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創辦銀行,創辦證券交易所

1906年,虞洽卿參加上海工商業代表團赴日考察,看到日本發達的金融業,大受啟發,回國後就倡議籌辦四明銀行。

經過兩年努力,1908年農曆8月16日,靠近寧波路的的江西路34號,一家擁有白銀75萬兩資本的四明商業儲蓄銀行掛牌了,這是我國近代史上首個民營銀行。

上午,前來祝賀的各界人物紛紛登門,趕來存款的儲戶也特別多。別看銀行規模不大,創辦人都是寧波商界知名人士,如袁鎏、朱葆三、李厚垣、方舜年、嚴義彬、周晉鑣和虞洽卿等人。周晉鑣擔任總董,陳薰為總理,虞洽卿擔任協理,實際上主要負責銀行運營。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四明銀行成立時地址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四明銀行新址(在北京路)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以上均為四明銀行發行的鈔票

四明銀行問世不久就遭遇擠兌風潮,情勢處於危急之中。

一家外資銀行收集了四明銀行印發的許多鈔票,擠來兌現銀圓。消息傳開,許多儲戶還有許多商人急了,紛紛趕來提款,一時銀行里人滿為患。總經理陳薰緊急打電話給當時還在荷蘭洋行當買辦的虞洽卿,發急地叫道:“馬上現洋就要兌光,銀行要破產了!”

虞洽卿如此這般說了一番話,陳薰半信半疑,但只好照辦。

幾輛汽車開到四明銀行門口,銀行職員流著汗把幾十只箱子從車上抬進銀行,銀行掛出醒目的安民告示:所有存戶放心,本行保證兌付現洋。

虞洽卿聯絡寧波人開的錢莊、銀號和一些商號幫忙,掛牌代為收兌四明銀行發行的鈔票。

前來擠兌的人散去了,四明銀行化險為夷。

陳薰總經理心有餘悸,那幾十隻箱子裡裝的都是磚頭啊。虞洽卿笑著說,唱的是空城計嘛。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四明銀行櫃檯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銀行銀庫

禍不單行,剛剛緩過氣來的四明銀行又遭到1910年10月爆發的“橡皮風潮”的打擊,致使總經理節薰、協理虞洽卿在次年3月辭職。

1911年4月,虞洽卿決定邀請浙江銀行上海分行營業主任孫衡甫擔任總經理。

虞洽卿慧眼識人,孫衡甫上任後經營有方,四明銀行快速發展,1918年成為上海銀行公會13家發起人之一。1921年9月,在北京東路建造的四明銀行大樓華麗亮相,那莊重而雄偉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吸引了過往人們的目光。四明銀行繼續發展壯大,到1933年成立了四明儲蓄會的時候,其存款額達到4400萬元,在上海各大華資商業銀行中排名第八。

虞洽卿創辦四明銀行獲得了不少好處,他購買孫中山先生髮行的公債,創辦航運公司添置輪船,都從四明銀行獲得大量貸款。四明銀行進入30年代,再度遭遇危機,不得不請求財政部維持。1935年6月,在財政部長孔祥熙的授意下,中央銀行南京分行經理李嘉隆出任了四明銀行總經理;1937年2月,財政部稅務署署長吳啟鼎兼任四明銀行董事長,從此四明成為“官商合辦”的銀行。1949年5月中共建政,四明銀行被軍管會接收。此是後話,表過不提。

虞洽卿總是走在時代浪潮前面,不僅創辦銀行,還創辦了交易所。

1914年年底的一天,虞洽卿吃罷早餐來到寧波同鄉會辦公室,當時虞洽卿擔任寧波同鄉會會長。他走進大門,副會長李徵五告訴他:“孫中山先生在會客室等你多時了。”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虞洽卿與李徵五一起走進會客室,孫中山站起來與虞洽卿握手,李徵五退了出去。

