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邯鄲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全市現轄6區、1市、11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1.11萬人;主城區面積2661.83平方公里,人口367.42萬人。

邯鄲位於晉冀魯豫四省要衝和中原經濟區腹心,有3100年的建城史。邯鄲是華北地區和晉冀魯豫四省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和各等級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交通便捷。邯鄲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域唯一具備鐵路、公路、航空的城市。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 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 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 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城市簡介----邯鄲

建制沿革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註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裡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

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今邢臺),後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並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於此時。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後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莊宗。

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裡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裡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國初,廢廣平府,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縣直歸省轄。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從此這座飽經滄桑、歷盡三千年盛衰榮辱的古城終於秋風蕭瑟換了人間。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併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併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1]。

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157號):一、同意撤銷肥鄉縣,設立邯鄲市肥鄉區,以原肥鄉縣的行政區域為肥鄉區的行政區域,肥鄉區人民政府駐肥鄉鎮廣安東路1號。二、同意撤銷永年縣,設立邯鄲市永年區,以原永年縣的行政區域(不含南沿村鎮、小西堡鄉、姚寨鄉)為永年區的行政區域,永年區人民政府駐臨洺關鎮洺洲大道25號。三、同意撤銷邯鄲縣,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莊鄉、三陵鄉劃歸邯鄲市叢臺區管轄。四、同意將磁縣的高臾鎮、光祿鎮、辛莊營鄉、花官營鄉、臺城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磁縣的林壇鎮、南城鄉劃歸邯鄲市復興區管轄,將原永年縣的南沿村鎮、小西堡鄉、姚寨鄉劃歸邯鄲市叢臺區管轄。

2017年,邯鄲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城市簡介----邯鄲

行政區劃

邯鄲市現有六個市轄區、一個縣級市、十一個縣。六區為叢臺區、復興區、邯山區、峰峰礦區、肥鄉區、永年區;一市為武安市;十一縣為雞澤縣、邱縣、曲周縣、館陶縣、涉縣、廣平縣、成安縣、魏縣、磁縣、臨漳縣、大名縣和冀南新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市共有105個鎮、108個鄉、30個街道辦事處、52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208個村民委員會。[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邯鄲市地處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脈東麓。跨東經114°03'—40',北緯36°20'—44'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轄區廣198公里,袤110公里。總面積1206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1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對高差1866米,總坡降為11.8‰。全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西部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區、中部盆地區、東部洪積沖積平原。

氣候環境

邯鄲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多幹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低氣溫-19℃,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2.5℃,全年無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時。

交通

城市簡介----邯鄲

鐵路

邯鄲火車站位於市區中心、和平路的最西端。乘 11、13、14、15、 26、31路公交車可到。京廣鐵路貫穿南北,邯鄲-長治鐵路和境內兩條支幹線構成 “8”字形環行鐵路,穿繞市區與京廣線相貫通。每天有十幾班列車可由北京西站到達邯鄲,其中T519-520和T525-526次城際列車在北京西到邯鄲之間對開,運行4小時20分鐘左右,北京西站發車時間為8:53和17:43,邯鄲發車時間為8:03和13:50。

公路

邯鄲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北京-深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走這條路邯鄲至北京只需要 5個小時,邯鄲至石家莊、安陽的時間都大大縮短了。107、309兩條國道呈十字型穿過市區,東可到聊城、濟南,西可到臨汾。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市繼續嚴格土地管理,加大閒置土地的收回力度,土地供應在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全年土地供應總量2237.6公頃,其中:公共管理與公共設施用地413.5公頃,佔全年供地總量的18.5%;普通商品房用地227.0公頃,佔全年供地總量的10.1%。

