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七大新門崗詮釋獨特設計亮點 南大門最快年底建成

白雲山七大新門崗詮釋獨特設計亮點 南大門最快年底建成

■何鏡堂院士介紹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階段性成果。

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的南大門最快年底建成

七大新門崗,將給遊客帶來一個全新的白雲山。

2020年是廣州實施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之年,白雲山門崗提升改造作為還綠於民工程的重要部分,目前已部分完工向市民開放。日前,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州市第76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活動,組織記者實地採訪,聽大師詮釋設計亮點,瞭解白雲山門崗建設和還綠於民的情況。

活動當日,何鏡堂院士介紹了親自主持設計的白雲山南大門,稱最快今年年底可以建設完成。據悉,西門崗、柯子嶺門崗、翠竹園門崗等也已經開放,梅花園門崗(東門)、雲祥路門崗(東北門)將繼續推進改造工程。

■採寫:新快報記者 蔣翰林

■攝影:新快報記者 李小萌

南門廣場

何鏡堂院士設計 打造南大門“雲間花海”

白雲山主要門崗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鏡堂院士領銜的大師團隊,按照“一門一策、一門一景”思路打造,彰顯嶺南特色。已經建成的柯子嶺門、西門、翠竹園門等白雲山門崗通過大面積增加綠色開敞空間,大氣恢弘,與白雲山景融於一體,依山就勢,令人耳目一新。據介紹,改造的門崗涉及建設規模約20萬平方米,包括7個主要門崗和10個次要門崗。

白雲山雲山南路集散廣場,也就是現在的白雲山南門,是白雲山風景區面向城市和遊客的重要門戶。為了樹立白雲山大門的新門戶形象,增強南門崗入口特色,提升南門進山標識性,何鏡堂團隊採用了“雲間花海”的設計主題,“呼應白雲山青山半入城的意象,同時廣州又是花城,所以我們取意‘雲間花海’,將白雲、木棉花、山巒結合起來。”何鏡堂院士向記者介紹道。

何鏡堂表示,現有的南門崗標誌性不夠突出,景觀環境較亂,不能很好地體現白雲山的特色。新的設計將標識性門樓前移40米,佈置在現狀大榕樹前方,將成為統領整個南門集散的廣場,指引上山遊客的重要景觀地標。記者在設計效果圖上看到,大門形態自由靈動,猶如流動的雲朵漂浮於重巒疊翠之間,彷彿一把把雲傘散開遮蔽,陽光傾灑之下,地面光影斑駁。晚間,華燈初起,雲間木棉花通過燈光裝置映像出來,一朵朵木棉花在雲間歡快地綻放和跳動。

據悉,白雲山南門工期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屆時,“新集散廣場將為遊客提供一種人在花中走、人在雲中遊、人在山中行的新空間體驗。”

柯子嶺門崗

空中俯瞰,猶如五羊羊頭

“空中俯拍,整個門崗廣場空間像有了‘羊角’‘羊頭’,這完全是‘無心插柳’建成後的意外收穫。”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雄是柯子嶺門崗改造的操刀者,他笑稱,建成後的柯子嶺門崗蜿蜒的迴廊造型彷彿五羊雕塑,“那我們就用這個‘美麗的巧合’來講述羊城文化歷史吧。”

陳雄介紹說,原門崗門戶界面狹窄,遊客通行及景觀體驗感不佳,本次改造後移門崗,擴大前廣場,拓寬入口敞開面至110米,“面積擴大了一倍”。

記者現場看到,位於大金鐘路白雲山入口,現已完工的柯子嶺門崗因山就勢、因地制宜,新建的景觀迴廊兩百多米,輕盈流暢,形成白雲山文化的標誌性景牆。“我們設置了多層次立體的活動平臺,為市民提供集娛樂、運動、交流於一體的場所,增強市民參與感和獲得感,真正實現‘還綠於民、還景於民’的願景。”陳雄介紹道。

