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時代背景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殺戮無數的蒙古帝國國祚不過百年,而攻滅南宋不過72年,但蒙古人一系列的歧視踐踏漢地人民的政策行為,引發起漢地百姓的大起義。而這次起義中湧現的英雄豪傑數不勝數。

而這場起義的發展到了最後,華夏大地上只有兩股義軍勢力進入決賽圈,其中一支就是建立明王朝的朱元璋,另外一位就是被人稱作梟雄的陳友諒。朱元璋,給大家的感覺好像主要體現在他執政後期的自私、殘暴和無情。

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而其實如果拋去朱元璋在執政晚年的殘暴,如果光看他的義軍的前半生,恐怕就算李世民都難勝過他。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明初六公爵(明朝公爵是爵位中最高的級別)除了李善長、常茂(常遇春之子)以外鄧愈、馮勝、李文忠、徐達全部都是朱元璋老鄉。可以說朱元璋的手下基本都是跟對了人,被朱元璋給培養出來的。

終朱元璋南征北戰一生絕大多數軍事決策都是出自他自己一錘定音。而作為一個自小窮困的人,一邊在戰火中淬鍊,一邊又自學辛苦讀書,要拿他比中國乃至世界絕大多數平民出身的君主都沒幾個比的上他了。可以說朱元璋自己就是這個陣營最優秀的人傑。

而能與朱元璋一較高下的梟雄陳友諒,在那個年代,可謂政治氣量為人眼光遠遠不如朱元璋,多疑,忘恩負義、弒殺恩主、沒有眼光誅殺友軍,名聲可謂差到家了,但是他確有一個這輩子最可靠的兄弟——張定邊。多年的出生入死中,張定邊總能替他出謀劃策,征戰四方。

恢復中華

早年,由劉福通、韓山童掀起的紅巾軍起義後,在南方出現了以徐壽輝、彭瑩玉等人為首的天完政權(國號天完),而本來在湖北漁獵為生的陳友諒早年與同樣痛恨蒙古人的張定邊、張必先等人結義。後來張定邊伴隨陳友諒投奔倪文俊,一次次與元軍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尤其是天完政權後期,其他各路人馬紛紛不敵元軍的情況下,他們的功績讓陳友諒很快在軍中獲得極大的威望,而元軍勢力也迅速被趕出湖廣、荊襄一帶。

眼光獨到

力阻陳友諒

而陳友諒此人做事過於偏激現實,為達目的過於不擇手段。在騙殺了有名的反元功臣讓朱元璋感到頗為棘手的趙普勝之後,本就通過權術讓天完政權首領徐壽輝變成光桿司令的陳友諒,居然還想更進一步殺死徐壽輝。張定邊堅決反對,苦苦勸說,反倒引起陳友諒的不滿,陳友諒一意孤行,派人明目張膽的殺了一直以來對他頗為器重的徐壽輝。

此舉果然讓陳友諒手下軍心大動,原本陳友諒手下就有不少人都是原本天完政權手下的各路抗元義士,面對陳友諒多次殘殺內部勢力的行為,著實讓人無法信服。陳友諒軍隊果就不在如過去一樣銳不可當了。

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更糟糕的是過去與他一樣同屬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的明玉珍,更是直接對陳友諒的行為破口大罵,封堵往來道路,反而對朱元璋表示友好往來。並且連遠在東邊的張士誠也認為陳友諒不可信,後來幾次陳友諒攻打朱元璋,張士誠都沒有趁機夾擊朱元璋,恐怕在張士誠眼中陳友諒意在天下的想法實在太過明顯,而其杖殺徐壽輝的行為太過令人不齒了。

識破詭計

而後不久陳友諒決定發兵與張士誠兩面攻打朱元璋,但陳友諒實在小看了朱元璋,朱元璋很快找到了陳友諒的好友——康茂才,康茂才決定幫助朱元璋欺騙陳友諒,康茂才欺騙朱元璋,將陳友諒大軍騙到金陵城龍灣處,此前張定邊識破詭計,力勸陳友諒,但陳友諒不聽,一意孤行。

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結果在龍灣被朱元璋大軍伏擊,陳友諒落荒而逃,陳友諒舟師擱淺,陳友諒這次大軍大敗,水師力量損失慘重,而朱元璋則在此之後大力訓練水師,此戰給了朱元璋一次巨大的喘息機會。

