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懷扶貧赤子心,直把他鄉作家鄉

張騫,男,1984年7月出生,漢族,山東新泰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現任承留鎮山坪村第一書記,2014年,他主動要求到艱苦貧困村—山坪村掛職鍛鍊,先後擔任支部副書記、第一書記,紮根鄉村6年,為了脫貧攻堅事業,經常犧牲小家庭,把貧困村當做家鄉,傾注了最好的青春、最深的感情和心血,他建立防範返貧“一三五”工作機制,精準施策帶動山坪村15戶51人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摘帽,申請資金1000餘萬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實現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夯實了貧困村脫貧攻堅的基礎。

一、深入學習“愚公移山精神”,增強克難攻堅的信心決心

愚公移山精神在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發揮過巨大作用。濟源是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也是愚公的故鄉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

他為了更加深入學習愚公移山精神,他通讀了《濟源縣誌》。濟源是個山城,三面環山,山區、丘陵和淺山的面積佔到 88%。解放後,濟源人民通過艱苦奮鬥,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變化和改善。如50年代,濟源人艱苦奮鬥發展了聞名全國的“五小工業”即“小煤礦、小火電、小冶煉、小機械、小水泥”。這些產業發展到今天,經過股權改制、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了濟源市的經濟支柱。60年代,建成了跨越300多個山頭、403座橋涵洞,總長達120公里的“引沁濟蟒”愚公渠。80年代,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進入21世紀,建設王屋山供水工程,解決山區世代吃水難的問題。目前濟源市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二,城鎮化率指標排名前列。

他說:濟源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貧困和惡劣自然條件鬥爭的歷史,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認識到“愚公移山”就是勇於擔當、敢為人先,就是腳踏實地、紮紮實實。

二、抓黨建、壓責任、強基礎,深入推進精準脫貧工作

山坪村,位於濟源市承留鎮西北部山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2014年,他初到山坪村時,黨員幹部年齡偏大、文化層次較低,經常無人值班,財務公開、民主決策機制流於形式,群眾意見較大;產業薄弱、基礎設施落後,群眾生產生活存在困難。他為了帶強隊伍、完善基礎、發展產業,徹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做了大量努力。

(一)以能力素質提升為重點,不斷夯實基層組織

張騫同志充分利用每週一的兩委幹部集中辦公日,積極宣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提升村“兩委”治理能力。以“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黨員先鋒指數考評為載體,大力加強黨員日常管理,提高黨員素質能力。多次組織村兩委幹部、黨員分別對大峪王莊、梨林範莊、玉泉街道陸家嶺新村基層組織建設、集體經濟發展進行實地考察學習,與村幹部一起深入查找、反思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並堅定了大家發展的決心。從落實“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坐班服務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入手,幫助村“兩委”規範各項程序,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實現科學、民主決策。培養年輕入黨積極分子2名,發展村級後備幹部2名、脫貧致富帶頭人4名。

(二)以穩定增收為重點,推動貧困戶脫貧。他和駐村工作隊在多次入戶調查、摸清貧困戶致貧原因的基礎上,制定了幫扶計劃。他深知穩定就業和發展產業對於一個家庭增收的重要性,他主動聯繫10餘家企業的用工信息,經常入戶向貧困戶和一般農戶介紹工作,共幫助聯繫企業就業80餘人。鼓勵群眾發展蔬菜制種、冬凌草、薄皮核桃、山羊、土蜂蜜等特色產業。嚴格落實產業幫扶、金融扶貧、健康扶貧、危房改造、教育扶貧等政策。2018年底山坪村共脫貧15戶50人,貧困人口發生率降低至0.09%。

(三)以加強基礎建設為重點,不斷改善發展條件。駐村6年以來,共協調1000餘萬元資金加強基礎設施。為改善用水用電條件,完成供電線路改造提升,新建深水井2處,蓄水池8處,蓄水壩4處,鋪設管道20000餘米,實現安全飲水、灌溉管網全覆蓋。為改善道路通行,新建橋樑1座、硬化村組水泥道路3100餘米,實現公交車通行。為加強公共服務能力,新建村大隊部,新建標準化衛生室、幸福院、垃圾中轉站、文化廣場、文化戲臺,黨建主題公園1處和居民組遊園3處,架設移動信號塔2座,全村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組組通光纖寬帶。

