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文人相輕,是真的存在。

文人相輕,意思是說,文人互相貶低。誰也不服氣誰。

“文人相輕”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原文是這樣的: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班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文人就有互相輕視的習性。

比如,漢朝的班固曾經貶低傅毅,認為傅毅寫起文章來,比較囉嗦,不能及時收尾。


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出現文人相輕的原因之一,文章體裁多樣,每個人擅長領域不一樣,文人習慣於推崇自己擅長的領域,攻擊別人的短處。認為只有自己的文章好。

比如,沈從文,他沒有進過大學,當過兵,但是卻成為大學教授、小說家。很多文人不服氣,譏諷沈從文的教授只值一分錢。

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文人相輕的原因之二,文人的空有一腔抱負,往往得不到施展,懷才不遇,心情欠佳,自然也就厭棄文人這個身份,互相攻擊的對象是“文人”這個身份。

“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文弱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是成功的文人,他們也是一種政權的依附者,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歷來改朝換代的主導者都不是文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說法一點都不假。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文人只是作為門客、幕僚、智囊的形式出現存在的。


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蘇秦、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歷史名人究其實質也是一些高級幕僚,只不過遇上賞識自己的主子,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功名。否則,便如水中泥沙,無聲無跡。

所以文人在受到不識字的老百姓推崇的同時,也面臨著手無縛雞之力,無法獨立實現自己價值的困擾,文人自己就有一種“讀書無用”的感受。

文人在不認同沒有文化修養的普通民眾的時候,更不認同“文人”這個沒有用的身份,所以“文人相輕”就成為一種必然。

在這個圈子內部,文人瞧不起文人,他們雖渴望躋身於張良、蘇秦之輩,但這不是以一己之力就能成就的,風雲際會、因緣巧合不是個人能掌控的,能在洪流中辨別出方向的泥沙畢竟少之又少。

著書立說,在沒有強有力的支撐下,他們的觀點也是蒼白無力的。

文人相輕,你知道原因嗎?


孔子在春秋時代周遊列國時被描述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更被形容成“惶惶如喪家之犬,茫茫如漏網之魚”,其悽慘境界實在令人心碎。

尤其在尚武的元朝時期,文人都被放在三教九流之末,排在娼妓之後,這大概就是“笑貧不笑娼”的由來。

文人相輕,是真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場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卻也抵不消文人心底的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