並且給了朱元璋繼續發展的機會,為後面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被朱元璋一舉落下病根,而如果其採納張定邊的勸告,之後天下的歸屬就難說是否姓朱了。

勇猛無雙

而後面陳友諒的率領大軍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雙方鏖戰不止。其中張定邊率領三艘船,圍繞朱元璋船隊打轉,朱元璋也沒在意以為是巡邏查探,結果經過張定邊反覆觀察確定了朱元璋所在的艦隊,並且在紛亂的戰場上,一舉找到了朱元璋船隊的空隙,一時之間,張定邊站在船上親自指揮左右兩隻艦隊,憑藉大船的優勢與火炮優勢破開朱元璋的前鋒部隊,眼看朱元璋就有被拿下,朱元璋慌了,趕緊想催促船隻撤退,而朱元璋附近的部將足足有30艘艦隊直向張定邊合圍過來。

張定邊絲毫不慌張,他繼續直指朱元璋,並且展開白刃戰一路入如無人之境,而慌亂中朱元璋的船隻擱淺,眼看就有被張定邊生擒,若非常遇春在此時向張定邊射箭,直擊張定邊要害,而朱元璋其他部將也不斷靠近,朱元璋船上各路人馬也拼死為朱元璋拖延時間,張定邊受傷,眼看已經沒有帶走朱元璋的機會,乾脆果斷指揮船隊從容不迫的離開,後面朱元璋的部將船隊才恍然夢醒,趕緊放箭追殺張定邊,張定邊身中百箭仍然平安歸去。此戰朱元璋驚魂不定,可謂是其人生中最兇險的一戰。

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忠義無雙

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後,被朱元璋成功實施火攻之後,其後來實施的斬首計劃又失敗,無奈之下只能帶殘兵敗將撤出鄱陽湖,推入長江,但朱元璋在大軍奔赴鄱陽湖之前,就在鄱陽湖入長江口前就早早的設下兩支部隊,其本意是如果敗退則是接應之兵,如果勝利則是攔擊陳友諒之兵。

所有從鄱陽湖逃到長江口這段路程中,陳友諒不幸被流矢射面部而死,亂軍之中,張定邊,迅速在陳友諒之後接過大軍的指揮權力,以勇猛的反擊,犀利的指揮從敵人的圍攻之中帶著陳友諒的屍體以及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而走。

而張定邊敗退武昌之後,朱元璋考慮到雙方都損失慘重,此時在但明顯在張定邊指揮下的陳漢政權,並不是朱元璋能迅速拿下的,朱元璋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而且他的東邊還有張士誠勢力如果被張士誠勢力進攻,他也就處於不利地位,他連忙帶一部分軍隊回南京休整且防範張士誠,而另一部分軍隊則被派遣繼續攻打張定邊。

張定邊返回武昌後,很快作為陳漢政權的主心骨,將陳友諒下葬,並將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扶上帝位用心輔佐。並積極組織城防,而之後朱元璋的判斷果然正確,但其大軍圍攻武昌長達四個月也沒有攻下,著實讓朱元璋感覺張定邊指揮的陳漢軍隊頗為棘手。

朱元璋命中最大的剋星,文武雙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名將

朱元璋最後決定親自出馬,最後他從老本營南京率領大軍直撲武昌,並帶上徐達常遇春之輩,張定邊迅速反應,調遣張必先等大將來援助,但張必先實在不是常遇春等人的對手,正面一戰之下被擒獲。武昌只能被重重包圍。張定邊面對朱元璋的勸降,很明白繼續抵抗城內糧食也已經耗盡再無可能守住,於是為幼主陳理請降。陳理投降後被封歸德侯,最後雖被流放到高麗但終得以善終。

而獻出幼主的張定邊居然還能從朱元璋的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逃到荊襄之間。但張定邊與其他陳友諒的殘部不同,他寧可卸甲歸田也不願意投降朱元璋謀個一官半職,最後勸說部下卸甲歸田,最後其回到家鄉,活到永樂年間,看到朱元璋死後,叔侄相殘的他,與馮愈等朱元璋的手下相比也算是安度晚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