植物資源

邯鄲境內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類型。邯鄲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佈在西部山區;草叢植被主要分佈在山地丘陵區的溝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則遍佈全境;沼澤植被和水生殖被主要分佈在東部滯水窪地。亞熱帶樹種漆樹在西部山區有著廣泛分佈。領春木和太行花為邯鄲市特有的植物物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植物分121科1146種,其中栽培植物達150種。邯鄲栽培植物資源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穀、棉花、花生等,是全國生要的糧棉、禽蛋、蔬菜生產基地,主要土特產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鴨梨、大蒜、辣椒等。

動物資源

邯鄲市野生動物主要為陸棲脊椎動物,其中馬類較多,兩棲類、爬行類和獸類較少。較大的獸類幾近絕跡;哺乳類有豹、狼、狐、獾、狸、野兔、黃鼠狼、刺蝟、水貂等;鳥類有麻雀、鴿、喜鵲、驗資、貓頭鷹、雕、雉雞、石雞、烏鴉、鵪鶉、啄木鳥、布穀鳥、畫眉、黃鸝等;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泥鰍、青魚等;爬行類有龜、鱉、壁虎等。

礦藏資源

邯鄲蘊藏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是全國著名的煤和高品位的鐵礦石產區,擁有豐富的“兩黑”——煤、鐵資源,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其中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煤質較好;鐵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少、可選性好。此外還有較為豐富的非金屬礦資源如鋁礬土、耐火土、硫鐵礦、含鉀砂頁岩、碳石等四十種以上礦藏。各種礦產地200處。

經濟人口綜合

城市簡介----邯鄲

(一)經濟總量: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3666.3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5.4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783.7億元,增長4.4%;第三產業增加值1477.2億元,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38585元,比上年增長6.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2.8:47.2:40.0變化為11.1:48.6:40.3,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3個百分點。

(二)人口:2017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951.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2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31%,比上年末提高1.78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61%,比上年末提高1.78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4.41‰;人口死亡率為7.0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36‰。

(三)財政收支:全市全部財政收入367.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0.1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3.9億元,增長0.04%。

(四)物價: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上漲1.4%。其中:城市上漲1.4%,農村上漲1.5%。分類別看,食品菸酒類價格下降0.9%,衣著類上漲1.7%,居住類上漲3.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4%,交通和通迅類上漲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6%,醫療保健類上漲6.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2.3%。

(五)民營經濟: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2403.8億元,比上年增長7.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65.6%,比重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實繳稅金233.3億元,增長21.6%,佔全部財政收入的63.5%,比重提高4.6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57.4萬畝,比上年減少14.9萬畝,下降1.3%;糧食總產量552.6萬噸,增長1.1%。其中:夏糧產量266.9萬噸,增長1.7%;秋糧產量285.8萬噸,增長0.6%。

棉花播種面積85.2萬畝,比上年下降8.2%;總產量7.4萬噸,下降6.2%。油料播種面積61.9萬畝,下降1.6%;總產量15.4萬噸,增長0.5%。

蔬菜播種面積218.2萬畝,比上年增長0.6%;總產量852.6萬噸,增長2.9%。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79.3萬畝,增長6.9%;產量287.2萬噸,增長8.1%。

肉類總產量72.1萬噸,比上年增長2.5%。其中:豬肉產量41.9萬噸,增長3.2 %;牛肉產量4.6萬噸,增長0.02%;羊肉產量5.2萬噸,增長2.1%。年末生豬存欄335.8萬頭,增長0.1%;牛存欄36.3萬頭,下降2.8%;羊存欄320.5萬頭,下降0.2%;禽蛋產量117.1萬噸,增長2.2%;奶類總產量24.1萬噸,下降0.4%;乾果產量4.6萬噸,增長16.1%;水果產量135.7萬噸,增長2.1%。

水產品產量3.7萬噸,比上年增長0.4%。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2.4萬噸,增長1.2%;捕撈水產品產量1.2萬噸,下降1.1%。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8.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1783.7億元,比上年增長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0.3億元,增長5.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11.0%,集體企業增長23.0%,股份制企業增長7.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7.5%。

