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方面聊聊,互聯網改變了我們什麼?

當今,互聯網無處不在、無時無刻存在於我們身邊,並悄無聲息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跳出互聯網的環境,與沒有互聯網的世界相對比,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2個方面聊聊,互聯網改變了我們什麼?

2019年,號稱是互聯網共享經濟的一年。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73580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將超過九萬億。

隨著政策的逐步規範,公眾認知不斷提升,共享經濟為大眾提供的創新服務已逐漸獲得認可,在多個細分領域的滲透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未來共享經濟的發展與企業及5G技術的結合將更加密切。

4G環境下,僅共享經濟模式,就已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且不說其它的互聯網模式。那麼5G會帶來怎樣的改變,讓我們一起期待。不過目前我認為自己並不具備與大家分享5G知識的能力,因此我今天要講的是互聯網這些年來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也許在90後我們的眼裡,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切就像吃飯穿衣一樣自然,要說直觀的變化,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手機的網速變快了一點,手機的屏幕變大了一點。

在此之前,我同樣也習以為然,不過由於最近出差的緣故,容易想家,就常常打電話回去,會跟家人講出門在外的一些見聞,然後從母親/父親的口中,我不斷感知到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驚人變化。

我想從一下2個方面來講講我站在互聯網外,所感知到的它帶給我們生活的變化。

一、微觀層面

提到互聯網,我們不可置否的要說到網絡,沒有網絡,互聯網只是一紙空文。而WIFI的出現為我們打開了更大的互聯網世界,有了WIFI,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放心大膽地刷視頻、刷直播、學習、工作等等,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1. 衣

由於我是女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與“衣”相關的變化。雖說實體購物能實際感受到衣服質量的好壞,是否合適等。但,要買一件衣服,我們需要挑一個週末或者晚上,從一條街的東邊擠過擁擠的人群逛到西邊,也許還要再從西邊逛回東邊,運氣好的時候,或許能夠挑中一件。

然後在導購員的不斷推銷、不斷盯梢下試好衣服,最後拿著衣服到收銀臺處付款。這意味著你來之前,需要取好一定的現金,但許多的實體店,衣服上並不掛吊牌與價格,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場景:問價格。

由於現金攜帶並沒有那麼方便,我們並不會取太大數量的金額,因此永遠避免不了衣服價格超過你錢包裡取得現金的情況,最後以尷尬收場。且不說現金不夠吧,加入買的時候受了導購員的洗腦,買回去再試發現不喜歡也無處伸冤了。

假如說一次購物,以上所有“非”的情況全部遇到,那這真是一次極差的購物體驗了。但購物是咱們的天性,即便這樣,下次我們仍然會興致勃勃去逛街,只是這家店估計要被拉入黑名單了。

可互聯網電商、移動支付的出現,對於廣大網友,尤其是女性朋友來說,真是福音。我們只需要躺在家裡,動一動手指,打開手機,淘寶一下或者京東一下等等,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美麗的衣服,可任意挑選。選中後,採用線上支付的方式,支付成功後,只需要靜候2-3天,衣服就送到你家門口,簡直完美。N天之內(視平臺而定),不滿意還能退貨。

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心愛的衣服,不用大費周章的去取現金,不用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不用care導購員的“跟蹤”不用聽她們的推銷,不用承擔買回來不喜歡不能退貨的風險,VR技術技術出現,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網絡購衣不能試穿的不便情況。

僅從“衣”的角度,可以說無論從哪個方便,互聯網購物都完敗線下(我快60歲的老母親在我的影響之下,也開始了頻繁的網購之路,)。

互聯網初期,需要擔心消費者的權益會受到侵害,但如今隨著電商法的完善,這樣的疑慮基本已經不存在了。如今,網絡購物非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恐怕就是容易上癮了,一旦上癮,導致的直接後果是費錢(花唄/信用卡:愛我你怕了嗎?)!!

2. 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尋找食物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人這個高級動物當然也不例外。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直接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身體能量。

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已經不僅僅是充飢的生存手段,人們對於吃有著更深程度的關注與追求,或者說這是個人人都是吃貨的時代。

我們每天醒來,都不得不面臨一個靈魂拷問:吃什麼?

