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一江奔海萬千裡,兩記呼樓六百年”。南京閱江樓坐落於南京西北角的獅子山巔,獅子山原名盧龍山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因北方“八王之亂”渡往金陵,初渡長江時,“見此山嶺綿延,遠接石頭,真江上之關,以比此地盧龍,故名,”此嶺似北方的盧龍寨,遂賜名“盧龍山”。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將其更名為獅子山,更名原因在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中“一峰突兀,凌煙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獅子之別名)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從此“獅子”替代了“盧龍”。閱江樓之名所以能夠盛傳於世,並非因為其樓而因兩篇閱江樓記與其“擬建之因”“停建之故”等種種疑團人們著迷不已、爭論不休。

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歷史存疑

明地圖中有標註閱江樓的位置所在,史籍也有記載其事蹟。洪武七年朱元璋在獅子山匯召群臣,親自帶頭撰寫一篇《閱江樓記》又命大臣各撰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大學士宋濂所寫最佳,後被選入《古文觀止》,可見朱元璋對閱江樓之重視。

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建樓之爭

1360年陳友諒進攻駐紮在金陵的朱元璋,僅幾萬人馬的朱元璋在盧龍山使用反間計大敗陳友諒。朱元璋下令修建閱江樓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其一:為了紀念龍灣戰役,因為此戰役確立了朱元璋的地位。其二:在此役中朱元璋明白獅子山軍事地位的重要性。獅子山位於揚子江畔瀕臨長江地處南京城西北,其東北面是進城要道金川門,奔騰的長江水自西南方向流經此處後折向東流,地勢險要。遠望江北、城池皆一覽無餘。自古遍便是兵家軍事要塞,江防重地。(宋濂在《閱江樓記》中稱:“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遊觀之樂,遂賜嘉名為“閱江”雲。”朱元璋在《又閱江樓記》:“京城西北龍灣獅子山,扼險而據勢。朕欲作樓以壯之,雄伏遐邇,名曰“閱江樓”。朱元璋《閱江樓記》:“實在便籌謀以安民,壯京師以鎮遐邇,故造斯樓。”)


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停建之由

為何自1374到2001年600餘年閱江樓才填補了“有記無樓(只有基底)”的空缺?朱元璋《閱江樓記》序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洪武七年二月)朕聞昔聖君之作,必詢於賢而後興。噫,聖人之心幽哉。朕嘗存之於心,雖萬千之學,獨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閱江樓於獅子山,自謀將興,朝無入諫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責朕以不急。即日惶懼,乃罷其工。”在其他一些史料中有記載一些“怪事”。

“二月丁酉(初一),日有食之(本記)。”

“庚戊(14日)至甲寅(18日),日現黑子累五日。(五行志)”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中有黑子,七年二月庚戌至甲寅,並如之。(明史)”也有出現“流星侵入紫微宮”的天文現象。以現今的角度來看,日食太陽黑子等都是很正常的天文現象,可在古代中國自堯舜禹始,歷朝歷代對這些天文現象每一件都十分重視,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關乎國運、應乎君德、顯乎民心的徵兆,不容輕視。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來自上天的“示誡”,每當出現這些現象這些君王大多數都會惕勵己意、端正己行,希望這樣能夠順應並挽回天心。

朱元璋亦不例外,這些徵兆是他停止了對閱江樓的修建的重要原因。

“且金陵之形勢,豈不為華夷之魁哉?昔孫權據此而有南土,雖奸操忠亮,而率不能擅取者:一由長江天塹,次由權德以治民。當是時,勁敵豈小小哉?而猶不能侵江左、豈假閱江樓以拒勢哉?今也,聲教遠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順,險已固矣。又何假閱江樓之高,而扼險拒勢哉?”這是停建閱江樓的另一個理由,最初修樓是因為此處地理位置重要,但一系列徵兆使朱元璋不得不停工,這個理由更像是安慰自己,那便是“德重於險”。

“登樓閱世撫今追昔,望江懷古鑑往知來。”

如今的閱江樓建成於2001年。分為主樓和副樓,中間以一條走廊相聯繫,一般樓體平面為四方形,而閱江樓東面和南面各加了一塊突出的部分,形成兩個方向的凸字形,因此從外部看閱江樓的造型格外繁複,不規則的外形形成了眾多屋角,層層疊疊。為了提現皇家氣派。屋頂的色彩是用黃琉璃瓦綠減邊的做法提現皇家園林。


閱江樓,為何只見江而不見其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