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4月8日00:00,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這一天距離1月23日暫時關閉離漢通道,整整過去了76天。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今天,停滯了兩個多月的武漢終於“重啟”!

今天,藝集網就帶大家換個角度,重新認識一下湖北。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湖北,古稱荊楚,有著八百年曆史的楚國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楚文化,在湖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2項代表性工藝中,不少仍然能看到楚文化的影子。

01漢繡

漢繡,中國特色傳統刺繡藝術,流行於湖北武漢、荊州一帶。但漢繡的“漢”指的不是武漢,而是西漢。

據傳,漢繡起源於西漢,以春秋戰國時期名傳天下的楚繡為基礎,繼承了楚繡浪漫、華麗、富於想象力的風格,用色豔麗、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有濃郁的楚地風情。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漢繡《楚天神鳥》

清末民初,是漢繡的鼎盛時期,僅漢口萬壽宮一帶就有繡貨鋪32家,繡工500餘人。1910年和1915年,漢繡製品分別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漢繡的美學思想講究“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繡品中的各色紋樣不必遵守自然形態,力求畫面看起來豐滿熱鬧,所以枝上生花,花上可生葉,葉上還可出枝。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漢繡《九頭鳥》

針法上,漢繡針腳短、排針密,形成“齊、平、順”的獨特風格,無論如何搓揉,都能保持不起泡、不跑線。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漢繡《古黃鶴樓》

02楚式漆器

戰國是中國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而戰國時期的楚式漆器,則是中國漆器工藝當之無愧的高峰。

漢代之後,隨著瓷器的興起漆器逐漸沒落,許多製作技藝已經失傳,但楚式漆器卻在楚文化的發源地——荊州,一直流傳至今。

現存楚式漆器主要為三類:髹(xiū)漆彩繪榫卯木雕、金漆盆盤、以及瓜果甲骨胎漆器。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髹漆彩繪榫卯木雕代表作 虎座鳥架鼓

髹漆彩繪榫卯木雕是楚式漆器獨有的種類,採用榫卯組合是這種工藝的一大特色,製作時需要將器物分解成若干部件分別雕刻,之後通過榫卯組合成整體,最後髹底漆並進行彩繪。

金漆盆盤的名稱出現於清代中晚期,因當時大量生產民用的盆盤桶盒等日用品,並保留了古楚國漆器金漆描線的工藝特色而得名。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金漆盆盤工藝品

“金漆盆盤”雖名為金漆,但主體色調為外黑內朱,因楚人尚鳳,圖案多以鳳紋為主,輔以雲氣紋、龍虎紋、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

常見的漆器多為木製胎骨,而瓜果甲骨胎漆器,顧名思義即是以瓜果或龜甲為胎,再髹底漆並繪製圖案而成。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天然葫蘆漆器

03鉛錫刻鏤

楚式漆器之外,製作精美、紋飾繁麗的楚系青銅器,是楚文化中的另一座高峰。

而鉛錫刻鏤技藝,就是楚系青銅器製作的重要工藝。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戰國 嵌地幾何雲紋銅敦 湖北省博物館藏

青銅器鑄造需要先製作模型,通常採用的都是泥模、蠟模,但楚國的青銅器紋飾繁麗,又發明了錯金銀、嵌紅銅、包金銀等複雜工藝,泥模和蠟模已經無法滿足其精細的刻鏤要求。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戰國 鳳紋燻杯 湖北省博物館藏

而鉛錫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經過打擊、扭曲、編織、擠壓等二十多道繁瑣的工序,把平面的紋飾和立體、扭曲、鏤空等造型結合起來,製成精緻的原模,就是鉛錫刻鏤。

鉛錫刻鏤技藝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工匠私傳,如今主要被用於複製古代青銅器,複製出的青銅器紋飾精細、流暢自如,幾可亂真。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夏商周時期的狩獵紋壺複製品

04木雕船模

木雕船模,最早可追溯到西漢。考古人員在江陵、長沙、和廣州的漢代墓葬中,都發現了木船模型。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廣州漢墓出土的木船模型

武漢木雕船模創始於清末,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此時的工藝水平較之於漢代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所雕船模精美考究,刻畫細緻入微,造型逼真傳神。

武漢地區水域交錯,長江穿城而過,江上川流不息的各色船隻為木雕船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匠人們以真實船隻為原型,等比例縮小之後模擬製作成船模。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圖片來源於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船模不用釘不用膠,由數百上千個精微構件通過榫卯組合組成,別看尺寸不大,但轉舵、揚帆、開窗,各種精細操作都能實現,透過船模能夠直觀地瞭解中國舟船的建造技術與結構樣式。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武漢木雕船模的工藝精髓在於“鏤空精梭”,主要用於處理鏤空花紋,藉由此項工藝可以實現鏤空處的花紋清晰勻稱,且寬度控制在一毫米以內,精細入微,玲瓏剔透。

