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 白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寫道: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意是說,車輪“轂”和“軸”中間必須是空的,否則車輪就無法轉動了;揉和陶土做陶具,也要把中間掏空,否則陶具就沒有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和牆壁內中空的部分,房屋才能成為房屋,才有房屋的作用。


— 留  白


所以老子在最後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帶來便利、帶來好處,但“無”,事物背後無形的部分,言語未盡留白的部分,才是根本。因為“無”,“有”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不難看出,老子強調“無”,才是人生追求的根本,“無用”實為大用。


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虛實相生,留白處,往往蘊含著思想認知、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趣審美……這些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主導著事物的走向。


而莊子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做出進一步延伸,曾有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裡的“虛室生白”,其實說的就是“留白”。這種自古以來對於“留白”的闡述,也是中國人理想追求的寫照。


— 留  白


從哲學思想的高度,過渡到生活層面,“留白”也一直被人所稱頌。


古時交友,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換成如今的說法就是:“愛人有度,不可太滿”;“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人與人之間,要留白,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靠的太近,缺少了一種恭敬心,缺點和不足被放大,就看不到對方的功德了,也就無法從關係中受益。


適度留些空白,給彼此留出自我的空間,靈魂的不同特質才能碰撞出新的思想花火。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留白的智慧,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常說,喝酒要喝六分醉,吃飯要吃七分飽,就是這個道理。


— 留  白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懂得留白,是一種大智慧。


蘇軾在《送參寥師》中,有關於詩詞創作的論述。他寫道:“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裡的“靜”與“空”實在是妙。他強調詩歌語言要含蓄,講究留白,講究收與放。


不僅詩詞創作如此,蘇軾認為,詩歌、繪畫相通,藝術創作要做到傳神,就要留白。“意在言外”,“言不盡意”,不說破,才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 留  白


中國的傳統藝術一貫推崇“留白”,這種空白,並非真空,而是一種佈局,一種意境。這點在中國畫的創作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無畫處皆是妙境”,“留白”是中國畫常用的一種方式,在畫面當中適度空白,使畫面虛實結合,更有神韻,更富靈動性。同時又可以讓欣賞者的主觀進入其中,參與二次創作,使繪畫創作過程更加完整。


同樣,在傳統建築、設計,音樂等領域,也都遵循“留白”這一藝術手法,這是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源頭。


— 留  白


留白的審美意趣,是生存經驗的積累,同時也是享受生活的秘訣所在。


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知道“禍從口出”,才明白佛教為什麼有“止語修行”,為什麼規勸世人勿造“口業”。知道“滿受損、謙受益”,才明白孔子為什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葉知秋意,一樹識菩提”,生活的美感同樣也來自於留白。情人相會不寫你儂我儂,只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寶黛初見沒有絮叨平常,只寫“好生奇怪,像在哪裡見過”。正是那些未詳盡的,不確定的,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才有了生活的千姿百態。


— 留  白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能夠超越邊界的無窮力量,同樣也有著宇宙洪荒的浩渺。人若是果敢有力,有所追求,就要像星空大海一樣,懂得留白,能夠空出來、慢下來,掏空再填滿。只有懂得給自己更多輸入的空間,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輸出,活得明白,活得自在。

畫作:玄同

文章:雲小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