(四)以加強產業經濟為重點,不斷增強發展後勁。2016年5月1日,在他支持下,山坪村兩委積極聯繫山坪、張河、玉皇廟兩村幹部、黨員、鄉賢以及熱心人士1000餘人,籌備成立了五指河發展促進會,,集鄉土人才和專家之智慧,制定了包括三村長期發展的五指河發展規劃,舉辦了兩屆原生態民俗文化節,吸引遊客5萬餘人,為村民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拓寬了思路。

一是成立濟源市興榮農業專業合作社,完善了集體經濟帶貧和利益聯接機制和產業項目收益分配方案,與梵芃公司合作大力發展大棚蔬菜、林果業等,推進完善合作社帶貧機制,組織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資金、設施和生產合作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目前已有30戶普通群眾和4戶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入社形式加入合作社,12戶貧困戶以資金加入合作社。二是加強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建成2019年山坪村大棚蔬菜種植項目,建設冷庫1座,溫室大棚1座,陽光大棚7座,並與梵芃農業公司簽訂租賃協議,村集體收入當年租金3萬元,山坪村勞保手套加工車間,2019年共生產勞保手套600餘萬副,年收益8萬元。

三是通過淘寶電商平臺直播、濟源扶貧商城和參加省第一書記扶貧產品展覽會等大力推廣銷售山坪村土蜂蜜、柿子醋、薄皮核桃、勞保手套等扶貧產品,中原特鋼有限公司與興榮合作社達成消費扶貧帶動意向,採購薄皮核桃15000餘斤,銷售金額達17萬元,另外合作社銷售山坪村勞保手套15000餘副,價值10000餘元。四是積極培育村級脫貧致富帶頭人4名,其中養蜂專業戶李會林建設土蜂園1處,養殖土蜂200餘箱、洋蜂300餘箱,流轉土地50餘畝用於種植花椒、中藥材,幫助10餘名閒散勞動力就業增收。

(五)以防範增貧返貧為重點,建立完善“一三五”工作機制。

“一”即以中央領導關於脫貧攻堅的系列論述為指導。

“三”即“一查二評三落實”三個環節,一查即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鎮村幹部定期入戶走訪,對脫貧戶加強關注,通過享受政策、落實幫扶、掌握動態,積極防範返貧。建立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分包聯繫農戶機制,對家庭情況及時掌握,對家庭中遇到的困難及時上報;“二評”即村兩委會和村脫貧攻堅責任組定期召開會議進行評判分析;“三落實”即對符合貧困戶識別標準的及時納入建檔立卡,落實幫扶措施,對不符合識別標準的一般農戶,針對其出現的困難,“一事一議”,積極落實有針對性幫扶措施,防範出現新增貧困戶。

“五”即夯實五個基礎,一是夯實村級組織基礎,以黨建引領推動村級各項事務開展;二是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加強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三是夯實村級基礎制度基礎,確保村級各項秩序穩定運行;四是夯實村級產業經濟基礎,發揮扶貧項目和集體經濟項目的帶貧優勢,保證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加;五是夯實村級扶貧濟困機制。

該工作機制在山坪村經過完善,並在鎮級層面得到推廣和提升,在推動精準識別、聚焦精準幫扶和精準退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駐村幫扶歷練身心,攢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扶貧工作任務重、要求嚴,為了脫貧攻堅事業,他堅持“五天四夜”住在村裡,有時遇上緊急任務事情,整月回不了家。妻子董玉潔對他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在日常辛苦工作之餘,一人擔起了家裡的重擔,照顧年幼的孩子和體弱的老人。2018年,她懷著二胎,還每天堅持接送孩子上下學;兒子扁桃體化膿,妻子大著肚子牽著孩子到醫院看病打針吃藥,一折騰就是10多天。家裡有事,全是妻子一人扛……甚至臨生產之日(2018年7月24日,正值省脫貧攻堅在濟源抽村考核),他還在村裡忙著開會,安排部署扶貧工作。

