間由11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去年新增市場主體19217戶,總數106819戶。

  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0.2億元,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4億元,同口徑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6億元,可比增長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616元和13337元。

(寧夏日報記者 張國長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