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說到衝鋒槍,大家肯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德國MP5、MP7衝鋒槍、以色列的UZI(烏茲)衝鋒槍、比利時的P90衝鋒槍等等,一般玩射擊類遊戲的朋友對這幾款槍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它們頻繁出現在各種“吃雞”遊戲中,還有一些小編喜歡的諸如《使命召喚》系列、《戰地》系列遊戲中。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以色列UZI衝鋒槍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德國MP5衝鋒槍

很多朋友都知道衝鋒槍在現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特種作戰、斬首行動、滲透活動等等,但是衝鋒槍這一劃時代的武器在100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面世了。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先給各位朋友說一下衝鋒槍的概念,衝鋒槍在軍事槍械上的定義是“單兵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關鍵詞是“發射手槍彈”和“輕型全自動”,所以確定是不是衝鋒槍,就是看是不是發射手槍彈的單兵輕型自動武器。在不同國家,對沖鋒槍的叫法也各不相同,德國人叫作“機關手槍”(Maschinen Pistole),所以德軍的衝鋒槍型號都是冠以“MP”開頭,例如二戰時著名的MP-38和MP-40。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手持MP40衝鋒槍的德軍士兵

俄國人則是把手槍和機槍兩個單詞組合起來(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稱呼衝鋒槍,和德國的叫法有點類似,所以俄國人的衝鋒槍型號一般都是以ПП(俄文拉丁化後寫作PP)開頭,例如二戰中著名的PPSH-41。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手持波波沙衝鋒槍的滿配蘇聯士兵

下面就給各位朋友簡單介紹一下衝鋒槍出現的背景。一戰時期,最主流的作戰樣式就是塹壕戰,進攻方先是進行猛烈而且持久的炮火準備,有的炮火準備時間甚至達到幾天,然後步兵上刺刀進行集群衝鋒。而防守方則是憑藉完備的防禦工事和機槍火力來抗擊進攻。這時重機槍已經問世並投入實戰,對於防守方來說,重機槍幾乎可以毫不費力的突突突就給以密集隊形集群衝鋒的步兵造成大量傷亡。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一天之內就有6萬人倒在馬克沁重機槍的槍口下!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的英軍

但是很快攻守雙方都發現自己手中的武器沒有一件是真正稱手的,重機槍雖然可以連續射擊以密集的火力大量殺傷對方,但是重量很重,需要幾個人相互配合才能操縱,而且把機槍抬出戰壕,跟著步兵衝鋒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步槍雖然射程遠、火力足,但是當時的都是手拉栓動步槍,只能單發射擊,火力密度不夠,即使衝到敵人面前也會由於火力持續性不夠,很難堅持;手槍雖然已經大部分都已經是半自動,但是射程太近,幾乎都要到了二十米以內的極近距離才能發揮作用。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英軍制式步槍李-恩菲爾德MkIII

雙方都意識到迫切需要一種既能像機槍一樣進行快速連發射擊,高密度火力覆蓋,又要像步槍一樣輕便攜帶的輕武器。需要是發明之母,正是在這樣的實戰需求下,衝鋒槍便應運而生。

No.1維拉·佩羅薩衝鋒槍

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是意大利陸軍上校B·A·列維裡於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衝鋒槍。這款衝鋒槍的外形非常奇葩,採用雙槍管,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於射速太高——每分鐘3000發,導致精度很差,又比較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並沒有太受歡迎,只有部分飛機上使用過。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維拉·佩羅薩衝鋒槍

No.2 MP-18衝鋒槍

雖然維拉·佩羅薩衝鋒槍並沒有被大規模列裝,但德國人卻借鑑了它的成功經驗。這就是在衝鋒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MP-18。由雨果·施邁瑟在1917年開始研製,1918年定型生產。該槍全槍長815 mm,槍重4.17 kg,供彈方式為20、32發彈匣,射速達到400發/分,初速380m/s,射程150米。這把衝鋒槍使用的是和著名的魯格手槍一樣的9mm帕拉貝盧姆手槍彈。對於MP-18中國可一點也不陌生,當年在軍閥混戰年代就有不少MP-18流入中國,成為各路軍閥最鐘意的近戰利器,一般只有精銳部隊或者高級將領的警衛部隊才裝備MP-18。當時“花機關槍”等於就是MP-18的代名詞。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MP18衝鋒槍