張騫常說愧對妻子和家庭,妻子說不怪你,因為知道你比我們更辛苦,責任更大,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之難度無人體會,但是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作為群眾的領路人,沒有犧牲,沒有付出,沒有流血流汗流淚,怎能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

他說能夠有幸參與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解決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一生的財富,收穫了很多:

一是通過駐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群眾就醫、就學、就業、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學會了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經歷。他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特別注重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受到了群眾的擁護。為了摸清戶情,2015年他帶著村幹部逐戶走訪、填表、整理檔案資料,把全村297戶1150人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資產狀況、困難情況全部摸清、登記造冊,制定村情五圖、撰寫調研報告,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2017年7月14日晚,貧困戶李應財突發腦梗,張騫同志立即親自開車護送醫院,與時間的賽跑,趕到市人民醫院,期間他還幫助聯繫醫生、安排檢查、病房,由於救治及時,李應財脫離了危險,至今恢復良好。貧困戶王元寶因患精神病,常年生活在破舊危險的土房裡,自理能力和衛生習慣較差,他一方面協調其出嫁的女兒加強對其日常的照顧,幫助他到第六人民醫院就醫,治療精神病;另一方面多次與兩委幹部研究制定危房改造方案,在市應急局和承留鎮的支持下,新建住房30餘平米,捐助磚、水泥、簡易傢俱等物資,改造院落,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

二是通過把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在實踐中,他通過了解村情、制定實施計劃,提升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初山坪村的基礎設施缺乏、基層組織薄弱、群眾思想觀念落後、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每一個問題都是制約脫貧摘帽的瓶頸,我團結兩委幹部,堅持科學精神、立足實際,把各項問題情況調查清楚、把解決方案論證詳實、把信息公開透明,有的放矢的積極爭取水、電、路、文化、產業等30餘個項目、共1300餘萬項目資金,補齊了各項短板,為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務工是增加群眾穩定收入的最有力的方式,為了增加就業機會,他組織幹部群眾,分三次去五龍口、邵原、垣曲,實地考察、學習勞保用品加工,既算經濟賬又算效益帳,大家一致認為這個項目吸納就業人口多,項目產品應用較廣、需求量大、效益持久,於是他以勞保手套加工為重點制定了山坪村集體經濟發展方案,並申請了河南省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資金162萬元,與濟源市邵原勞保產業園鵬浩紡織有限公司合作,改造利用原興華機械廠小學閒置校舍400餘平米,採購自動電腦手套編織機100臺等,建成勞保手套加工車間,就近提供就業崗位30餘個,2019年共生產勞保手套650萬副,出口韓國、日本、東歐等國家,帶動山坪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新冠疫情期間,帶動3戶脫貧戶就近務工,確保了收入穩定。

三是通過協調幫扶責任人、村幹部、包村幹部一起開展扶貧工作,大大提升了溝通協調能力。脫貧攻堅必須要有效形成合力才能不斷擴大戰果,乃至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在工作中,經過實踐探索,以防範增貧返貧為重點,積極動員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鎮村幹部,建立完善了“一三五”工作機制。該工作機制在山坪村經過完善,並在鎮級層面得到推廣和提升,在推動精準識別、聚焦精準幫扶和精準退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工作隊隊長苗軍同志和幫扶責任人程軍同志分別被評選為2019年度“市十佳工作隊隊長”和“市十佳幫扶責任人”,大大激發了同志們決戰脫貧攻堅的熱情和信心。

他說,我在山坪村待了6年時間,相當於在這裡讀了博士和博士後,只是科研課題從自然科學變成社會科學領域。“這些歷練和精神財富,使我面對群眾更加謙遜,面對政策更加理解,面對責任更加擔當,面對困難更加坦然,面對未來更加自信”。


襟懷扶貧赤子心,直把他鄉作家鄉

2019年7月,張騫同志在淘寶電商平臺宣傳山坪村的土蜂蜜

襟懷扶貧赤子心,直把他鄉作家鄉

2019年10月,張騫同志參加河南省扶貧產品展


襟懷扶貧赤子心,直把他鄉作家鄉

2019年11月,張騫同志參加濟源扶貧產品展

原創扶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