互聯網時代以前,你可能只會起來泡個方便麵,或者到菜市場一趟買些食材回家,再經過漫長的洗菜,摘菜,切菜,煮菜……等過程,等到做完這一頓飯,恐怕都已經餓暈了,或者沒有胃口了。

且不說煮菜這個紛繁複雜的過程有多耗時和累人,去趟菜市場就很不容易了,它可能離家並,你需要駕車或者走路過去,然後跨過擁擠的人群去挑選你想要的食物,選來選去也就那麼些菜式,且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價格參差不齊,你可能還得跟老闆討價還價…

但互聯網環境下,這一切都不一樣了,食材只要你想,網上一鍵下單即可,各式各樣的食物,線下有的網上有,線下沒有的網上也有。食物只要你需要,一個外賣單,給你送到家門口,這體驗有時候簡直不要太棒了。

當然你可能會說,網絡購買食材/食物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是的,起初這樣的問題的確不少,但隨著行業越來越規範,國家對於這方面的管控越來越嚴格,這些問題在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如果出去吃,還要面臨另一個終極拷問:去哪吃?這些個令人頭疼的話題,在還不是互聯網的時代,我們一般只能根據經驗,或者臨時實地去尋找。

根據經驗去的餐廳,次數多了,往往覺得沒新意,臨時找的吧,又擔心口味、服務不好影響了心情。這時候有個認路,且經驗豐富的朋友就顯得極其重要了。但即便是找到了地方,好吃的必定排著長長的隊伍,如果不得不向美食屈服就要忍受這漫長的排隊時間。在享用完美食之後,可能還面臨著長長的結算隊伍。

但現在,你只需要打開大眾點評、美團或者地圖就可以查看周邊的美食,或者在APP內輸入你要去的商圈名稱,就可以查看周邊的美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吃什麼去哪吃了。

至於排隊嘛,先網上叫好號碼,快到你的時候,服務號一般都會通知,你臨近時間去就OK了。支付那就更簡單了,通常都可以在網頁上點單,當然也就在網頁上支付就好了,不用排隊,不用等候服務員來服務自己,看上去好像服務比如從前,讓顧客自主選擇無形之中就是最好的服務,當然,出餐的速度很關鍵。

3. 住

出門在外的,免不了要租房,無論長租短租,總是要租的。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想要租房只能大街小巷的尋找,或者找人詢問,十分的麻煩。

而如今我們只需要打開APP,不論長租短租,篩選一下,任你選擇。你也許會說沒有實地考察如何知道房子的好壞,不用擔心,每個房源信息都有評分和用戶評價,你可以通過用戶的評價來判斷,當然這些平臺保障是離不開國家政策的保駕護航的。

大概因為住這個需求,不是常常變化的,所以除了出行酒店的預訂在我看來方便許多外,其他的似乎並沒有太多感知(歡迎大家補充)。

4. 行

只要咱們要出門,就繞不開出行這話題。比如每天我們都要去上班,有時候可能去遊玩,有時候可能出差等等。總之,只要出門了,我們都需要考慮出行的方式,在非互利網環境下,出行方式不外乎步行、自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互聯網環境下,我們還可以選擇坐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等。

首先咱們說一下不行,什麼情況下我們會步行呢?無非是目的地距離不那麼遠,或者距離相對不那麼遠,但是駕車/坐公共交通工具又不十分方便,這時候我們會選擇步行。

而互聯網環境下,到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極大程度上滿足為人們最後一公里的迫切需求。而使用單車的步驟十分簡單,你只需要打開藍牙掃描車上二維碼,就可以騎上它去你的目的地。

再來看駕車出行,以前我自駕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可能出行前就需要去查地圖,查路線,在行車途中可能還要經常停下車來,去問他人這個路到底該怎麼走,怎麼走更簡單,更便捷。

現在依託於互聯網工具:地圖APP。你只需要輸入目的地,自動為你找出所有路線,你只需要跟著地圖顯示的路線走就能輕而易舉的到達目的地,不用擔心走錯,還可以實時查看路上擁堵情況,及時避開擁堵路段。

再想想從前,如果臨時有急事或要出差或者去往某一個地方,你會選擇什麼方式?打的。怎麼個打法呢?你需要去到固定的打的地點,乾等taxi的出現。遇上高峰期,那可真是要了命了,不知道下一輛taxi在何處,即便來了也是滿員狀態,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打上車。