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244億元,增長45.3%,佔規模以上工業的17.8%,比重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鋼鐵工業增加值下降13.1%,佔規模以上工業的38.4%,比重比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建材工業增長11.9%;食品工業增長16.2%;紡織服裝業增長9.4%。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846.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的61.7%,比重降低1.6個百分點;下降6.4%。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10.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下降8.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12.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增長20.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09.9億元,增長30.9%,佔規模以上工業的15.3%,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高端技術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增加值分別增長48.8%、43.3%和31.1%。

指標名稱單 位2017年比上年 增長(%)原煤萬噸 2091.7-6.2洗精煤萬噸 1806 -16其他洗煤萬噸 771.7-5.6焦炭萬噸 1282.1-12.5白酒千升102225.9 29.3紗萬噸 93.1 6.6服裝萬件 3776.1-29.4農用化肥萬噸 2.647.4化學農藥萬噸 6.521.5塑料製品萬噸 12.22.6水泥萬噸 789.6-1.2生鐵萬噸3673.5-5.3粗鋼萬噸4223.3 0.8鋼材萬噸 5468 1.1發電量億千瓦時 361-5.9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85.1億元,比上年增長55.1%。其中:國有企業1.5億元,增長0.3%;集體企業0.8億元,下降23.5%;股份制企業223.6億元,增長43.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58.3億元,增長136.2%;私營企業249.67億元,增長59.4%。

全市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3%;實現增加值212.94億元,增長11.98%。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615.1萬平方米,下降3.1%;房屋竣工面積1184.6萬平方米,下降5.7%。

城市簡介----邯鄲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977.9億元,增長5.6%。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不含農戶),第一產業投資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9.9%;第二產業投資2188.9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投資1636.2億元,增長8.8%。工業技改投資1116.8億元,佔工業投資比重為28.1%。民間投資3124.7億元,增長5.3%。高新技術產業投資522.9億元,增長13.4%,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23.9%。其中環保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技術裝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8.0%、41.1%、37.5%和17.2%。

行業投資額(億元)比上年增長(%)固定資產投資3977.95.6第一產業152.99.9第二產業2188.93.2 #工業2188.03.0 #製造業1991.35.3第三產業1636.28.8 #運輸、倉儲、郵電業220.3-21.3批發、零售、餐飲業152.7-4.2

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475.2億元,比上年增長24.5%。房屋施工面積2946.6萬平方米,增長6.9%。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682.7萬平方米,增長19.8%;房屋竣工面積162.6萬平方米,下降28.7%;商品房銷售面積516.8萬平方米,增長20.6%。

五、國內貿易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4.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71.9億元, 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02.3億元,增長13.4%。

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9.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2%,化妝品類增長12.6%,金銀珠寶類增長6.3%,日用品類增長1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3%,中西藥品類增長8.4%,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9.8%,傢俱類增長10.6%,通訊器材類增長2.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3.9%,汽車類增長5.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1.8%。

六、對外經濟

全市進出口總值148.5億元,比上年下降10.9%。其中:出口91.5億元,下降11.5%。 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0.7億美元,增長10.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市小學招生18.03萬人,初中招生13.02萬人,高中招生5.08萬人。現有幼兒園2175所,在園幼兒35.75萬人,專任教師16792人;小學1809所,在校學生97.06萬人,專任教師46331人;普通中學385所,在校學生52.12萬人,專任教師38155人;中等職業學校67所,在校學生81204人,專任教師5165人。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

全市高考參考人數35050人,本科總上線人數達到24088人,上線率為68.7%。其中:一批上線4121人,上線率11.8%;二批上線13145人,上線率37.5%;三批上線17784人,上線率50.7%。

著名學校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是河北省重點骨幹大學,河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共同建設高校。學校總佔地面積2125畝,校舍建築面積90餘萬平方米,佔地4098畝的新校區正在建設中。現有教職工2183人,副高職以上人員819人,專任教師147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27人。現有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1541人,普通本科生30229人(其中科信學院8870人),外國留學生128人。

