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紅,讓美麗江蘇有質感更暖心

他們是理論宣講的名嘴,他們是守護健康的衛士,他們幫助困境學生拿到第一張“三好學生”獎狀,他們教農民種葡萄一年賣出2.7億元,他們守望長江生態保護,他們走進敬老院免費為老人拍照……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10月31日,全省第五屆志願服務展示交流會在張家港開幕,集中展示全省十大主題、210個項目以及全國各地247個重點項目。在這些精彩案例中,一名志願者就是一面旗幟,一支隊伍就是一道風景,廣大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以美好之心行大愛之事,助力美麗江蘇更有情懷、更有道德、更有溫度。

理論宣講,讓新思想深入人心

10月21日,海安市南莫鎮青墩村,“板凳講習所”理論宣講隊隊長闞海燕問村民:“環境變好了,大家生活變沒變?”水產養殖戶周寶明說:“水好螃蟹就肥,我養的螃蟹公的8兩,母的6兩。”村民王玉琴說:“以前只有村裡人進城,現在城裡人也來村裡休閒,我的農家樂每個週末接待上百人。”闞海燕立刻接上話頭:“環境搞得好,鈔票少不了,這不就是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板凳講習所、百姓茶館、群眾舞臺、指尖課堂、初心會客廳……理論宣講的品牌活動遍地開花,黨員幹部、專家學者、百姓名嘴組成的宣講志願團隊“聲”入人心。他們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基層,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佔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

緊扣首要政治任務,各地創新性地開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理論政策宣講。蘇州市組織“百名局長百場宣講”活動,市、縣兩級黨政領導幹部分批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理論宣講和形勢政策教育。無錫市構建貫通聯動的服務網絡,開展家常化、有趣味、接地氣的理論宣講,拓展文明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徐州市賈汪區在村民會議前、文藝演出前、放電影前、跳廣場舞前、升旗儀式後“四前一後”開展嵌入式、互動式理論微宣講。如皋市“偶來講”志願服務隊75名黨員志願者,利用省級非遺杖頭木偶創作了《回鄉》《鴨叫聲聲》等帶著鄉土氣息的作品,採取線上+線下文藝宣傳方式,並利用央視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APP等進行傳播,覆蓋人數超過700萬……

聽著不累、看著開心、樂於參與、願意跟隨,志願者們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傳播宏大厚重的時代話題,打通理論傳播的“最後一公里”。

服務群眾,把溫暖傳遞給千家萬戶

幾十年的老水杉長在學校院牆內,樹根伸到小區拱翹了路面,夏天樹葉影響採光,冬天落葉又堵了小區落水管,宜興市嶽堤社區教工小區居民碰上了煩心事。社區在職黨員突擊隊隊長、市住建局中層幹部周平經過調研,10月24日帶來了解決方案:切樹根、修枝杈緩解矛盾,明年宜興實驗中學改造操場,把樹換成景觀樹玉蘭,居民、學校皆大歡喜。

在宜興,4000多名在職共產黨員下沉到所在社區,組成“在職黨員突擊隊”,發揮各自崗位職能優勢開展精準服務,密切了黨群關係,增強了黨委、政府的凝聚力。

江蘇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普遍建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支隊、志願服務隊三級體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共組建近12.9萬支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680多萬名註冊志願者開展了103萬場次集中性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群眾需要什麼,志願服務就提供什麼。徐州市賈汪區探索實施“十必聯”群眾工作法,發動由農村黨員、新鄉賢、後備村幹、熱心群眾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通過“1+10”包掛、“1+1”結對等形式,在群眾家中有喜事、喪事、難事、急事、病事的時候上門聯繫;群眾家中有矛盾糾紛、信訪訴求、當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情況上門聯繫,把工作做到群眾家中,把溫暖送到群眾心中,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層。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全省各地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體系,1萬多支志願服務隊伍、300多萬志願者在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防疫知識宣傳、卡口執勤、社區排查、助力復工復產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戰“疫”勝利貢獻“硬核力量”。

傳遞大愛,讓江蘇大地處處充滿動人的溫情

“100個受助孩子裡有25個第一次拿到‘三好學生’獎狀,看到這個回訪信息,我的眼淚差一點掉下來。”靖江“圓夢書房 電亮心燈”項目發起人盛幫建心情激動,“我自己就是老師,知道這不僅可能改變孩子的未來,而且會讓愛的種子在他們的心裡生根發芽,接受過愛的人也會傳遞愛。”

2017年,靖江市“家有兒女”愛心志願者協會發起“圓夢書房 電亮心燈”項目,向100位留守、困境兒童每人捐贈一套桌椅、一盞檯燈、一摞課外書。短短兩天,項目獲得7000人捐款,志願者們走訪了205個家庭,選定了100個孩子保持密切聯繫。他們不僅點亮了檯燈,更點亮了孩子們的“心”燈。今年項目第二期已啟動,又有100個孩子得到了幫助。

聚焦個性化需求,全省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逐步實現了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

在盱眙縣,“山爸山媽”志願項目讓3200多名志願者與2000多名留守學生和困境兒童組建“愛心家庭”,每天一次看望問候、每週一次溝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學期一次親子活動、每學年一次節日陪伴,“山娃”們得到的不僅是生活照顧,更是心靈的關愛;

在句容市,“葡萄架下的文明實踐”採用“一名首席專家+一支地方推廣團隊+N個科技示範點”的模式,志願者們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種葡萄,2019年“丁莊葡萄”銷售額達2.7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

在張家港市,“虹築之家·工友驛站”設在建築工地,整合司法、衛生、文化、人社等相關行業資源,提供圖書借閱、電子閱覽、電影播放等服務,讓4.5萬名外來建築工人在第二故鄉體面生活,更好地融入港城;

在阜寧縣,“讓幸福‘照’進來”項目志願者走進每個鄉鎮養老院,把鏡頭對準那些行動不便或很少拍照的老人,定格一張張被時光雕刻的面龐,為老人們留下桑榆之年的光彩瞬間……

美麗江蘇,最美的是人。

廣大志願者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他們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匯聚成愛的洪流,託舉向上向善、友愛互助的社會風尚。他們記錄著江蘇社會文明的高度,也標註著美麗江蘇的溫度。

記者 王宏偉 實習生 劉 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