互聯網有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友好的解決方案,你只需要打開網約車APP,輸入上車地點和目的地,接單成功後,然後就可以耐心等待車輛的到來了,你還能在手機上看到司機的地理位置,減少等待的焦慮。你甚至可以提前預定好,到了預訂的時間,網約車就會在上車地點等你。

當然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出行工具都還是交通工具,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等。以前坐公交車要準備好零錢投幣,坐地鐵呢,需要排長長的隊伍購票,然後再安檢進站,購買火車飛機票就更不用說了,你可能需要提前1個星期甚至1個月去火車站,排老長的隊伍也未必能買得到。

現在坐公交車和地鐵你只需要打開手機的乘車碼,刷碼乘車,再也不需要浪費時間在排隊買票上。火車票機票隨時隨地打開APP查看票況,人在家中坐,票從網上來,快哉!再也不怕你的七大姑八大姨,老父親老母親購票需求了。

5. 通訊

相信大家都聽過木心先生這句詩: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非互聯網的時代,書信是唯一的通訊工具(雖然我沒經歷過,但是我們的父輩是切切實實的經歷過的)。再後來有了工業革命才有電話,通信相對方便許多,但還是不夠便捷,無法達到即時的效果。

而互聯網時代,即時通訊工具的蓬勃發展,令得人們的聯繫十分的便捷。並且它像穿衣吃飯一樣,微信、QQ這樣的通訊工具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通過語音、視頻、網絡郵件等等,可以立刻聯繫到對方。

不斷更新的互聯網通訊技術已經徹底的改變了我們與家人、朋友、工作夥伴之間的溝通方式。尤其即時通訊工具中視頻和語音功能,更加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即使分隔兩地,也可以“面對面”暢談。

電話的使用正在逐漸減少,當然如今的電話也都具備音頻通話的功能,也是極其方便的,只不過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使用微信,QQ這樣的工具,很多時候就不必再去打開電話了。

6. 醫療

一直以來,看病難、看病貴都是阻礙我國醫療事業發展的疑難雜症。

因為看個病需要經過排隊掛號,看門診,繳費,做檢查,等檢查結果,醫生開藥,拿藥等等複雜冗長的過程,普通的民眾一切看診都要自費。

就會出現以下場景:

專家門診的號極難預約上,需要半夜去排隊掛號;而一些新人的診室往往又無人問津;病患資源的分佈及其不均;

看病過程中,由於問診取藥繳費的地方通常可能不在一處,你需要在不斷在醫院不同的地方重複一些類似的工作;

而且由於藥品的價格我們無法提前得知,一些私立醫院經常出現欺瞞病患的情況,高價售賣一些尋常藥物給患者們。

互聯網環境下,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支付等等環節,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閒時,也可以在醫療相關的APP上了解一些保健知識。也實現了全民醫保,即便是異地就醫,依然可以回鄉報銷,大大減輕普通民眾的醫療負擔,極大程度少減緩了看病難、看病貴的過程。

7. 教育學習

非互聯網時代,提到學習,我們就自然而然聯想到學校。學習資源的確也只侷限於校園內,書本只侷限於圖書館,書店,人們必須到學校才能學習新的知識。

而互聯網利用其優勢,擺脫了特定環境侷限,資源侷限,時間侷限。互利網教育平臺、工具層出不窮,內容豐富多彩,傳播方式多種多樣。

隨時隨地,打開眾多學習APP之一,海量的內容供你選擇,立刻就能進行學習。、

電子書隨處可下載,教學視頻全網可查,任何時候想要學習都可以;

教學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直播教學,視頻教學成了主流的教學方式,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在網上進行師生互動等等。

8. 工作

(1)隨時隨地的辦公

互聯網讓我們真正實現了移動辦公,尤其是智能手機的不斷演進,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報表、處理業務審批等等,突破了時空限制。

茶餘飯後的同時,把工作處理完成,讓個體工作更有效率。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生活和工作時間混淆在一起,24小時都可能變成了工作時間。

(2)信息獲取更為方便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或者需要調取相關數據進行論證時,非互聯網時代,你可能需要找到對應的信息處理部門,填寫申請查看權限,通過審批後,才能進入閱覽室進行數據檔案的查詢,海量的檔案庫能看到你眼花繚亂。

而互聯網時代你只需要打開搜索引擎,輸入你要查詢的內容或者問題,就能夠輕而易舉的獲取數據,當然你依然需要篩選一下有用信息,但這比上面那些繁瑣的流程要容易無數倍吧~

(3)數據決策(質變)