“我建議上海辦一個證券物品交易所,這是容易賺錢的買賣,賺來的錢一部分支援革命黨做經費,我想請你擔任發起人。”孫中山認真地說。

“我們一定照辦,不知先生叫那些人參加籌備工作?”虞洽卿恭敬地問。

“戴季陶和我都參加,還有你,你再找幾個合適的人選。”孫先生回答。

1917年1月,虞洽卿擬具了申請開辦交易所的呈文,發起人有孫中山、戴季陶和虞洽卿等9人。虞洽卿的呈文送到北京農商部,沒有獲得批准。1918年,虞洽卿第二次呈交申請要求開辦證券物品交易所呈文,獲得農商部頒發的營業執照。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張情景

1920年2月1日,在上海總商會舉行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大會,會上選出17位理事。2月6日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在四川路愛多亞路一幢三層樓房,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正式開張。那天,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大樓門外停滿了來賓的汽車,還有轎子和黃包車,共有上千人出席;孫中山從廣州寄來“倡盛實業,興吾中華”題詞,以志祝賀。

當日,《申報》出現廣告:“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54號經紀人陳果夫,鄙人代客買賣證券、棉花,如承委託,竭誠歡迎。事務所四川路1號3樓80室。電話:交易所54號。”這家54號公司名叫茂新公司,掛名的是陳果夫,幕後老闆是蔣介石。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交易所交易情景

開交易所形勢大好,到1921年年初,交易所每股漲到160元,到年終時漲到每股200多元,參加交易的人都賺了錢,蔣介石也是賺得錢包鼓鼓的。可惜,好景不長,1922年股市爆發風潮,股民紛紛拋售股票,導致許多交易所倒閉,蔣介石也虧本,還欠了不少債,最後不得不求救大佬虞洽卿;虞洽卿出手相救,把蔣介石留在身邊工作。一年後的1922年6月,蔣介石要前往廣東投奔孫中山,虞洽卿設宴送行,還贈送蔣介石一筆旅費,這為他以後的事業騰飛,插上了一對翱翔的翅膀。

虞洽卿開創四明銀行和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成為風光一時的中國船王

虞洽卿進入航運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美商旗昌輪船公司於同治三年(1862年)開通往返滬甬客輪航班,乘客踴躍,生意興旺。時光流到20世紀初,開展滬甬客輪航班的已有英商太古公司的北京輪、招商局的江天輪,但仍然供不應求;法商東方公司看見有利可圖,也開闢了滬甬線。最後,三家輪船公司單程統艙票價都賣到1塊大洋。不但船票貴,服務態度也不好。

寧波人紛紛抱怨,要求寧波旅滬同鄉會交涉。於是,虞洽卿以寧波旅滬同鄉會的名義拜訪各輪船公司,要求減低統艙票價為5角;各大公司均不予理會。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這是英國太古輪船公司輪船在中國航行時情景

有一次交涉的時候,虞洽卿為了嚇嚇輪船公司代表,就說:“如果你們不同意,寧波人將自己設立公司,購買輪船,開闢滬甬線。”

英國太古、法國東方和中國招商局仍然拒絕降價。

虞洽卿騎虎難下,當然他也看到了航運的商機。虞洽卿出面邀集商界老闆,商議籌建一個寧紹股份制輪船公司。虞洽卿推出每股5元,他出手就認購2000股;許多寧波人紛紛入股,最後總共集資40萬元,虞洽卿是最大的股東。

1908年5月,虞洽卿向農商部呈文立案,同時開始籌備工作。在首次股東大會上,虞洽卿以9814的最高票數當選為公司總經理。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1908年虞洽卿照片

一年以後的1909年7月9日,“寧紹”輪和“甬興”輪試航,10日起正式來往於滬甬之間。寧紹公司在船頭上立一牌,上書“立永洋5角”。乘客踴躍前來,寧紹輪船公司生意興旺。

另外三家公司立即聯合反制,將統艙客票價由1元統統降到3角,外帶附送一條小毛巾、肥皂。

虞洽卿頓時陷入了危機,他馬上召集董事開會,又在寧波同鄉會開會,說對手賣3角,我們原來賣5角現在也只好賣3角,這其中2角要靠大家捐款補貼。寧波同鄉會組織船票維持會,籌集大量資金貼補寧紹公司,虞洽卿仍然一如既往地賣3角。

一個月後,三家輪船公司派代表來談判。最後,大家商定船票統一為5角,虞洽卿贏了!

