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本期話題:全國新基建駛入快車道,智慧城市建設星火燎原;“一張網”是如何打通一座城近百個街道的?公安、市政、安防,城市大腦和大數據是怎樣輔助政府決策的?有哪些成熟的場景和案例?城市的數據資產如何管理?數字化智能城市的良性運轉對管理者和“人”的要素,提出了哪些要求?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依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在城市智能大腦的調度下,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搜索、分析研判、趨勢預測和決策輔助等功能。

做好某個城市、某項政務工作的“智能化”相對不難,如何打通整個城市的政務和服務運轉,建立頂層設計,則考驗智能城市的頂層設計和運營能力。

江蘇南通被稱為中國的“家紡之都”,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南通近日宣佈,與京東數科聯合打造全國首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智能城市如今發展到怎樣的程度?不妨從這份城市樣本中,一探究竟。

現代化“家紡之都”:一網打通十億數據 三級聯動破傳統數據頑疾

江蘇南通被稱為中國“家紡之都”,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雖然起步早,但多年來“單點化”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讓政府看到了很大的侷限和難點:跨部門的數據數量大,年份各不相同;傳統政務數據、物聯網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種類龐多;大數據的匯聚、融合、應用存在難點。

這次南通政府和京東數科推出並投入使用的“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通過一套底層城市大腦,匯聚了南通市64個部門、10個縣市區數十億量級的數據。全市交通、公共安全、環境汙染等情況都在一張大屏幕上實時呈現統覽。

通過市、縣、鄉三級聯動指揮體系,指揮市級中心之下,設立10個縣市區級指揮中心和96個鄉鎮街道工作站,可以實現對來自百姓和不同部門多種渠道源的問題接報、事件智能合併,歷史案例匹配、工作任務分撥,並對案情全流程實時跟蹤,記錄結果,實現全流程閉環。

「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南通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日常運轉(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王思遠 攝)

數據整合消滅“重複交辦”頑疾 政務需求實現精準化、效率化

以事件智能合併為例,以往同一事件,可能會通過群眾電話、網絡等多渠道上報,經常出現重複交辦的情況,如今通過AI技術對上報文本進行分析,再進行相似度計算,對相似事件進行合併。目前AI事件合併的準確率達84%。

此外,還把各部門熱線號碼全部整合,百姓通過一個號碼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投訴,所反映的問題數據經過處理後,在統一的城市中心App上辦理。南通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學義介紹,這直接提升了政府管理與服務精準效率問題:“政府肯定是想為老百姓服務,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但(以往)我不知道百姓的需求在哪裡,這裡面就有服務精準化的問題。現在,指揮中心建起來了,匯聚了老百姓各方面的相關數據後,民生痛點和熱點一目瞭然。不僅如此,在處理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做一些數據比對和分析,就可以預判一段時間後,老百姓可能關心的問題。政府服務速度很快,老百姓反映事情效率很高,整體管理的效率就提高了。這些是指揮中心沒建成前,不可能實現的。”

指揮中心現場每天有公安、環保、市政等近二十個部門的代表執勤,將本部門政務數據上傳,同時將指揮中心決策任務向下同步,並參與跨部門任務流程對接。

公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沒有數據,有些事情辦不成。數據融合、多維應用後,運營、發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群租房管理,以往有很大的社會公共安全隱患,甚至出現群死群傷。現在通過整合數據,把一些線索及時比對碰撞,然後出警及時走訪調查,有效排除隱患。需要幾個部門協同處置的事情,大家也可以在這裡(指揮中心)坐在一起商談後把它化解掉。”

「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三級聯動模式,實時打通政務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王思遠 攝)

“硬核”案例:公安、交警聯動 智能交通大數據“排爆”危化品

智能大數據是如何在城市管理中“剛柔並濟”發揮作用的呢?

南通作為港口城市,每天油氣等危險化學品產生很大吞吐量,作為中國的“家紡之都”,紡織布藝需要消耗大量化學染料。據統計,全市共有2000多家危化品企業遍佈在的生產、使用、經營、運輸、存儲、廢棄物處置的各個環節。危化品鏈條長,涉及的監管部門眾多,長久以來存在“共享難”“發現難”“協同難”等問題。

京東數科智能城市交通系統技術負責韓博洋介紹,針對這種情況,他帶領團隊首先從生產環節起,搭建了一套各部門數據的匯聚平臺。他說:“危化品企業需要經過嚴格審核,持有經營許可證等證照。這個證照是通過行政審批局下發,真正監管危化品經營企業的是應急部門,應急部門其實不知道證照處於什麼狀態,更新了?過期了?還是註銷了?都是不知道的。過去數據不通,多個部門‘多頭管理’下,只能用傳統方式,如打印Excel表或打電話溝通。現在的基礎邏輯是,把數據的底層系統打通,讓應急部門時時看到行政審批的數據,並且共用、共享。”

危險化學品的購買、廢棄處置有嚴格報備程序,一些個體作坊、工廠,為了繞過繁瑣報備程序、節約購買或危化廢物成本,會嘗試通過各種渠道私下交易;而危化品運輸的司機,有時出於疏忽或牟利心理,違規操作甚至“倒私單”,安全隱患極大。

「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執法部門根據智能交通數據查處違規危化品企業(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韓博洋介紹,通過將智能交通的分析、預測技術,結合場景進行改動,就可以形成一套動態監測、預警和執法協同的系統。韓博洋說:“‘兩客一危’車輛,尤其是危險貨物運輸車,交通部門要求必須要放車載設備數據裝置。但實際操作中,有很多‘門道’和空間。危害品車輛運輸路線報備完後,公安部門以往並不掌握GPS數據,不太好監控。以往智能通過卡口視頻跟當地的交警協同,現在,我們可以讓公關掌握這個合法運輸路線,結合路網數據和時時的GPS數據,做背後的軌跡分析。這輛車從上路開始,系統會在GPS上跟路網間去做匹配,這是第一步;如果沒有按規定路線行駛或不當停留,系統就會發出預警,公安、治安部門需要監管出警。為了‘抓現行’,我們會結合目標車輛的路線和算法,預測20分鐘內車最大能到哪個區域,在可能出現的區域設卡攔截,就跟抓罪犯似的,把推薦執法信息推給公安部門。”