邯鄲學院

邯鄲學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公立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邯鄲縣初級師範學堂,其後幾經分合變遷,薪火相傳,1982年升格為邯鄲師範專科學校,2000年與邯鄲市第一教育學院、第二教育學院、幼兒師範學校合併,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學校現有教職工940人,專任教師60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佔38.1%,博士碩士72.9%。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3643人,成人學歷教育在籍學生4280人。建有14個二級學院, 49個本科專業, 27個在招專科專業,涉及9大學科門類。目前校區佔地699.56畝,建築面積30.85萬平方米。

邯鄲市第一中學

邯鄲市第一中學始建於1945年,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24所重點中學之一,河北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學校現分為三個校區,南校區為邯鄲市第一中學本部,總佔地面積101050平方米(151.5畝),毗鄰燕趙古蹟武靈叢臺;北校區坐落在美麗的沁河之畔、學步橋邊,教學設施建築總面積達58722平方米,兩校區隔河相望。在2011年新建成了西校區,位於中華南大街的南部邯鄲縣,是三個校區最大的校區,為西校區,是理科實驗部高一、高二、高三的校園學校。

邯鄲市第二中學

邯鄲市第二中學始建於1954年,是河北省重點中學、省示範性高中,現有教職工295人,46個教學班,在校生2000餘人。學校曾榮獲國家級模範職工小家、省文明學校、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安全文明校園、省AAA級和諧校園、邯鄲市高考成績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2013年又榮獲全國百所最具發展潛力的學校殊榮。

邯鄲外國語學校(邯鄲市第三中學)

邯鄲市第三中學成立於1956年,系省級示範性高中。1999年經河北省教委批准為“河北邯鄲外國語學校”校牌。學校地處市中心和平路中段,分高中部、初中部、國際部三個校區,佔地104畝,建築面積419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88個,在校學生7000餘人,教職工475人,其中專任教師430人,高級教師130人,中級教師133人,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4人,省特級教師9人,國家、省級骨幹教師16人,國家、省、市級模範教師30餘人。專任教師中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學歷達標(本科)率為100%。

邯鄲市第四中學

邯鄲四中是一所有著60年曆史的河北省示範性高中。學校佔據良好的區位優勢,辦學條件取得跨越式提升,現有教職員工近500人,其中特級教師8人,高級教師160人,佔到教師隊伍的40%,學校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是目前邯鄲市歷史最早、規模較大的寄宿制高中,寄宿管理經驗豐富,特別是2014年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以後,學校科學規劃,在精細化管理、高效課堂改革兩個主要問題上做足文章,使得校風學風更加優質。

武安市第一中學

武安市第一中學始建於1951年,是武安大地上第一所中學,60年的辦學歷史使學校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1984年學校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辦好的24所重點中學之一,2001年被教育廳命名為河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學校位於風景秀麗的武安市洺湖公園北側,佔地420畝,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校園建築氣勢恢宏,佈局合理,分教學、運動、生活、服務四大功能區域。

魏縣第一中學

魏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1年,系河北省示範性高中,現有教職工397名,專任教師294名,其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91名,中級教師118名,國家、省、市名師、優秀教師115名,現有80個教學班,在校生5000餘人。2003年遷入現址,佔地近300畝,目前學校已投資1.2億元,建成六棟教學樓,四棟實驗樓,六棟宿舍樓,一座學生餐廳和標準運動場,總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綠化校園 60000餘平方米;建設了校園網、實驗室、微機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通用技術室、閱覽室和大型圖書館;班級均裝備了多媒體教學系統,實現了多媒體教學。