消息傳出,滬寧兩地的碼頭上,爆竹連天,鑼鼓聲聲。

約有1個月,又有一艘1500多噸甬興輪加入滬甬線,生意興隆,寧紹公司賺錢了。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董事長朱葆三

商場風雲變幻,幾年後寧紹公司的生意走下坡路。1914年,寧紹公司董事長朱葆三提出將甬興輪出售,並稱有人願意出銀6萬兩購買。虞洽卿堅決反對,但他的意見被董事會否定了。

“既然你們堅持要賣,我就買下,我願意再加5千。”虞洽卿說。

董事會全體成員只好同意。

1911年,虞洽卿將買下的甬興輪轉租給洋商獲利,一年租金30萬元。寧紹公司董事會聞訊大怒,馬上召開董事會追責。董事樂振葆首先開炮:公司因資金短缺要將甬興輪賣掉,你反對,現在一人獨吞租給外輪,這是營私舞弊。

“我買下了,輪船產權就屬於我,我租給外商是我的權利。”虞洽卿回答。

董事會成員無言以對,但還是免去了虞洽卿總經理職務。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虞洽卿決心開創自己的航運事業。1914年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外國輪船公司紛紛回國,虞洽卿看到商機來了,決定迅速成立自己的輪船公司。

1914年6月,虞洽卿正式創辦三北輪埠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設立在上海廣東路93號,在龍山、鎮海、寧波設立分公司。公司取名“三北”,因為虞洽卿的故鄉龍山地處鎮海、慈溪、餘姚三縣之北。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上海廣東路舊影

輪船公司當然要有船,買船要花鉅款,虞洽卿到底是經商奇才,想出個奇妙的辦法買船。

虞洽卿買船首付30%,然後以船作抵押向銀行貸款其他70%船價;銀行錢到賬了,他把銀行貸款的40%作為公司流動資金,其餘部分分期支付船款。這樣,他買的船越多,公司流動資金就越多。他用這個辦法,購買了“慈北”、“姚北”、“鎮北”三艘輪船,航線是上海至寧波、沈家門,上海至鎮江。隨後,又以100萬元買進荷蘭產的1320噸鋼殼輪船,航行於南北沿海大城市天津、大連、青島、寧波、福州、廣州和南洋各島。

“一個商人,有10元錢資本,就要做百元錢生意,有百元錢的資本,就要做千元錢的生意。”這就是虞洽卿的口頭禪。

1917年,虞洽卿創辦寧興輪船公司,購買了3439噸的“寧興”輪,專營天津、大連至上海的航營業務。1918年12月,他把升順,順徽兩家房地產公司的房產和地皮全部拋售,然後買進英商的“鴻安輪船公司”。這年,他新添了 “之江號”、“武林號”、“華盛號”三艘輪船,連同原來的輪船,虞洽卿獨資經營的第二個輪船公司“鴻安商輪公司”已有5艘輪船。

經過多年經營,虞洽卿擁有大小輪船82艘計9.1萬噸,約佔全國商輪總噸位數的13%,成為中國三大民營航運集團之一。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結束,外商輪船重新迴歸中國市場,虞洽卿的三北公司經營狀況開始不佳,漸漸地虧損數百萬元,瀕臨破產。那時候,銀行看到虞洽卿開出的支票,都不願意支付,不過為了顧全他的面子,就在支票退票理由上寫“請與出票人接洽”;虞洽卿開的支票要往返10來次,銀行才肯付款。

1927年4月,蔣介石成為中國的“皇帝”。虞洽卿獲准發行三北公司債券,立刻獲得大量資金,公司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還得到了迅猛發展。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三北公司在漢口的辦公樓

就在虞洽卿航運公司發展迅猛的時候,日本入侵避中國,三北公司的不少輪船逃往長江上游得以保全,其他的船隻或是被敵機炸燬,或被日軍搶佔,或是被政府徵用,虞洽卿龐大的船隊從82艘的高峰到僅剩下27艘,1.1448萬噸,勉強堅持營業的僅有幾條輪船,其總噸位不及1300噸。

虞洽卿在中國航運史上,同樣也創造了奇特的輝煌。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中)

1925年,虞洽卿和政府要人顧維鈞及外國人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