據瞭解,這套系統上線三個月以來,共發出1817項監測預警,企業證照數據異常848家,車輛異常駐留點296項,其中296項危化品車輛異常駐留點和91家要求整改的“小化工”成功匹配64個。對異常情況預警後,分析該車輛未來15分鐘內的可達區域,交警部門迅速出警攔截,及時排除化學危險品隱患。

柔性執法:讓城市政務從“管理”走向“服務”

再來看身邊的城市治理案例。

“作為基層城管執法人員,經常會感到管理比較難。因為城市管理都是末梢執法,直接跟老百姓發生一些衝突和矛盾。少數市民的違法行為對大多數人造成損害,但對於他自己而言,也許一個小攤、一個店就是全家的依靠和生存的途徑。”

這是南通市城管局監管處副處長陳堅的心聲,作為城管人員,他需要恪盡職守;作為普通百姓,他也理解謀生不易。

「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陳堅表示,“柔性執法”將大大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王思遠 攝)

陳堅清楚基層執法的難題:管理面廣、執法力量相對薄弱,還容易和執法對象直接衝突。智能城市系統讓陳堅看到了“城管工作重心從執法向服務轉變”的可能性。他說:“利用我們城管自建的探頭和市域‘雪亮工程’的探頭,目前我們已經在市區對10餘類城市管理問題,主要像佔道經營、流動攤點開始智能抓取,所有案件都可以推送到市域系統,經過分析處理後預警,再由執法隊伍跟進。我們已經進行二期運用了。像江蘇常州等地,已經應用了這種非現場執法的模式,並跟公民個人誠信懲戒機制聯合起來了。”

記者:除了個體佔道經營,涉及大的單位,或者更大的違法行為,要怎麼辦?

陳堅:我們通過數字城管,將所有的城管數據和經驗寫入“城管一張圖”,就像是把一個芯片或優U盤,插入到城市智慧大腦。各個部門就像我們城管一樣,將各自的數據和平臺全部在市域集中展現——我們交出了數據,但我們也得到了數據。此外,還能利用住建、環保、公安的探頭,多部門聯動。

記者:如何實現跨部門協同和保證有效性呢?

陳堅:靠隊伍巡查效果是有限的。現在我們整合住建、環保、城管、公安部門的視頻監控探頭,對建設工地揚塵的源頭實施24小時的監控,發現疑難問題,推送市域指揮中心,由市域牽頭執法。一切科技手段最終都是為人所用。未來執法人員在現場,希望更多地是服務管理,體現政府形象。

政企聯動 打造“一核兩翼”智能城市模式

據瞭解,未來,基於“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提供的時空數據管理引擎、時空AI引擎、數字網關等一系列專利技術,還將為南通市提供包括智慧社區、數字港口建設、產業供應鏈數字化、智能投行等一系列數字化服務。

這一輪智能城市的建設熱潮中,政府主導、企業深度參與底層架構設計,成為主要特點。兩者應該怎樣處理在協作中的關係呢?李學義認為:“政府和科技公司間應該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關係。要做到幾點:第一,要有好的基礎、先進技術;第二,應用在哪裡、城市管理業務有什麼需求的問題;第三,怎麼運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更多要交給技術公司,第二、第三個問題更有賴於政府。”

「遠見」一份“家紡之都”的智能城市樣本

市域中心實現多部門攝像頭共享,“城管一張圖”(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王思遠 攝)

眼下,市場上各大智能城市解決方案分為三類:一類是頂層設計的系統集成商;第二類是雲服務提供商;第三類是在視覺、出行等具體領域提供APP應用或服務,通常是創業類頭部公司。

京東數科副總裁鄭宇表示,智能城市是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重要落地場景,為此他們提出了“一核兩翼”的理念。即以城市大腦為核心,所謂“兩翼”,一邊是鏈接產業企業,提供產業監測、客源分析、銷量預測、供應鏈服務等公共組件;另一邊則是面向百姓民生的衣、食、住、行、遊等生活場景。未來,希望這種架構和模式,在更多地方和產業產生共鳴和共建。

鄭宇認為:“市域現代化是中國現在各個城市亟需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平臺共享合作的模式。在南通這個項目裡,還有很多提供服務的合作伙伴一起參與,在我們城市操作系統和市域治理平臺上,開發各自的應用,這樣就構建了大生態。我們需要提煉不同場景背後的算法,建立模型開放給各個公司、組織來應用,這邊還有好多合作伙伴共建南通的智能城市。”

從2008年IBM在全球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理念開始,智慧城市伴隨“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產業更替不斷髮展,從“有數據”到“用數據”,業態不斷成熟。

未來,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1)公共數據資產的管理,個人隱私信息脫敏,這是數據價值和邊界的關鍵;(2)提高政府管理和產業人員理解和使用數據的能力,這將直接決定“智能城市的效率”;(3)更高層次的頂層設計,各個城市、各家公司都在自由組隊,開放嘗試,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形成各自特點,未來各個城市的數據接口、政府治理體系,用什麼樣的標準打通、協同,在智慧國家的層面“匯江成海”,這是一個眼前並不緊迫、未來十分重要的問題。(作者:王思遠 央廣經濟之聲商業文化欄目《遠見》製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