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地域特色是故鄉的靈魂

文字原創 / 秦聿森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我的奶奶,我沒有見過。我向生,我的奶奶已經往生了,我只見過奶奶那裡的“把菜”。

過了長江,往北走350裡就到了淮河。淮河早就改道,淮河的河道被黃河借用了幾百年以後,黃河也走了。

黃河走了後,留下了一個比平地高很多的旱溝槽,只剩一小段的“山陽灣”還有水。聽說,這是江蘇境內僅剩的的淮河舊跡。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也就是隔了這三百多里地,風景氣候就已不同。

“秋盡江南草未凋”之時,這裡已經有些霜重露冷。到冰凝雪深之時,嘴裡想一口青吃,就得拔開雪地,從長著的“把菜”上揪薅(hāo)幾根邊上的邊皮葉。

這棵揪薅幾根,換一棵再揪薅幾根,從來不捨得整棵的拔起。因為那菜還會繼續生長,也還可以繼續揪薅,直至長老開花。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把菜”長得很深,莖幾乎埋在土裡,只剩葉子匍匐在地面。葉子看上去不光滑,顏色深綠,不像“蘇州青”翠成祖母綠,也不像“上海白”油光水滑,精緻得似模子做出來的一般……“把菜”的葉子倒像是蘿蔔葉子,碎碎叨叨,葉面也就鴨蛋大小。

我生在江南,我吃的青菜都是整棵剷下來的。

青菜可以紮成捆,也可以論棵選。然而“把菜”全是一根一根的葉子,因為,它是從土裡長著整棵菜上,硬拔下來的幾根,只能紮成一小把一小把,大約“把菜”就是這麼來的吧?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人多菜地少,氣候也不允許一茬接一茬地長,揪薅就是最好的辦法。

我還沒有無聊到故土癬疥皆美的地步,實在是在我60年的有知歲月裡,論青菜種類還沒有碰上一種勝過“把菜”鮮嫩滋味的青菜。

江南很漂亮的青菜,葉子燒爛了,梗子咬不動;梗子燉爛了,葉子也又黃又黑了。一碗青菜,大家都是挑葉子吃,剩下的全是梗子,除非菜頭專門燒獅子頭。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50年前,飯菜裡油極少。說用筷子伸進油瓶裡蘸一下,再放進鍋裡涮一下,就算放過油了,這絕不是笑話,甚至很多農家,連這一點都辦不到。到了逢年過節,難得的有肉吃了,又很少小孩不是吃“傷”了的。沒有油煸,這青菜還好吃嗎?

奶奶家鄉的“把菜”就可以。

這菜燙燙就熟,煮菜粥,下鍋就爛,還自帶一點點鮮,在那個味精不普遍、也買不起的年代,就很可貴了!倘使有油,無論“把菜”燒百頁,還是燴獅子頭,先光的總是“把菜”。清炒一盤,吃進嘴裡,如同炒菠菜。菜梗也爛,一熟,就呈半透明狀。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生活在江南,與“把菜”暌違多年,難得去淮安一趟,“把菜”我總是要嘗一下的。

現在的作料多,“把菜”比當年的味道更好了。並非我的偏愛,南京、上海有很多淮安人的親戚,即使現在著作等身,或者功成名就,留戀“把菜”滋味的人不在少數。

託人不遠百里從淮安捎一些“把菜”以作“蓴鱸之思”,竟不料,“把菜”亦是蓴之一種,我認為。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把菜”有寫作笆菜的,也有寫成耙菜,甚至寫成靶菜的,反正都是ba音。我查了一下資料,“把菜”正名應該叫“野菘”,或者賦予地域標識叫“淮菘”,同“淮山藥”“淮杞”“淮筍”並稱淮安四蔬。

地方別味,過境則異。

“淮杞”指枸杞嫩葉,“淮筍”則是蒲菜,蒼蒲嫩芽是也。而“把菜”梗粗如筷,從土中取出時,幾乎一撅就斷,可想象粉嫩如斯。不過,現在估計也已整割,無需如以前那樣一片一片揪薅葉子了。

山水之勝,文物之勝,必輔之以饕餮之勝,方能讓遊人趨之若過江之鯽。其他幾樣或許聲名頗大,這“把菜”麼,名出深閨了麼?

地域特色,是每個故鄉的靈魂!


淮安四蔬中的“把菜”,自從吃下第一口,我就用了一生去懷念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