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神話如何誕生:日本第一高僧傳說的虛構史

空海(774-835),堪稱日本史上最著名的僧侶,也是夢枕貘小說《沙門空海》的主人公,近期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中也有這一人物。這位入唐求法僧、日本真言宗祖師又被稱作“弘法大師”,在日本的傳說中以神異著稱,夢枕貘選擇以他為主人公,當然也是看中了他身上的神異特質。空海的眾多傳說中,最為知名的恐怕就是“高野山入定傳說”了。這裡面說空海在高野山以生身入定(禪定),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出世時將甦醒過來,繼續救度眾生。因此據說今天在高野山奧之院的空海御廟,真言僧們仍然要給他“送飯”。這樣一個看起來荒誕不經的故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空海神話如何誕生:日本第一高僧傳說的虛構史

《妖貓傳》中的白居易與空海

空海入定傳說的早期形態

高野山金剛峰寺,原本是弘仁七年(816)由空海上表而建成的真言宗“修禪之一院”,也是空海年少修行時就到過,並且中意的地方。由於偏居紀伊深山,距離京城十分遙遠,修造工程非常困難。在空海在世時,完成的建築僅有多寶塔一座、講堂一座、僧坊一座而已。承和二年(835)空海圓寂,埋骨高野山。在弟子真然主持下,高野山堂塔繼續營造,終於落成。然而此後,高野山的運營越發困難,十世紀初就已經陷入荒廢狀態,天曆六年(952)、正歷五年(994)的火災更使得山上建築焚燬殆盡。這以後,山上幾乎已經沒有僧侶居住了。

然而在空海埋骨高野山以後一百多年中,“入定傳說”並未見諸史料。延喜二十一年(921),時任東寺長者、高野山座主的觀賢向朝廷奏請為空海賜諡號,空海遂得以成為“弘法大師”。同年十一月,觀賢奉敕命登高野山,拜見空海“入定禪窟”,說空海“容儀顏色於今不變,儼然如古相貌”。這一記載出自十三世紀的史料《高野山奧院興廢記》,那麼,更早的平安時代史料對於空海的“入定”是如何記載的呢?

十世紀下半葉的史料《金剛峰寺建立緣起》裡面這樣描寫空海圓寂的場面:“吾入定之間,往知足天,而參仕慈尊御前……慈尊下生之時,必隨從而可見吾舊跡。”意思是說,空海入定(圓寂)後,會去兜率天(知足天)彌勒菩薩(慈尊)那裡,將來彌勒菩薩下生降世的時候,他還會隨從彌勒菩薩回來。這個史料等於是說空海表示“他還會回高野山的”。但無論如何,《金剛峰寺建立緣起》說空海圓寂後是去了兜率天,而不會留在高野山。空海本人確實是彌勒信仰者,這在他的《三教指歸》《性靈集》中可以得到確認。毫無疑問,這個記載與後世流傳的空海入定傳說完全不同,卻與空海本人的彌勒信仰頗為吻合。

類似的內容同樣見於《廿五條御遺告》,這個史料過去曾被認為是空海親自留下的遺言,近代以後卻已被公認是十世紀末以後的偽作,這裡面說:“吾閉眼後,必方往生兜率他天。可待彌勒慈尊御前,五十六億餘之後,必慈尊御共下生祗候可問吾先跡。”其內容與前面舉出的《金剛峰寺建立緣起》相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雖然也說空海圓寂後去了兜率天,將來要和彌勒菩薩一起下生降世,並且“問吾先跡(回來看看)”,但這裡並沒有說“回來看看”的對象是高野山。而且,《廿五條御遺告》甚至沒有將空海的圓寂稱為“入定”而是使用了“閉眼”這個詞。

空海神話如何誕生:日本第一高僧傳說的虛構史

空海

對於以上提到的史料,日本學者白井優子、松本昭等已經做出了詳盡的分析。可以說,在十世紀有關“空海入定”的記載裡,空海並未“長留高野山”,而是死後往生到兜率天陪彌勒菩薩去了。這就是 “彌勒上生信仰”,在唐代的中國,彌勒上生信仰也非常流行,玄奘法師也是彌勒信仰者,相信自己死後能夠往生兜率天。而《廿五條御遺告》《金剛峰寺建立緣起》記載的後半部分,即彌勒下生降世之時,空海將追隨彌勒菩薩降世這個說法,則體現的是“彌勒下生信仰”,這是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作為未來佛的彌勒佛將從兜率天下生到人間來。因而當時的真言僧相信,他們的祖師空海,將來一定也會隨同彌勒佛下生再來。

