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產業的國別差異與國際化

會議產業的國別差異與國際化


由於影響會議產業發展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所以每個國家會議產業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有的國家會議產業是核心產業之一;有的國家會議產業的體量比較小,無法自成體系;而在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連會議產業這個詞兒很可能都沒聽說過。

不同因素造就了各個國家會議產業不同的特點,這些因素主要有:

一是經濟發達程度。

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人均GDP數額等,是影響該國家會議與會議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會議的類別有很多,但不管是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會直接或間接與經濟活動相關聯。因此說,經濟發展程度是影響該國家會議與會議產業發展的基礎因素。我們說美國會議產業最發達,中國會議產業增長迅速,背後的邏輯就是經濟。

二是社會經濟活躍人口基數。

會議是需要人來參加的,會議的數量、規模、頻率等,都與潛在參會者的基數有關。一個國家的經濟可以很發達,可如果潛在參會者的人口基數很小,其會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產業就很難達到一定的規模。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個人口總數量,另一個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活躍的潛在參會者人口基數。中國有十四億人,其中潛在參會者人數可能只佔總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儘管如此,這也是一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個基數完全有可能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的會議大國,甚至會議強國。順便說一下,只要中國經濟在不斷髮展,這個社會經濟活躍人口的基數就會持續增大。

三是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

會議組織者主要分為三大類,即政府、協會和企業。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運行管理模式,會產生不同特點的會議及會議產業。政治制度首先會在政府會議的數量、頻率等方面打下深刻烙印,進而影響國家、城市會議產業的組織方式和發展進程。協會類機構的管理模式決定著協會會議的數量、規模及特點。比如,如果對協會類機構實行市場化管理,協會會議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發展。相反,如果對協會類機構在登記及管理方面進行限制,協會會議就會受到抑制。企業會議市場也大致相同。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而國有企業在運營管理方面有很多條條框框,包括舉辦會議、活動、獎勵旅遊等。所以中國企業會議市場的現狀是:外企打先鋒,緊跟著的是民企,最後才是國企。這種情況顯然與發達國家企業會議市場的特點不同。

四是對外開放程度。

會議是交流思想、洽談業務、開展社交的重要手段,而這種手段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中才能取得更佳效果。很容易理解的是,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國際嘉賓給大家帶來的思想碰撞往往會更加激烈。一個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其入境的國際會議、入境的參會者等,佔比通常更高,會議產業良性發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會議產業的國別差異與國際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會發現,決定一個國家會議及會議產業發展基本特性的,是該國家內部的相關要素,來自國際方面的影響則要弱得多。

會議覆蓋的地域範圍有三個圈層,核心圈是本區域,比如本區、本市、本省等,次核心圈是本國,外圍圈是國際。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前兩個圈層之內,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濟體量較大且自成體系的國家,比如美國、中國等。美國社會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很高,語言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即便如此,美國各行業、各領域會議的國際化程度也並不是很高——大約在5-15%之內。相對而言,中國會議及會議產業的國際化程度就很低了,就國際參會者佔總參會者比例一個指標看,能達到0.1%就不錯了。

歐洲國家的情況就大不相同。由於在經濟發展水平、參會者人口基數、對外開放程度、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加上地理上的相互接近,歐洲國家,尤其是西歐,會議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就很高。這也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際協會會議起源於歐洲,並在歐洲發揚光大的主要原因。需要說明的是,歐洲會議及會議產業的國際化,主要是指歐洲國家相互之間共享目的地、組織者和參會者,而真正從其他各大洲過去的會議及參會者,佔比也並不是很高。這個很容易理解,即便歐洲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其他州的會議組織者到歐洲舉辦會議的理由也不是那麼充分。

亞洲的新加坡是會議產業國際化的一個特別的成功案例。亞太地區的國家數量很多,可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政治經濟制度也不太一樣,像歐洲一樣發展成“會議統一體”的可能性很小。在這種情況下,歐美甚至一些亞太國家,迫切需要在亞太地區找到一個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國際會議目的地。新加坡具備成為這一目的地更多的有利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城市形象、語言、服務等,故而毫不猶豫地擔當起了這一角色。這樣一來,新加坡就成了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大頭在外”的知名會議舉辦地之一——多數會議組織者、參會者來自境外。

新加坡的情況難以複製,一是因為國際性會議的總量有限;二是因為國際會議可選的目的地實在太多——想要把流動的國際會議聚集到一個地方十分困難。從數字就能看出,儘管新加坡排名亞洲第一,其每年舉辦的國際協會會議的數量也就一百多個。

展覽就不太一樣。除了服務於本地及本國市場外,展覽還有可能形成一個國際展覽聚集地。德國,當今世界的展覽之國,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這與展覽的特性有關。展覽的目的比較單純,就是開展業務,只要能帶來業務,哪怕同一個展覽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展館舉辦數十年、上百年,也有人參加。與之相比,影響國際會議選擇舉辦地的因素,至少要多上好幾倍。

成本也是制約會議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人都願意到全球任何一個旅遊名勝去辦會、開會,無奈辦會及參會成本總是在拖著我們的後腿。成本要素在時刻提醒我們,無論是辦會還是參會,首先應該選擇的是本地區,然後是本國。

由此可以看出,會議產業發展的根基在於本地區、本國之內,因為它的使命就是要為本地區、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國際化,很多時候,只是錦上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