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遇見你我變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 所有的愛情裡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為愛上一個人、在乎一個人,就有妥協,妥協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覺。在對等的情感關係中,這種卑微是相互的,是男女雙方對一份情感的努力和付出。

——張愛玲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煐。


凡是提及張愛玲,便能想到她那高傲、清冷的著一襲旗袍的美豔模樣,眼神裡摻雜的,是冷傲,卻也有幾分溫情。一眼望去,卻望不到邊,只能止不住驚歎:


這定是一個有故事的奇女子。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眾)也稱得上是有名的“官二代”,她的生母名叫黃素瓊(字逸梵)。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與母親

比起同齡的普通家庭,她的出生環境相對優渥,所以張愛玲一直接受著良好的教育,自1924年起,張愛玲聽從父親開始接受私塾教育。


1928年,年僅8歲的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從小的培養和薰陶,讓她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漸展露出異於常人的文學天賦。


1932年,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


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


經過長期的教育,張愛玲在文學方面取得了頗高的成就,光是她筆下的優秀作品就不勝枚舉。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的部分作品

步入文壇的她,不僅活躍地產出小說、散文,甚至涉獵電影劇本、學術論著和譯文,當之無愧地配得上「民國才女」的稱號。


可是,為何如此優秀的大才女張愛玲會一生不幸、顛沛流離,甚至過世一星期後才被人發現?


這一切要從她的「原生家庭」和「三段愛情」說起:


一、原生家庭帶給張愛玲的陰影,讓她一輩子難以被治癒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在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雖然家底富足、不愁吃穿,但有得必有失,父親對她沒有體貼入微的照顧和呵護,母親則性格獨立、思想新潮。


這樣的母親不願受到父親的束縛,追求新式思想和自由戀愛,與傳統、封建的父親爭執不斷, 二人之間的感情很快便破裂,婚姻很快走到了盡頭。


於是,父親迎娶了繼母,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遊學,年幼的張愛玲一直同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


繼母終究不如親生母親般對她呵護有加,倔強的張愛玲一開始便不喜歡這個父親娶進家門的「新媽媽」,也從未對她友善相待。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說》

這樣倔強的性格讓父親非常惱怒,特別是在生了弟弟後,父親對張愛玲的關心更少了,她高中畢業那年提出想去英國留學,一向討厭「洋文化」的傳統父親,自然是不允許她出國。


張愛玲不斷掙扎,並投奔母親的住處留宿半月之久,沒想到回來的時候遭到父親的一頓毒打,並在家禁足半年,得了重病也無人關心,好在保姆偷偷為其治療才得以保全性命。她因此對父親徹底失望,轉而投奔母親。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與母親的回憶

自小崇拜和嚮往母親的她,真正如願以償地與母親共同相處之後,兩人之間也產生了諸多矛盾,母親早已有自己的男友,擁有新生活。張愛玲也逐漸對母親失望,並放棄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家庭破碎,讓本就敏感的張愛玲更加內向、悲觀。我猜想,或許那些文學作品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她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她用文字在訴說、傾訴著內心的悲傷、生活的不幸。


二、不幸的家庭,甚至影響了張愛玲的三段愛情


童年的經歷,一方面讓她畏懼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讓她渴望擁有真正的愛情。


張愛玲的一生都在追逐著幸福、尋找著寄託、渴望著溫情,卻又矛盾、糾結到無法自拔,她內心想勇敢地去愛,卻又不敢用力擁抱對方;她全身心地大膽投入,卻又傷痕累累。她渴望著被愛,卻又一次次錯失了深愛她的人。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甚至成為了她一生的愛情的陰影。


  • 01:遇到愛情容易自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遇見你我變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 所有的愛情裡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為愛上一個人、在乎一個人,就有妥協,妥協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覺。”

這段被眾人熟知的話正出自於張愛玲的筆下,卻深刻地反映了她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愛恨與糾葛。


初遇胡蘭成時,她被他的風度翩翩所打動,胡蘭成對她的瘋狂追求,讓她招架不住,“繳械投降”,她將自己的全盤托出,甚至不留一點籌碼,胡蘭成花心,在得知他已經有家室、與舞女曖昧不清後,她甚至還是一次次原諒了他。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與胡蘭成

是因為愛嗎?


