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河畔的費縣時光

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命脈,以水潤城,水潤則城興。


千年古縣費縣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有“百庫萬塘”之稱,106條大小河流、82座大小水庫浸潤著這座城市,賦予她天然的靈氣。


綠水河畔的費縣時光

▲青山綠水是費縣人民眼中的常態。圖/張作偉


01


覓水尋源


費縣境內最長的河流,叫溫涼河,由南至北穿城而過,在費縣境內長53.8公里(總長61.3公里),河水冬暖夏涼,水質清純,被費縣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溫涼河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大禹治水任務完成後,為民工燒茶做飯的娥皇和女英(舜的兩個妃子)把鍋裡沒用完的溫水倒在地上,倒水的地方突然出現一眼清泉,冒著溫氣順勢而下,與梁邱境內的地表水匯合,左邊涼,右邊溫,人們便稱作溫涼河。


溫涼河一半涼一半溫的現象存在於梁邱鎮一直到上游兩三公里的河面上。


這自然不是娥皇、女英倒茶水的結果,實際原因與河水源頭有關,緣由是兩股不同的水交匯,在一定距離內,沒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會有半溫半涼的現象。


祊河是沂河的第一大支流,《水經注》稱為“洛水”,因流經古祊邑(今費縣東南)而得名。祊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北支名“浚河”,南支叫“溫涼河”。浚河、溫涼河相匯後下遊河道就是祊河,在臨沂城東北角入沂河。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駐蹕費縣萬松山行宮,曾作詩:“鄭宛歸魯泰山祊,因以名河出大筐。清浚合流波益浩,萬松如在水中央。”明確地指出了祊河名稱來歷和發源地。


不僅有祊河、溫涼河、涑河、吳坦河4條市級河流“護航”,而且北有上冶、薛莊、柳青諸河,南有東、西迦河和灤河,西有浚河……大小106條、總長度836.25公里的河流在費縣境內奔流不息,閱盡千載繁華。


綠水河畔的費縣時光

▲湖光山色的費縣宛若一幅畫。圖/何延海


02


依河而生


河水是豐富與包容的,亂蹦的魚蝦、慵懶的泥螺、聒噪的青蛙、浮游的小蟲、飄搖的水草,熱熱鬧鬧的生命點綴著費縣的大小河流,賦予這裡萬千生機。


費縣人自古以來逐水而居,大小河流培育出“篤聖”閔子騫、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明代光祿寺卿王雅量、大學士張四知等名人賢士,這裡不僅留存著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古遺址,還有春秋戰國、宋朝時期的文化遺存點綴著河畔兩岸。


以溫涼河畔為例,兩岸自古就有親族相聚的村落,但是後來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居住在河邊的人開始由河道兩側向外不斷擴展,開墾貧瘠荒蕪的土地。


明清以來,尤其是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動盪,溫涼河兩岸的很多村莊為了防禦外來侵略勢力的襲擾,紛紛在村莊外建起了圍牆,設有大門、炮樓,很多小村莊也便逐漸聚集,更加集中。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機耕運輸工具迅速增加,原始的溫涼河古村落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村莊模樣早已不見了蹤影。


但是,依河而居的村民們,生活習慣卻得以一代代延續下來。


每當春水初生之時,大小河流河岔溝溪之處,常常圍聚著捕蝦捉魚的村民,鯽魚、鯉魚既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為臨河而居的人家帶去經濟收益。


一年四時,自春到冬,河光粼粼,緩緩流淌,見證了萬家喜樂,也為費縣帶來了無限活力。


綠水河畔的費縣時光

▲許家崖水庫生態化旅遊風光帶。


03


綠水惠民


盛夏夜晚漫步費縣河畔與水邊,清風裹挾著水的涼意拂面而來,耳邊只聞潺潺的流水聲,心情無比舒暢與愜意。


如今的費縣,除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還依託河流、水庫建設了文化公園、主題廣場、濱水步道、生態溼地,打造出集休閒、度假、娛樂、遊覽、觀光、美食為一體的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園,既可以充分發揮和保護現有水資源優勢,也可促進費縣的經濟發展。目前,費縣有省級水利風景區2處、市級水利風景區1處、市級水利風情鎮1處、市級水利風情園1處。


位於費縣城南13公里處的許家崖水庫水利風景區,是費縣飲用水水源地、臨沂市第二水源地、省級水利風景區。


2018年,費縣投資2.94億元,啟動許家崖水庫水源地生態保護工程,沿岸實施植綠護綠、風景林定向培育及封山造林,不斷加大對山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古樹名木的保護,水庫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並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和水文化元素,形成水情教育、文化休閒、綠色健身、民俗活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化旅遊風光帶。


自2017年起,費縣以建設水利風景區為依託,全面推進河長制,創新河湖水面物業化保潔“以水養水”新模式,將水面使用權對外承包,由物業公司負責水面日常保潔、巡邏、清理垃圾和漂浮物,適量投放魚苗,利用水面資源開展生態淨水養殖,打造自然放養生態型漁場。


至此,“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魚遊、鳥棲”的風景長廊成為費縣人眼中的常景,人們既可在湖光山色、移步皆景的許家崖水庫閒庭漫步,也可在風景如畫的溫涼河溼地公園走走停停,盡情感受靈山秀水的濃郁氣息。


來源:《走向世界》

文字:郭曉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