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2017年7月20日,《財富》雜誌發佈了最新一期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國華信以437.43億美元的營收,位列世界第222位,比去年上升7位。這已經是中國華信連續第四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且排名連年攀升。

中國華信的主營業務為能源和金融,其中能源業務又以石油相關業務為主。

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油價低迷令整個石油行業承壓,然而在這種“惡劣”環境中,中國華信反倒實現了業務的飛速發展。在2017年,中國華信拿下阿布扎比陸上油氣區塊4%的股權權益、收購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高宏集團股權、同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業務不斷實現發展。

如果仔細探查中國華信的發展模式將發現,這些成果其實是其長期低調佈局效應的逐步展現,也是同眾多中國企業協同合作所產生的效果。

獨特佈局:以下游為切入進軍上游

收購中東油氣區塊權益、經營加油站、建設石油儲備基地,單從中國華信的能源業務類型看,似乎同一般的石油公司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單從業務類型和規模上看,很難理解中國華信的獨特之處。

但從這些業務背後的佈局方式看,中國華信和傳統的石油公司有著不小的差異。這一點從中國華信在哈薩克斯坦的佈局中,體現尤為明顯。

位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大國。哈薩克斯坦的探明可採石油儲量達到39億噸,排名世界第12位,全球主要的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在此進行油氣權益投資。

在海外發展之路上,中國華信也選擇了哈薩克斯坦。不過在哈薩克斯坦,中國華信另闢蹊徑,走了一條同其他國際石油公司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國華信瞄準的並不是哈薩克斯坦的油氣權益,而是有著更大的目標——通過收購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KMG)的股份,獲取歐洲下游油氣終端業務。

2015年12月14日,中國華信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在北京簽署控股協議,收購其子公司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國際公司(KMGI)51%股份。

通過收購KMGI股權,中國華信在歐洲多國一舉獲得了1100多座加油站和油庫管理系統,還獲得了擁有7000餘人的國際化經營管理團隊、原油加工量超過500萬噸/年的大型煉油廠及化工廠,並進而參股、控股歐洲多國石油公司。

而獲取歐洲下游油氣終端業務,中國華信的目標不只是為了開加油站和煉廠。而是意在通過掌握對下游油氣終端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去獲取上游油氣區塊權益。

“人人都喊定價權,憑什麼給你定價?反正漲了也不心疼,再高都可以買。這些歐美日財團太瞭解你了,買的東西永遠都是高的,我們國家的財富都被這些吃掉了。”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表示,“所以我要先有終端,因為我在中國不可能有終端。一個終端就是在歐洲,還有一個終端在東南亞。”

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中國華信在2016年12月5日,完成了對KMGI的正式收購。而在這一收購完成後不久,中國華信在油氣上游領域就有了收穫。

2017年2月20日,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宣佈,其與中國華信簽署協議,出讓4%的陸上油田區塊權益。除了中國華信,當時同ADNOC簽訂區塊權益協議的公司還包括中石油、BP、道達爾等石油巨頭,這也足見中國華信此筆收購的成功。

根據協議中4%的項目權益及目前的年產量計算,中國華信獲得的年度份額油將超過320萬噸,穩產高峰期將達到每年400萬噸以上。

很顯然,儘管中國華信沒有像其他石油公司一樣,把目標瞄向哈薩克斯坦的石油資源,但其隨後獲得的上游收穫卻更大。

成功背後的低調佈局

中國華信所取得這些收穫看似突然,但其背後實則是長期低調佈局的結果。

葉簡明說:“石油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資金量很大,我們要怎麼做?所以我們建立了華信自己的金融平臺體系,有銀行、證券、財務、期貨、信託、資管、基金等等。”在2009年起,中國華信就開始埋頭佈局打基礎,制定了“能源”和“金融”相輔的戰略路線。

