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鼎堂”郭沫若先生,確實是個很複雜的人。複雜到怎麼都說不完,怎麼說都不合適,怎麼說都會有朋友不滿意。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郭沫若.1892一1978,生於四川樂山沙灣

他的這種複雜,和魯迅有很大不同。魯迅之複雜,在思想太過深刻,而郭鼎堂之複雜,則多是因立身出處太光怪陸離所引發的。他是文壇領袖、是學界宗主、是藝苑大師、是社會賢達、是革命先行者,但在今人口中筆下,他又是“渣男”、“弄臣”、“御用文人”、“馬屁詩人”。“鐵骨錚錚郭沫若,一心為國汪兆銘”,類似戲謔段子廣為流傳。

當初,胡適評價他,“這個人反覆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1960.6.2)是點名他的“偽”;而魯迅罵他“才子加珂羅茨基(流氓)”,則指明他身上的“痞”氣。但更多的名公巨卿,在他50歲之後,就敬稱他為“郭老”而不名,是異常尊敬的。“郭老”這稱謂不是亂叫的,茅盾再德高望重也只能是“茅公”。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郭沫若VS胡適-常被拿來對比

至於我本人觀感,則從不認為他“無恥”,只覺得他可敬又可憐,重點在一個“悲”字。其實,我也總希望動輒“鞭屍”他的朋友,可以對他經歷與處境多點了解,如此再下誅求不遲。

對於郭沫若,無論擁躉還是黑粉,有一點大家大概是沒有分歧的:就是論“私德”,且特指男女方面,他確實是有不堪之處的。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在年輕時,他私生活著實不算“檢點”,既荷爾蒙旺盛,又見異思遷。他一生中正式婚姻3次,“女友”大概有兩三位。原配夫人張瓊華,屬媒妁之言,婚後5天郭沫若就離家出走,留下她在樂山郭家空守68年;第二位妻子安娜(佐滕富子),1916年留日期間戀愛同居,生下5個子女;回國抗日,以為再無可能與日本妻兒重見的他,與於立群相愛結縭,共生4男2女。此後的他,是個稱職的丈夫,與於立群也情投意合,再無緋聞傳出。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18歲前後

此外,據1988年龔濟民《郭沫若傳》,年輕時的他,還可能還與二三女子有過情史。比如南昌起義途中的“革命伴侶”彭漪蘭(安琳);大革命時期的“密友”黃定慧(黃慕蘭)。而風傳1933年他曾因嫖染病這事,大概也非空穴來風,因有他給小野寺直助的求助信件為證。作為男人,他說不上對家庭不負責任(一直都有贍養妻兒,且3次結婚都情況特殊);只是身為“文化界楷模”,作派風流這一非議確是斷難逃掉的。儘管,我們也當知道,倘若男女私德問題可以否定一個人的話,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偉人”只怕都難辭其“渣”。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更為重要的是,時下盛行的許多“郭沫若黑材料”,或刻意誇大或子虛烏有,根本就經不起推敲。比如一個流行說法,說他先後“騙”取了於立忱、於立群姐妹,並導致她們在得知“真相”後先後自絕云云,情節之狗血、故事之奇葩、內容之聳動,都足以趕超瓊瑤劇了,可實際上是毫無根據的造謠。於家有精神遺傳病,且都有國事、家事上的巨大刺激(亡國、失戀、喪子、喪夫等)才走上不歸路的,這是現有材料能鑿鑿佐證的。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與於立群等

這一謠言的始作俑者,乃是身份特殊的謝冰瑩。1984年6月15日,她在對岸《聯合報》上發表《於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一文,真實性很容易辨別。類似的訛言、讕言還有許多。譬如魯迅罵他是“近看一條狗”,可《魯迅全集》都沒有這話——魯迅也似乎先見之明似的,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捏造了許多會話(如說我罵郭沫若之類)”;還有繪聲繪色講他如何強挖定陵的,流行到如今一些古墓/皇陵紀錄片彈幕評論總少不了對他的鞭屍,這是從沒看過挖掘報告的瞎跟風。實際上,力主挖定陵的並非是他,也輪不到他。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他,其實也沒什麼好苛責的。腦子正常點都會明白,這不是故意搞破壞,而是一起集體決策失誤。

政治生活方面,要說他貪生怕死,鄙意也不盡然。至少同為“左翼文壇旗幟”,魯迅是租界寓公,一生都在躲槍火,郭沫若斷然不是。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投身抗戰