05陽新布貼

布貼也叫補花,用邊角料碎布拼貼成的手工藝品,靈感源於縫補破損衣物,屬於民間傳統工藝。

陽新布貼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但據當地人的記憶,至少已有200多年曆史。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當地人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花布邊角料,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底布上拼貼成各色圖案,花布鮮豔亮麗,底布色澤深沉,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陽新布貼的圖案多種多樣,一般都取材於民間故事、地方戲曲、民俗風情等,構圖自由隨意,不拘常理,天上人間、山禽水族隨意組合,傳達出濃郁的鄉土氣息。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除碎布拼貼之外,陽新布貼還會用刺繡工藝來調和色彩,豐富大塊貼布的韻味。

06紅安繡活

黃岡市紅安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黃安(今紅安)無女不繡花。

紅安自古就有刺繡的傳統,當地將刺繡活動統稱為“紅安繡活”,是一種地道的民間刺繡藝術。

紅安繡活歷史上以繡花鞋墊為突出代表,近年來又有紅安繡鞋,刺繡品種日益豐富。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紅安繡活題材多樣,花樣繁多,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文字4種,無論在色彩配置還是構圖寓意上,都體現出民間繡花的質樸。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07黃梅挑花

刺繡工藝中,針走雙面為“刺”,走單面為“挑”。

挑花,是刺繡的一種針法,也叫十字挑花,指用彩色絲線在底布經緯線交織的網格上,挑出很小的十字,構成各種圖案,具有極強的裝飾性。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挑花方巾

黃梅挑花流傳於黃岡市黃梅縣,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

黃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五彩絲線挑繡,圖案色澤絢麗明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在黃梅當地被廣泛用於裝飾一切布藝製品,例如床單、枕巾、衣裙、桌布、窗簾、屏風、幕布等等。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挑花被面

08雕花剪紙

剪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發現的最早剪紙作品,就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的北朝墓葬。

湖北雕花剪紙主要流行於仙桃、孝感、鄂州等地,但與我們熟悉的剪紙不同,它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用作裝飾(例如窗花),而是用作刺繡的花樣(圖案底稿)。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雕花剪紙作品《國慶》

雕花剪紙刀剪並用,但以刀刻為主,雕刻時匠人在自制的蠟盤上鋪上幾層甚至十幾層紙,用刻刀一步步雕出紋樣。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紋樣都需要鏤空,在一些不需要鏤空的地方用精細的刀法做出刻痕,來表現紋樣細節,被稱作“破功”,是湖北雕花剪紙中最獨特的表現形式。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雕花剪紙內容豐富,多是和民眾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傳統圖案,作品常以長壽、吉祥、幸福、喜慶為主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09老河口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湖北歷史上就曾有三大年畫產地,但綿延至今的只有襄樊市的老河口。

老河口木版年畫相傳起源於明代末年,清代乾隆至光緒年最為興盛。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年畫內容大多取材於歷史戲劇、傳說故事,題材廣泛,人物造型生動誇張,風格質樸。

老河口木版年畫的雕版一般選用硬質梨木,雕刻手法則採用“陡刀立線”,即用刻刀的時候刀身陡立,與版面垂直,這樣刻出的線條深而直、上下等寬,不論印刷多少次,都能保持年畫線條清晰。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印刷年畫的顏料則採用天然的植物和礦物顏料,色彩鮮豔且不易褪色。

10大冶石雕

大冶石雕,是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尹解元村特有的一種民間石雕藝術。

大冶石雕與尹氏家族密不可分,據據《尹氏家譜》記載,唐代時尹氏家族就從甘肅輾轉來到大冶,在尹解元村定居。

尹解元村依山傍水,村後的鳳凰山上蘊藏著大量石質優良、層次分明、易於開採的青石,尹氏家族遂在這裡開山取石,以雕刻為生,至今已經傳承了20代人。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大冶石雕代表作——清尹光德《漁樵耕讀》

大冶石雕題材廣泛,廣泛應用於生產、建築、裝飾、紀念、信仰等多方面,其中尤以碑碣和石獅為多。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盲人摸象》

11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中國民間木雕主要流派之一。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咸寧市通山縣地處湘鄂贛交匯處,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盛產多種木材,為通山木雕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通山木雕的用材,多為產自當地的果木和雜木。

雕刻手法則以平面浮雕為主,深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也較為常用,造型古拙、刀法渾厚;加之表面保留著原木的天然紋理和色澤,整體感覺簡約而樸素。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12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又叫麥稈畫,是將麥稈製成平片或麥稈絲後,利用其本身的光澤、紋理,及熨燙之後形成的深淺不同的色彩,拼貼成各種國畫形式的圖案造型。

麥稈剪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全國多個地區都有生產。而湖北的麥稈剪貼工藝主要分佈於仙桃地區,也叫鄧氏麥杆畫,大致形成於清同治年間。

武漢正式“重啟”!讓我們從工藝視角,重新認識湖北!

仙桃麥稈剪貼,構圖主要以湖北當地的荊楚文化為背景,擅長宏篇巨幅,風格精細寫實,造型充滿立體感,刀痕烙印線條明顯。

看到這裡,大家對湖北傳統工藝有了基本瞭解,跟其他的中國傳統工藝與非遺藝術一樣,湖北傳統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但是多數工藝保留著原生態的傳統面貌,存在與當今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脫節的情況。如何在傳承這些工藝的同時,融入現代的審美風格,使其走進主流生活,是下一步的主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