城市簡介----邯鄲

大名一中

大名一中1945年建校,2005年被評為河北省省級示範性高中,是大名縣唯一一所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佔地252畝,生均面積37.5平方米;綠化面積8.2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8.92萬平方米,生均面積19.9平方米。四年來,曾榮獲“省級安全防範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市高考優秀獎”、“優秀校領導班子”等省、市、縣榮譽40餘項。現有在校生4480餘名,共有71個教學班;教職工322名,專任教師312名,其中研究生學歷18名,本科學歷294名,學歷達標率為100%;中學高級教師94名(含中學特級教師2名)、中學一級教師125名、中學二級教師93名。

涉縣第一中學

涉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51年,原名“涉縣中學”,校址在縣城南關村,1952年遷入北關,1955年學校更名為“涉縣第一中學”。1958年涉縣一中和涉縣二中合併,復更名為“涉縣中學”。1965年被認定為河北省首批重點中學,1999年學校再次更名為“涉縣第一中學”。2005年被認定為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佔地270畝,建築面積137467平方米,設計辦學規模40軌,教學班120個,可容納學生6000名,投資近2億元。分辦公、教學、活動、生活四個區,設計理念先進,建築風格典雅,環境優美宜人。

峰峰第一中學(河北峰峰春光中學)

河北峰峰春光中學,是一所充滿青春活力與創新精神的省級示範性高中,2016年4月

更名為河北峰峰第一中學。學校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生3320人,教職工283人(專任教師230人,其中:研究生學歷36名,省市骨幹、特級和優秀科研型教師的榮譽稱號58名)。

科學技術

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71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以上成果2項,國際先進水平11項;國內領先水平111項,國內先進水平47項。獲得2017年度省科學技術獎22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9項;市科技進步獎76項,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23項、三等獎38項。新通過國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2家。全市專利申請量4803項,專利申請授權量3305項,發明授權量241項。

文化事業

文化:2017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9個,總藏書201.4萬冊。家庭寬帶用戶165.3萬戶,增長23.6%。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99%和98.90%。

醫療衛生

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8640個,其中醫院184個、鄉鎮衛生院214個。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41040張,其中醫院30054張、衛生院10986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4067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7691人、註冊護士14747人。新建改建3所縣級醫院和20所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69%。

體育事業

全年先後組織11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省級以上比賽;獲得省級以上金牌50枚。體育設施方面,全市擁有體育場5個,室內游泳場10個,運動場30個。

城市簡介----邯鄲

社會保障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38萬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1.52萬人,分別完成目標任務的161%、147.5%和158.3%。城鎮登記失業率3.54%,在省控指標4.5%之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規模達到265.06萬人,比上年新增13.35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7.23萬人。

繼續優化中心城市空間結構,部分縣區行政區劃調整穩步實施。省、市重點項目分別完成投資252.5億元和965億元,超年計劃31.7個和20.6個百分點。東區供排水、供氣、供熱等市政設施開工建設,東軍師堡完成徵遷,西軍師堡回遷房建設加快,“三路一場”回遷房竣工入住,河北工程大學遷建啟動。滏陽河酒吧街基本建成,串城街改造加緊施工,世紀大街、東柳大街南延竣工通車,“兩高”沿線和北環路綜合整治成效明顯,繞城高速公路實現閉合通車。縣城承載力明顯增強,按照“3+X”思路,建成4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館陶縣壽東村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鄉村。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裡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衝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裡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製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湧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幷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餘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蹟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裡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曹魏建安文化】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佈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臺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會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城市簡介----邯鄲

【夢文化】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餘脈,這裡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臺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裡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永年因而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澱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係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曆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邊區革命文化】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裡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勳,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裡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瞭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地方風俗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在邯鄲西部有元宵節盪鞦韆的習俗,從正月初十開始搭建鞦韆架,到十四、十五兩天的盪鞦韆高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參與了這一活動。屆時,各個村鎮之間還將舉行盪鞦韆比賽。

【乞巧節】農曆二月初二 在磁州附近的山村裡至今還有二月二乞巧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結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制“乞巧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煮米粥都行,最重要的一項是到旁邊的灌木叢中找一種紅色的野生植物果實,(相傳這種果實有讓人手變巧的功能),將其放入鍋中,然後每一個姑娘都矇住眼睛,用筷子夾著吃,每人吃之前鍋裡都要保證有7個,吃到的越多,手就會越巧。