高野山成為“現世淨土”

到了十一世紀初,空海入定傳說發生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寬弘元年(1004)九月二十五日《太政官符案》記錄了高野山的僧侶的領地糾紛官司。高野山的僧侶們聲明瞭高野山金剛峰寺領地的“四至(東西南北的界限)”,他們還說,空海在唐朝時向天扔了一個三鈷(密教法器),後來法器就落到了高野山,因而高野山是“有緣之地”,是舉世無雙的靈驗之處。不僅如此,高野山的領地更是為真言宗僧侶“永代領掌”,神聖不可侵犯。而後祖師空海也“入定”於此,全身不腐,等待彌勒下生。僧侶們大致是說,高野山內諸多莊園都是山神們讓給空海的土地,懇請朝廷做主,拿回屬於自己的土地,並免除寺院三綱的雜役。

在這篇《太政官符案》所記載的高野山僧侶的主張中我們發現,他們眼中的空海並沒有往生兜率天,到彌勒菩薩那裡去,而是一直“入定”在高野山,等待彌勒菩薩來。換言之,空海不是將來和彌勒菩薩一起回高野山,而是壓根兒就沒走,他就在高野山等彌勒菩薩來,給他接風洗塵呢。

事實上,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的相關史料中已經有了空海圓寂後屍體不腐的傳說。而到這時,空海長期入定於高野山的說法終於出現。由於這一史料記載的是場官司,反映的是高野山僧侶的經濟訴求,這裡面入定的說法當然帶有了特別的意味——空海祖師還在高野山,高野山仍然是不可侵犯的靈驗聖地。此外,寬弘五年(1008)完成的《政事要略》中作者惟宗允亮說,他在參拜河內普光寺時,僧幡慶對他講了夢中遇空海一事,惟宗允亮遂感嘆空海至今仍在高野山。可見,入定傳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流傳,並非打官司的高野山僧侶一時興起所作。

空海神話如何誕生:日本第一高僧傳說的虛構史

高野山的聖地奧之院

前面提到,空海死後的高野山運營非常困難,幾度火災,堂塔燒燬殆盡,甚至一度山上修行僧已經絕跡,此後試圖復興高野山的僧侶仍為數不少。白井優子指出,空海入定傳說是在十世紀高野山荒廢狀態下,在外來僧侶復興高野山的努力過程中誕生。為復興高野山而不懈奮鬥的外來修行僧及彌勒信仰(特別是下生信仰)、淨土信仰的流行,都是空海入定傳說產生的原因。換句話說,面對燒燬殆盡、人跡罕至的高野山,要使高野山重新進入當權者的視野,高野山就必須成為舉世無雙的靈驗之地。

空海神話如何誕生:日本第一高僧傳說的虛構史

藤原道長(《紫式部日記繪卷》)

公卿貴胄的參拜熱潮

治安三年(1023),權傾朝野的藤原道長受小野僧正仁海(真言宗僧侶)的鼓動登高野山,此時正是高野山的恢復期。藤原道長於十月二十三日拜空海廟,供養《法華經》一部、《理趣經》三十卷。而後的永承三年(1048),關白藤原賴通(藤原道長之子)參拜高野山,再拜空海廟,供養《法華經》《理趣經》。此後,天皇、上皇、公卿貴胄之參拜絡繹不絕。高野山修行僧們的宣傳努力無疑收到了效果。

十一世紀以後高野山快速復興,堂塔建築漸漸落成,山內僧侶大幅增加。在此以後,空海的傳記仍被繼續創作出來,譬如寬治三年(1089)真言僧經範的《大師御行狀集記》,其中描述說“弘法大師藏身於高野,傳法身秘教待龍華三會”。這時候,空海入定高野山的神話已經定型。由於空海一直待在高野山,等待彌勒下生降世,高野山得以成為“現世淨土”。後世日本不分階層,都樂於埋骨高野山、參拜空海廟,僧侶也願意隱居其中,與現世淨土結緣,以求死後去到真正的彼岸淨土中去。這也就是高野山奧之院內墓塔遍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