郭沫若是屢上戰場的。1926年的北伐戰爭,1937年9月後的抗日戰爭,他都深入過最前線,還冒著炮火親自去搶救傷員,因他是醫生出身。據說,淞滬會戰期間,日寇還鬧過笑話,誤以為郭是主要指揮官,手握“5萬國軍”云云。結果,連累到日本夫人安娜,被逮捕嚴刑拷問一個月。郭鼎堂絕非只會坐而論道、舞文弄墨,在家端著咖啡指點江山的文弱書生一枚。

當初,八一南昌起義爆發,當晚他人在九江,聽聞消息馬上趕去,路上還直接跟人開戰,差點捱了槍子丟掉性命。而早在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他就被授“國軍中將軍銜”,可能是國軍中軍銜最高的文人,資歷非常深厚。要知道,當時李一氓還只是其秘書。日後,臺上諸公清一色敬稱他“郭老”,絕不只是因為他能寫文章。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1927年四一二事變,白色恐怖籠罩,在國民黨內“官運亨通”的郭沫若,毅然拋下重磅文章《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等於自動放棄了光輝前程,“淪為”亡命之徒。在風聲鶴唳的當時,這篇文章是要掉腦袋的,他不得已喬裝到上海,入住內山完造家裡躲避,並接著在周公安排下避難國外。從此九死一生、受到通緝、流亡日本10年。在這期間,他從“郭沫若”翻身為“郭鼎堂”,從文華怒茁的“文壇名家“一躍為政敵都極尊重的“學界大佬”,真絕頂聰明的奇才異質!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流亡日本期間

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他不顧日本的安逸生活,無視日本政要西園寺公望等人對他的器重,“我寧可去死,也決不加入日本國籍”,終在精心策劃下的一個早晨巧妙躲開日本憲兵的監視,忍痛“別婦拋雛”迴歸參戰。在歸途船上,他口占即吟“四十六年餘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迫不得已,悲憤難抑。論言行,他絕對算得上一條漢子。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郭安娜到中國後住所

現在人說,郭沫若一生怕死、投機,是“機會主義人格”,我是不認同的。不同立場的朋友,無妨對其道路選擇、思想侷限乃至那股“庸人氣質”提出批評與反省,但不該對他的信念重重質疑。至於他留下的那些“阿諛”詩詞,也很難說是違心表示,更可能是真誠流露。這個問題,於立群那篇《化悲痛為力量》早說得很明白:郭沫若即便在病入膏肓之際,都一再叮囑家人,某鉅公“思想比天高、比海深”云云,並非全然假話。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所以,與一些友人閒談時,我常常說的是:批判郭沫若可以,但要建立在事實釐清的基礎上,而且主基調當是反思、主靶子當是“人獸鬼”非常時代。單拎出郭氏嘲笑,沒有意義也不公平。

我素以為,郭沫若的唯二“黑點”,一個是早年“風流”,另一則是晚年時變得懦弱,留下很多遺憾。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晚年

由於懦弱,在那恢詭譎怪時代,他隱藏了很多真實想法,一味地明哲保身;更由於懦弱,他寫下了很多“應景應制”詩,一代豪傑淪為被開涮的笑料。想他中年時代,浩然正氣寫話劇《屈原》,借劇中人物嬋娟痛斥宋玉“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哪知造化弄人,20年後自己正陷於此。“郭老郭老,詩多好的少”,這個不友好的笑話,曾在相當一級的圈子裡廣泛流傳。

晚年郭沫若,實已經到了連親生兒子都看不起的地步。據郭世英中學好友牟敦白回憶,1962年的某天,在西四大院衚衕五號郭家門口,他曾邂逅郭沫若。郭世英指著其父背影說道:“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裝飾這個社會最大的文化屏風”,語中是有不屑的。以至於30年後,牟回首往事,盡是悲傷:“洪鐘大呂如郭沫若者,尚遭此劫,再回想郭世英生前對我說過的這句話,悲哉”!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周國平:郭世英是我今生今世遇見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個

但細究起來,郭沫若終只是懦弱、是庸人,並非惡人。在“他人即地獄”之日,他未曾害過人,不曾落井下石,不曾窮兇極惡,不曾胡亂攀咬,不曾以刀筆殺人。是的,他沒有大義凜然、捨生忘死、以卵擊石地去展現讀書人所謂的“風骨”,但至少維持住了做人的最後底線,這已是難能可貴了。當初真竄下跳的那幾位,當時過境遷後,竟都厚著臉皮寫書,一抹鼻涕一把淚裝點自身多無辜多白蓮花多兩面真,我看這些人才是真虛偽,是連“水太涼”都不如。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對於晚年的他,大家多批判他如何軟骨、諂媚、馬屁精云云,但愚鈍如我則更多地讀出無奈,讀出身不由己,更讀出可悲來。毫不諱言,我對郭沫若有著深深的同情。他是沒作“抗士”一家老小近20口人,以及無數親故,要隨他上下沉浮;而他人在席位,太多應酬話他更沒辦法不說。寫給斯某的那些馬屁詩,如今看固然是笑料,可他有不寫的自由嗎?說穿了,一切都是“命題作文”。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郭沫若故居”