【叢中花會】農曆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 叢中是邯鄲的一個鎮,早在明太祖年間,這裡就開始舉行民間花會表演。花會表演分為四組,共有20多種表演形式,如造型藝術、武術、雜耍等,內容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老故事或歷史故事為主。屆時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人們往來穿梭,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六月六敬穀神】農曆六月初六 在邯鄲西部的武安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敬穀神的習俗。六月六前後,當地農民所種的穀苗都已出穗,遠遠望去一片金黃。為了慶祝,也為了祈求來日的風調雨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饃、豆包,並把自家蒸出的饃帶到自家的地裡,以祈求五穀神能賜給人們一年的好收成。

方言俚語

土俗語,是來自民間的語言。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地域語言文化現象。邯鄲是一座歷史名城,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而且文化積澱深厚。因此,在邯鄲地方人們的口頭語言中,歷經世代傳承,兼收幷蓄四面八方的方言、俚語,形成了色彩濃重、獨具特點的邯鄲土俗語。這些土俗語彙在邯鄲流傳了千百年,其含意有些只有當地人才能聽得懂,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語言文化。但是,因為其歷史久遠或方言特色太重,人們對這些土俗語的由來、流變和真實內涵,未必能一一道出其詳。

例邯鄲地方土語中,將已婚女人稱為“娘兒們”,將男子稱為“漢們”或“大漢們”。

名優特產

燕趙故都、成語之鄉、太極之城邯鄲,早已是久負盛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就已在邯鄲磁山一帶繁衍生息。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邯鄲古地孕育並積澱了深厚的文化氣息。歷史悠久的足跡不但賦予了邯鄲多彩紛呈的人文氣息,還成就了一方璀璨的民俗文化,使得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凸顯了邯鄲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彰顯了名城舉足輕重的地位。

【叢臺酒】以邯鄲城市象徵、著名戰國遺址"叢臺"而命名,

1979--1988年先後被評為‘國家優質酒’,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章、‘中華文化名酒’,‘河北省著名商標’,蟬聯歷屆河北省白酒評比名酒稱號。在廣大消費者心中享有“南有茅臺、北有叢臺”和“河北第一名酒”的美譽。

【涉縣核桃】邯鄲市涉縣特產,涉縣"三珍"之一。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涉縣是中國核桃之鄉,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其產量高,品質優,被評為"中華名果",入選"2008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

【活水燻醋】其燻醋以“天下第一醋”的美稱享譽神州大地,弛名中外,倍受青睞。早在宋太祖年間,祖傳醋就以質量具佳,攜帶方便,曾進入宮庭,列為膳食佳品。

【魏縣鴨梨】早在隋唐時就有記載,北宋已有大面積栽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魏縣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孕育了魏縣鴨梨獨特的品質,以個大皮薄、色豔肉細、核小渣少、酸甜適宜、果型端正而享譽海內外,著名的“天津鴨梨”就產於魏縣。魏縣鴨梨平均單果重225克,最大達到6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1%以上,最高達16.3%,具有生津潤肺、解酒醒腦、清心降火、潤膚美容之功效,極具保健價值。

【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始創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當時,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在城內道前街關帝廟西邊開設了一家制作香腸及熟食製品的店鋪。因大名距濟南約500華里路程,故取店鋪名“五百居”。“五百居香腸”色澤純正,條杆均勻,香味醇厚,肥瘦適宜,甜鹹適中,軟滑利口,越嚼越香,回味悠長,獨具一格。成為當時官府佐餐和宴會上不可缺少的上等菜餚。於是“五百居”成了名貴香腸的美稱。