或許是,但這是一種極其「卑微」的愛、是一種「病態」的愛,愛到深處,她竟然連自己都不顧,前前後後三十萬的稿費都給了胡蘭成。但終究還是被傷害到疲憊,終究放手。


張愛玲的一句“我將只是萎謝了”,結束了這段讓她飽受折磨卻心痛的愛情。


有多少女孩,在愛情裡總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甚至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愛」?即便外界給予了很多正向評價,也還是會懷疑自己:「我真的值得嗎?」


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中提到:

構成自尊的三大支柱:自愛、自信、自我觀。


這樣放下身段、放低姿態去卑微地維繫感情的行為,從一開始就輸了。因為你忘記了:在任何關係裡,最重要的、擺在首位的,必須是「自己」。只有先做到「自尊」、「自愛」,別人才會真心愛你。


  • 02:缺乏安全感、過度敏感,總是患得患失,


大部分人熟知張愛玲的兩段感情,一段是與胡蘭成,另一段是與賴雅,卻不知張愛玲這一生中,還有一個被她放在內心深處的男人,這個男人就是桑弧。


他是張愛玲小說《小團圓》中燕山的原型: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小團圓》

令人驚異的是,這樣小女生的字句,竟出自於孤傲、清冷的張愛玲筆下。我們也能從中窺探到張愛玲那顆敏感、脆弱、渴望被愛的心靈,她的心,就好比初生的嫩芽,柔軟、易碎,卻無時無刻渴望著陽光。


二人相識始於電影合作,桑弧外表英俊、性情十分溫厚沉穩、經濟實力豐厚,各方面都幾乎無可挑剔。這樣的他,卻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張愛玲的敏感情緒,對待張愛玲傾盡所有的耐心,悉心照顧她的情緒和自尊。


按理說,這就是張愛玲所渴望的美好愛情。可是,又是什麼讓兩人最終錯過?


自幼在不被悉心呵護和關照的環境下長大的張愛玲,內心極度缺愛,對待愛情,她需要不斷「索取」那些幼年時家庭缺失的愛,她需要對方無條件地給予自己關注、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可是,矛盾的是,她又時常厭惡那個真實的自己,害怕對方嫌棄自己的脆弱、疲於應付自己的敏感……


她的不安全感愈加重,愛情的負擔也愈加沉。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小團圓》

對待這樣的一段感情,張愛玲終究還是放棄了。


本可以是一段佳話,卻最終以分散收場。


愛情裡的「過度敏感」到底有多可怕?


從不斷追問對方是否還愛自己開始,缺乏安全感的女孩總是需要不斷證明自己是「被愛著」的,當出現一點瑕疵的時候,容易瞬間崩潰瓦解。她們害怕著、擔憂著:在某一瞬間,對方就會不再愛自己、永遠離開自己。


往往你最害怕的結局,會因為你的過度害怕而成真。


「安全感」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的內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愛情從來都不是能夠讓人無限索取「安全感」的場所,「安全感」往往源自於內心對自我的認同感,我們不可能在擁有一段美好愛情的時候將自己的所有情緒和需求都「依附」和「捆綁」在對方身上。那些收穫美滿愛情的人,前提是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愛情是“1+1>2”的加法題,互助互惠、互相扶持和理解的愛情才最美。


結語:

1956年,36歲的張愛玲在美國與65歲的賴雅相遇,張愛玲的後半生,就這樣託付給了窮困潦倒又帶病在身的賴雅,他們定居國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日子卻也簡單幸福。這讓人難不得不佩服張愛玲對待愛情的勇敢和堅定。

民國才女張愛玲:文學造詣頗高,卻顛沛流離,過世一週才被發現

張愛玲與賴雅

但不幸的是,賴雅先逝,留下孤獨的張愛玲。


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


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縱觀張愛玲的一生,她孤獨地來到人世,又孤獨地離開,正如她所述: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她的一生雖有頗多不幸,但也完滿結局,作為後人,無需過多議論和指點。我只堅信,她雖孤獨,但卻無比堅強。張愛玲雖一次次被傷害、一次次退縮,最終還是選擇相信愛情,我想這自有她的道理。


最後想說的是: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時就已經被決定的「既定事實」。


但原生家庭的陰影,不必跟隨一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The End >

作者介紹 :

歡迎來到解憂成長鋪,我是陌陵淺淺,一名熱愛感悟生活、熱愛思考的法學生,願你能在這裡收穫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