白雲山七大新門崗詮釋獨特設計亮點 南大門最快年底建成

■白雲山西門崗

西門崗

門崗升級為萬平方米景觀帶、功能區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是白雲山西門提升改造的主設計師。他向記者詮釋了西門崗“‘山·門’概念的由來”。“白雲山是廣州人背後的‘靠山’,歷史上也有很多故事,我們以此為出發點確定了‘山·門’概念,表現歷史文化的沉澱。”記者在已經開放使用的西門崗看到,鋼結構的玻璃房頂開闊、明亮,陽光透過,洋洋灑灑地照在花崗岩的山石門崗上,斑駁的光影映在石門上、地面上,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據瞭解,原門崗建築被鬱閉綠化遮擋,景觀雜亂,廣場標識性較弱,缺少吸引遊客駐足逗留的空間。本次改造將鬱閉綠化帶改造為慢行景觀帶,市民廣場由4458平方米擴容至11245平方米,完成綠化面積6000平方米,也是已改造完成的門崗中涉及面積最大的門崗廣場。同時,門崗處還新建了180平方米的遊客服務中心,提升遊客的便利舒適度和體驗滿意度。

翠竹園門崗

溪澗景觀 別有洞天

“變化最大的是門崗前的相思河段景觀,現在好有嶺南水鄉的感覺,還沒進到公園就可以一飽眼福。”市民何先生帶孩子在白雲山翠竹園前拍照留念。翠竹園門崗在眾多改造的門崗中,似乎是最不為人知的,但它“小而精”,處處都是設計師巧妙的用心。廣州市冼劍雄聯合建築設計事務所主任建築師程路稱,“相比其他幾個門崗,翠竹園門崗用盡可能貼近自然的手法,打造出山門的形象,讓它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這是我覺得最大的亮點。”因此,翠竹園門崗整體更貼近自然,展現出與自然統一、與周邊環境和諧的狀態。

原相思河段水面狹窄,植物繁瑣雜亂,景觀品質差,存在感弱。通過開拓河道綠化空間,整治綠化面積2.3萬平方米,形成了自然通透的水岸綠地空間,營造出山水結合、環境優美的詩意溪澗景觀。

前來的市民感嘆,剛進來還是比較狹窄的通道,曲徑幽深,別有洞天,越走到裡面越開闊,“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又私密又大氣。”

白雲山七大新門崗詮釋獨特設計亮點 南大門最快年底建成

■白雲山雲道試驗段基本建成。

最新進展

越秀山“牽手”白雲山 雲道試驗段“五一”正式開放

“空中雲道”的建設是還綠於民工程另一項重大成果。據悉,“雲道”取意“雲端漫步,還綠之道”,建在半空中的人行步道讓人從繁華的城市步入叢林中。連通工程已於清明期間試開放,“五一”正式開放,市民可以步行從傳統城市中心的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花果山到達麓湖,將來可以步行暢達廣州花園、“綠肺”白雲山。

“雲道”全程連通的8公里路徑包括三個路段,每段都是不同的景,有的在森林中,有的在湖面上——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1.7公里),越秀公園-麓湖公園(3.4公里),麓湖公園-白雲山(2.9公里)。其中,越秀公園-麓湖公園的雲道包含山融於城的“越秀雲道”(連接越秀山和飛鵝嶺)、綠谷賞林的“飛鵝雲道”(飛鵝嶺-麓湖高爾夫段)、雲臺覽湖的“麓湖雲道”(麓湖高爾夫-麓湖段)三段。

記者4月13日來到已經試開通的麓湖公園至白雲山,以及越秀公園北門至花果山公園路段,剛開放的“雲道”人頭攢動,不少市民前來體驗。記者留意到,“雲道”在花果山附近有一段圓形的引橋設計,正對著越秀山和花果山兩座電視塔,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利用這段圓形引橋疊加電視塔為背景,打卡拍照。

除了門崗的改造升級,白雲山還完成了重點區域的拆違透綠,它是實現還綠於民的前提和核心。“為子孫後代守護好白雲山、越秀山”“堅定不移推進還綠於民”,2020年是實施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三年行動計劃關鍵一年。據悉,近年白雲山共拆除紅線內及主要門崗周邊、進山通道兩側違法建設和影響景觀建築51.05萬平方米。尤其是敢啃“硬骨頭”,拆除了困擾20多年的大缽盂18棟歷史違建以及白雲山南門、叢雲路、永泰地鐵口等違法建設,駐山及周邊部隊給予了支持配合,打通了白雲山視廊通道,初步實現了拆違復綠,顯山露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