建立歐洲油氣終端、拿下阿布扎比油氣區塊,中國華信在取得這些成果之前,其實早已將其金融戰略佈局深入到了歐洲地區。

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在2014年10月27日,中國華信同捷克J&T金融集團簽訂協議,收購J&T金融集團50%股權。J&T金融集團業務涵蓋傳統銀行業務、信託業務、私募股權基金、資產管理、租賃和保理、設備管理及其他金融創新等多個板塊。金融戰略的提前佈局,為其海外後續業務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很多人感覺中國華信是突然冒出來的。”葉簡明說,“我們一開始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就非常清晰,經過二十年經營積累,一步一步走來,今天可以說是厚積薄發,到了爆發的時機。”

最大願景:謀求國際話語權

在過去,中國在整個國際石油市場上擁有的話語權是有限的。例如在海外拓張之路上,中國的石油公司很難購買到優質的油氣區塊。但隨著世界能源格局的轉變,這種情況正在改善。

統計數據表明,在2017年上半年。中國的日均石油進口量達到855萬桶/日,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業內分析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在中國的石油消費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國內諸多油田承受不住低油價,面臨減產困境。中國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國內石油公司去海外尋找石油資源已成必然選擇。而中國華信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壯大的。

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同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為中國華信的海外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中國華信在捷克建立金融支點,在格魯吉亞打造能源物流紐帶,將中東歐區域立為其海外拓展突破重點,高度契合“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華信這些戰略區域正好位於“一帶一路”經濟走廊之上。與其說中國華信是在低油價下逆勢爆發,不如說中國華信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順勢生長。

對於華信的快速發展,葉簡明表示:“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從民營企業的實際出發,為國家拓展海外能源,這就是秘訣。”

追求異質化的合作,而非同質化同其他中國企業直接競爭,這是中國華信戰略的鮮明特點。

目前同中國華信建立合作的企業,不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能源企業,還包括太平洋保險、中國化工、大連大化、江西省鐵路投資集團、韶關市人民政府、白山市人民政府、徐州礦務集團等等非能源機構。

中國華信: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華信為一家能源公司,但在海外卻投資了不少非能源領域業務。例如中國華信在捷克投資了航空、旅遊、酒店甚至是足球俱樂部。如此繁雜的投資極易造成一種誤解,即中國華信在壯大後,開始走多元化業務發展道路,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雖然這些投資看似和能源行業無關,但實質上也是服務其能源戰略的。中國華信表示,開展公共外交和社會公益活動,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吸引了捷克及中東歐地區優質企業的青睞和合作。這實際上是通過文化建立政商關係,服務於後續業務的開展,是一種戰略性投資。

中國華信:在“一帶一路”上低調潛行的油企先鋒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把當地的精英人士吸收到我們這個平臺。”葉簡明說,通過這些組織,華信開展了強有力的公共外交活動,和很多國家的政要們建立了深厚關係。

投資這些非能源業務,可形成投資帶動,並同大型國企混合發展走出國門,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國內國際市場互動,助力國內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投資非能源業務,是為了加強中國華信整合國內外資源的能力。

中國華信首席戰略顧問白益民表示,華信走得快,不是華信成長快,而是資源配置的結果,這是中國華信利用金融、文化等將各種資源整合起來的結果。中國華信並不是像一個苗一樣成長起來的,若是那樣發展速度不可能這麼快,中國華信做的是一個整合的工作。所以中國華信在海外闖蕩,走的並不是單打獨鬥的模式,而是抱團合作。在中國企業的海外之路上,中國華信充當的實際上是一種類似平臺的角色,即為國內外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綜合服務。

在能源物流方面,尤其可以看出這一點。例如中國華信與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發起了中亞石油天然氣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建設與鐵路運輸LNG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經營網絡建設業務,並通過華信已收購的哈薩克斯坦DGT,實現液化石油氣(LPG)以鐵路運輸的方式由哈薩克斯坦境內運送至中國。

中國華信同廣東國儲、中船、營口港、日照港、雲南能投、山東能源等國有企業都建立了類似的合作。

中國華信表示,其目標是成為中國企業“一帶一路”進程中的產業組織者,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