自從MP-18誕生以後,德軍就開始大量採用突擊隊滲透戰術,一反過去火炮準備再步兵集群衝鋒,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悄悄匍匐到對方陣地前突然發動進攻,利用衝鋒槍的火力持續性優勢痛下殺手。這種戰術相當有效,一度打得英法聯軍狼狽不堪。就這樣,衝鋒槍改變了步兵的戰術,不再以密集隊形進行集群衝鋒,而是改成分散突擊,既能較少傷亡,又能提高突擊效率。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一戰德國的“暴風突擊隊”

No.3 貝雷塔M1918衝鋒槍

貝雷塔M1918衝鋒槍,,全長850mm ,刺刀展開全長1092mm,槍管長度305mm,重量3.26KG,膛線6條右旋,初速381m/s,25發彈匣容量,理論射速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200米。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貝雷塔M1918衝鋒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貝雷塔M1918型衝鋒槍投入了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在德國的MP08出現之前,成為世界第一款可以實戰的衝鋒槍。在一戰結束之後,意大利軍方保留了相當一部分M1918型衝鋒槍,一直裝備部隊直到二戰期間。

No.4 Hellriegel M1915

Hellriegel M1915衝鋒槍是由奧匈帝國自主設計生產的一種水冷重型衝鋒槍。採用了和馬克沁重機槍差不多的水冷裝置,不過由於重量過重和槍械本身的穩定性問題,這種衝鋒槍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只生產了數量非常有限的一批,並沒有大批量大規模投入生產。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Hellriegel M1915重型衝鋒槍

這種衝鋒槍可以從標準箱式彈夾進彈,也可以通過柔性滑槽供給彈藥。鼓式彈夾的不尋常的外觀導致許多人認為它是皮帶饋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圓形的彈夾並不連接,子彈沿著鼓和饋送滑槽由彈簧推動。M1915衝鋒槍使用的是9mm斯太爾手槍彈,理論上大約每分鐘可以發射550-650發子彈。如果使用的是鼓形彈夾,那彈容量可以達到驚人的160發,火力持續性增強到了幾乎可以媲美輕機槍的程度,不過這支衝鋒槍的重量也大大的影響了機動能力。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Hellriegel M1915衝鋒槍的奧匈帝國士兵

上述幾款衝鋒槍是數據性能記載比較多的,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衝鋒槍小編也簡單說一下,比如這位老哥↓↓↓↓↓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馬克沁SMG08/18衝鋒槍?

SMG 08/18目前世界上只找到了兩把均在俄羅斯,一把保存在俄羅斯圖拉州立大學的武器設計系。第一個疑問就是它的出處,從武器內部結構來看,它是德國MG 08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的縮小版,而且使用的口徑是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所以初步估計原產地應該在德國,但是武器表面非常粗糙,明顯缺少精細的打磨,所以估計只是一個處於試驗階段的武器.SMG 08/18的供彈機構十分特殊,其採用可裝80發的多列彈夾進行供彈,分為10列,每列能裝8發,整個彈夾需要塞入機匣左側的供彈盒中。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槍身特寫

SMG 08/18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它實際可能在當時是作為飛機副射手的航空機槍或者固定防空武器而設計的,仔細看現實中SMG 08/18的握把,可以看到底部都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固定金屬棒,明顯是用來安裝在支架上使用的。還有就是著名的“芝加哥打字機”湯普森衝鋒槍,這裡小編就不加介紹了,因為它問世後幾個星期一戰結束了。

戰壕清掃者—一戰衝鋒槍

“芝加哥打字機”

雖然一戰時期已經出現了衝鋒槍,但是並沒有大量列裝,這個時代,仍然是一個“拉大栓”的時代,衝鋒槍只裝備了少數的精銳部隊或者加裝在載具上。但是它的出現確實劃時代的,二十年後,它才真正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今天就寫到這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編,或者點個贊鼓勵一下,小編還有更多文章等待著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