有了互聯網後,數據收集變得十分便利起來,各種數據統計工具層出不窮,這也使得我們有了數據決策的可能,而依託數據做出的決策,正確性有了更高的保證。依託寄存在某些網站的數據,我們可以對所負責的業務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產品的戰略方向。這樣,在實施和決策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互聯網時代的好處就是,誰都可以天馬行空,但想要最終落地,還得用數據說話。在未來,數據決策必然會用到更多更廣更深的領域,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減少人們在決策上的失誤。

9. 娛樂

娛樂休閒方式由於互聯網的存在,也變得多種多樣了。影視多樣化電視劇、電影、各式綜藝等等影視層出不窮;媒體多樣化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直播、vlog等等;類型多樣化,以前只出現在電視電影裡的場景全部搬到了現實生活了,什麼K歌騎馬射箭高爾夫保齡球等等等等,美團、馬蜂窩等APP搜一搜,你就可以擁有全世界;

近幾年,不管是網遊、手遊,各種遊戲平臺的興起和創新更是一浪高過一浪。最令人歡喜的創新莫過於推出了自動匹配者好友對戰的功能,玩遊戲再也不怕無法棋逢對手,隨時隨地PK、隨時隨地看可以嗨起來。還記得去年的過年期間的紅包遊戲,簡直不要太有趣!(對於我們爸媽60,70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二、宏觀層面

1. 互聯網改變了即有空間的屬性

讓空間可以創造性的重組,並由此改變人和人的關係。從前任何人之間的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接觸才能創建,而現在一封郵件或者一通視頻電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由此創建。

也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化,有點像那句“我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我的傳說”。因此相比於傳統時代的人際關係,顯得不那麼純粹。

2. 互聯網改變了獲取信息的方式

主要體現在3點:豐富的信息量;豐富的信息渠道;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

讓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由於互聯網消除了地理、空間的限制,這使得信息可以更加平均地分配到每個人手裡,每個人都能夠見到更多,同時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當然也面臨著海量信息的干擾,如何處理海量信息,篩選對自己有效的信息在互聯網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3. 互聯網改變了信息流動的方式

互聯網誕生之前,信息依靠的是電視廣播,報紙這樣的媒體介質向人們輸信息。這種輸出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單向輸出,用戶只是自己接受,無法參與互動;

而互聯網的發展,確切來說,從web2.0開始,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製造者。信息的雙向流動成了可能,甚至成為必然的趨勢 (近年來的自媒體覺醒就是最好的體現)。

可以說,是互聯網激發了人們表達輸出的底層願望,讓人類share的天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4. 互聯網改變了商業的發展模式

傳統的商業模式無不受到巨大沖擊,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所有的商業模式基本都被互聯網+模式覆蓋,三四五線城市,傳統模式也在逐漸被互聯網+模式更替。

互聯網+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我在第一部分講到的那些領域,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已遍地開花。

由此,我總結了幾點,我認為互聯網+模式下的特點(歡迎補充):

打破了時間框架的限制:傳統消費/業務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作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空間性特徵。而互聯網+打破了這種限制,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自己目的。

宣傳工具和渠道的多樣化:傳統消費/業務渠道單一,並且宣傳工具也十分的有限。而互互聯網+環境下,宣傳工具可以說視頻、直播、轉播、朋友圈、空間、微博等等;銷售渠道可以是廣告、網站、朋友圈、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等,豐富多樣。

數據的重要性逐步增大:數據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的速度出現並非是憑空的,而是來源於各個公司企業的需求,依託寄存在某些網站的數據,企業可以對所負責的業務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產品的戰略方向,再根據方向得出的數據判斷方向的正確性。這樣,在實施和決策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百度百科: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總結

互聯網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變成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難想象,離開它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當然也不用去想象,因為時代總是在前進滴,況且5G技術已經登上了互聯網的舞臺,敬請期待吧。

展望5G時代

5G時代已經到來,雖未普及,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惠及全民,為我們開啟另一個智能時代革命。我們也許可以:

不需要出門,就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觀看電影、比賽、演唱會

不需要再手動去開啟、關閉家中的照明及電器,就通過智能化服務我們的生活

不需要去操縱汽車,只需要動動嘴說出你的目的地,它可以自己載你到目的地

……

http://www.fenxiliu.com/a/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