風景名勝

媧皇宮及石刻

涉縣媧皇宮,為國家 AAAAA 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齊

,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 “ 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和媧皇宮四組建築組成,佔地面積 550 畝。計有古建築 135 間,北齊石窟 3 個,北齊摩崖刻經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 “ 蓬壺仙境 ” 之美譽。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蹟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 槃 略說教誡經》、《佛說盂蘭盆經》、《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 刻經面積 165 平方米,分 5 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經文 13.7 萬多字,字體有隸、楷、魏碑體,“ 銀鉤鐵畫,天下絕奇 ” ,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於研究我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 “ 天下第一壁經群 ” 。

129師司令部舊址

129師司令部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涉縣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300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涉縣是邊區根據地的腹心地、首府縣,地處華北抗戰前哨,為華北抗戰戰略要地,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師首長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運籌涉縣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響了抗日戰爭中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和解放戰爭中上黨、平漢等著名戰鬥、戰役,曾有110多個黨、政、軍、財、文等機關單位在涉縣駐紮長達6年之久。建國後,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先後有近百名一二九師老領導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紀元,這塊紅色熱土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搖籃"。

武靈叢臺

武靈叢臺位於邯鄲市中華大街的叢臺公園內。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

(在位於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時,建此臺的目的是為了檢閱軍隊和觀賞歌舞,因樓臺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根據其出土文物考證,叢臺確應始建於戰國時代,是邯鄲市著名的戰國時代的古蹟。2000多年來,叢臺犁鏡興衰枯榮,閱盡人世滄桑,在漫長的歲月裡,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多次改修重建,較之原建築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叢臺,佔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磚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南北各開一門,進南門沿臺階拾階而上,可達臺的中層,中層距地表7米,檯面有武靈館、回讕亭等建築。由回讕亭往東進門樓,順臺階環繞而上,可達叢臺的上層,上層臺面距今地表13.5米,圓形,直徑29米。臺上建有據勝亭,面積100平方米,高13米,為四角攢尖重簷,亭角微翹。叢臺的四周遍佈花草,是現代人休閒旅遊之地,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是古城邯鄲的象徵。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簡介----邯鄲

廣府古城

廣府城也稱永年城,位於永年縣政府所在地臨洺關偏南25公里處,

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城牆為明代時重修,高12米、寬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城牆保存基本完整,總周長有九里十三步之說。明代時有四甕城和四城門,每道城門上都建有城門樓,四個角有角樓。城牆上有二十六座鋪舍,一千五百七十二處垛口。城外的護城河,兩岸遍植垂楊柳,由四座吊橋溝通內外,形成一座堅實的城堡。外可禦敵,內可防洪,進可攻,退可守。廣府城也因此成了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戰火烽煙連續不斷,可謂歷盡滄桑,飽經戰亂了。在解放戰爭時期,廣府城因為易守難攻,成了華北平原最後一座被解放的城鎮。現僅東門和西門存有甕城,城門樓和角樓均不復存在。在全國來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也是不多見的。況且廣府古城是一座水城,周圍是萬畝窪地和一望無際的蘆葦,加上這裡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極城於一體的名城,這些特點更是其他古城無法比擬的。

著名人物

趙武靈王

戰國趙國國君廉頗

戰國趙國武將

李牧

戰國趙國大將

藺相如

戰國趙國上卿

荀子

趙國思想家與教育家

趙政秦始皇曹操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楊露禪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樂毅戰國燕國武將趙勝

平原君趙奢戰國趙國武將

毛遂平原君門客趙姬秦始皇之母羅敷樂府《陌上桑》的主人公

城市榮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國務院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14年12月國家旅遊局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2015年10月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國家園林城市

2016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

景點概況

簡介

邯鄲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因邯山至此而盡得名。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和中國散文之城、太極之鄉。旅遊資源豐富,有多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名景點景區、地方特產等。著名景點有龍行寺、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武靈叢臺、趙王城、學步橋、朝陽溝、京娘湖、鄴城遺址、蘭陵王墓等。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春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語言

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冀魯官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