在那集體迷失時代,他看似地位尊崇,其實處境微妙,動輒“毀巢無完卵”。從1967年4月開始,他的兩個愛子先後死於非命,除了肝腸寸斷暗自啜泣外,他實際措手無策;到了1974年前後,他已是堪危繫於一線,還因“憂憤交加”導致肺炎突發,差點救不過來。1974年2月7日,他賦詩兩首上呈,自白“豈甘樗櫟悲繩墨,願竭駑駘效策驅”,真道盡了惶恐之心。

當初,其子郭世英出事,一些材料證據竟然就是郭家“家信”,家信如何會傳出的,令人細思極恐。陳明遠追憶說,晚年郭沫若好些事都不讓“身邊的人”知曉,需避著秘書,這不奇怪嗎?而在羅點點的那本“檔案”自傳中,翻翻108頁前後那些記錄,一切奧秘與詭異,也盡在不言中了。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2005年9月7日,郭家後人拜祭

我想說的是,儘管我們終迎來了海晏河清的清平世界,但有些時代終究是得反省的。

真的,我從無意嘲笑郭沫若。明眼人一看即知,晚年的郭沫若,更應該得到同情,而非批判或嘲笑。實際上,就連他本人,在內心深處也一直很清醒,甚至充滿自責。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大學時代,與與郭沫若家往來密切的周國平

在黃淳浩編的那本《郭沫若書信集》(真偽的學術爭議暫且擱下)中,存有好些他私下給“忘年交”陳明遠的信件。這些坦誠的交流,最能反映晚年郭沫若的真實心境。比如,他自知那些詩都是不上臺面的,“我的那些分行的散文,都是應景應制之作,根本就不配稱之為詩!別人出於客套應酬,從來不向我指出這個問題,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1963年5月5日);“我還沒有糊塗到喪失自知之明的地步”(1959年11月8日)。有研究學者說,“他後來寫詩是自暴自棄,反正我就這麼胡寫了,不是當詩寫,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郭沫若家客廳

郭沫若去世前9天,周揚來探望。周照例是一頓熱捧,稱頌他是“新中國的歌德”,但郭沫若只是意味深長地搖了搖頭。他的心情,其實很複雜。此前幾年,他就跟陳明遠這麼說過,“現在,我們兩個人在一起談話,是有什麼談什麼,我不會作戲。可是一轉眼,我跟別的人,往往就不得不逢場作戲了。這是很悲哀的”,“如今有人說我是中國的歌德,這實際上是在罵我,在打我的耳光”云云。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郭沫若題匾的故宮

有些人懷疑這段話真實性,但另有周國平出示的材料,是千真萬確的。周國平在自傳中說過,在1969年1月6日,“世伯”郭沫若在寫給他的私信中,曾如此慨嘆,“我這個老兵非常羨慕你,你現在走的路才是真正的路。可惜我‘老’了,成為了一個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成為了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這種自責是很深痛的。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據身邊人回憶,晚年的他,從沒有貪慕過富貴生活,甚至不願如此。他數次表態,“不願意住在高牆深院裡”,但拒絕不得;1960年代,他蒞臨上海,地方給安排錦江飯店、國際飯店,他只覺得不自在,說“脫離群眾”。晚年,家人問他有何心願,他的回答是,“當個教員也可以”。他很渴望安寧的生活。

他當然不可能如願。作為那個時代萬眾矚目之人,他剩下的唯一自主權,大概是如何安排自己“皮囊”了。1978年6月12日,閉目前的他,把妻子於立群和一眾孩子叫到身邊,留下一句遺囑,“我死後,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他不覺得自己需要一座堂皇的墓地,供人憑弔。

晚年郭沫若,更應同情而非嘲笑!臨終前一句話,真正迴歸書生本色

“往事何堪說,念人生消磨寒暑,漫營裘葛”。這位“無產階級鬥士”,到底至死沒有忘記平民信仰,失去書生本色。

2020.10.15,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