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就當今的國際局勢而言,每當提到澳大利亞,必然就會很自然的想到這傢伙和美國是穿一條褲子的,甚至可以說在美國的眾多盟友當中,澳大利亞成了那個最黏人的小老弟,堅定不移的地跟著美國去全世界各地猛刷存在感。於是乎,從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澳大利亞硬生生跟隨美國走到了最後,成為自二戰以來唯一一個與過美國在世界各地全部主要軍事行動的美國盟友。


對於這一點,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也表示自愧不如…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然而,若是將時間再追溯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似乎並沒有擦出如此大的火花。彼時的澳大利亞,還正在一心一意的跟著自己真正的母國在全世界到處浪著,甚至將自己的王牌部隊派出去幫助英國作戰,可謂是至情至性的了…


那麼,這裡不免就有一個疑問,從英國到美國,為何澳大利亞這麼的跳脫?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塊孤懸海外的“孤島”,在定位上有點兒類似於曾經的美洲大陸,遠離歐亞大陸,同樣也遠離了文明。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大洋洲也打破了長久的寂靜,原本的土著逐漸的被一幫西方人“反客為主”。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與荷蘭人齊頭並進,而到了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索性直接聲明這是屬於英國人的領土…


終究,還是英國人吃下了這片土地。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不過,這片地是拿到手了,可是英國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用這塊土地做些什麼,但是總歸是要乾點什麼的吧…那就將一些犯人帶過去吧,反正本土的監獄都不夠用了(是真的不夠用,那個時候英國國內正處於工業社會轉型階段,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從而導致犯罪率飆升)


就這樣,這塊保留著大量古老氣息的陸地,一時之間竟然成了囚犯的“第二故鄉”。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這些遠離故國而逐漸集聚的“英國人”們也有了一定的規模,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在也逐漸在當地生根發芽。不過,儘管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可是此時的澳大利亞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國家建構,仍然處於英國的管控之下。當時的英國當局正處於忙碌的高峰期,出於全球化的格局考慮,並沒有太將澳大利亞納入到戰略價值體系當中,相對來說更青睞於實施放養模式,說白了就是不太受重視…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不過,這也令得澳大利亞居民有著更加強烈的國家認同需求,二十世紀初,澳大利亞境內的六塊殖民地正式開啟了全民公投,而公投的決定是在澳大利亞建立統一的澳大利亞聯邦,逐漸叢生並且完善一系列的國家建構。直至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這就使得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儘管澳大利亞已然在國際舞臺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可是實際上無論是在經濟、外交還是軍事領域上,都要受到英國不小的影響,而作為英聯邦的一員,澳大利亞對英國也是亦步亦趨,有肉吃肉,沒肉喝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二戰。


可以說,對於美英澳三國的關係來說,二戰就是一個分水嶺,而在當時充當催化劑的,恰好就是已然“黑化”的日本。在二戰開啟之後,澳大利亞的軍隊就被英國帶去世界各地協同作戰,而本土所留下的軍隊並不多。然而,這種空守家門的情況卻給了日本可趁之機,雖然澳大利亞的戰略價值並不高,然而日本人卻更加看重這塊土地上的資源,再加上澳洲本土戰力不足,對於日本來說要拿下並不太過吃力。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1942年,日軍南下登入馬來半島,並且一路猛進,隨即就在不久後直接轟炸澳洲北部達爾文,澳大利亞岌岌可危。這個時候,澳大利亞不免開始慌張,並且直接向英國求助,畢竟當初澳大利亞一直跟著英國,就是圖著老大能夠罩著自己,最起碼也得讓自己的軍隊應付本土性的危機,保護本國國民。


然而,這個時候,英國本身就是分身乏術,連自己的事情都應付不過來,壓根就沒有功夫去管小老弟的安危…


眼看著所謂的母國這般態度,澳大利亞滿心悲涼,然而悲涼也不能夠當盾牌使,還是得做點什麼吧。恰好這個時候,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的柯廷突然想到了美國,畢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一定的軍事部署。故此,澳大利亞轉而向美國求助,並且直言“要擺脫由於與英國的傳統親緣關係而帶來的一切痠痛……用全力來構築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戰略”,美澳同盟就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形成。


而就在這種情形之下,澳大利亞也如願以償,逐漸擺脫了來自日本的束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開始逐漸摒棄原本對於英國的依賴,轉而將這種依賴心理放在了美國身上,尤其是在二戰之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構建的霸權體系,更是令得澳大利亞對美國進一步的無腦追隨,這一跟就跟了到了現在……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