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決了“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現在各種線上課滿天飛,很多事情都被總結出了方法論。以前不知道方法的時候,還可以說自己不會,現在知道了方法還是覺得,臣做不到啊……


這反而更有挫敗感了,然後那句經典臺詞就來了:“知道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曾經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以前被身邊的人說我“不落地”,整天講很多方法,但也不見得用得多好。


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說法帶來的憤怒和羞愧,讓我產生了巨大的動力去研究這個問題,也逼著我在學了各種方法了之後,要花很長時間實踐後才分享。


曾經我以為那些能把「道理」變成「做到」的人,都是意志力特別強的,特別自律的。


直到我自己做到了,從運動可以要我的命,到連續運動超過1000天;從起床就可以吃午飯,到天亮就起床做早餐;才發現

做到這些根本不需要多“自律”,不需要反人性地去用意志力強迫自己。


延伸到幾乎所有需要改變自己的事情都一樣,其實只需要利用一種人性的力量。


01 最強大的人性力量:「懶」


這個比意志力還強大的人性力量就是——


要知道,咱們的大腦是出了名的吝嗇鬼,它會在任何時候想盡辦法節省精力的消耗。那它都是怎麼節省精力的呢?


舉個例子:嬰兒一開始學走路,可是要耗費大量精力的,每一步都要調用各種系統,保持平衡,抬起腳,彎曲膝蓋……


可是一旦學會了,我們就會把走路這件事,放進大腦最深處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大概像乒乓球那麼大,叫「基底核」。


當我們把事情放進「基底核」之後,就會形成「習慣」,進入自動控制的狀態。這會大大節省大腦的精力,方便我們應對其他的事情,所以你現在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聊天,不會思考要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所以說,習慣是最節能的,當我們養成了習慣,就根本不需要用意志力,甚至都不用意識參與就可以完成事情。要知道,我們每天的行動裡,有40%以上是習慣的產物。


甚至是一些看起來很難的事情,只要養成習慣、形成節奏,也會變得自然而然。


就像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談到:


寫長篇小說時,我規定自己一天寫出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用我的蘋果電腦來說,大概是兩屏半的文字,不過還是按照從前的習慣,以四百字一頁計算。


即使心裡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在十頁左右打住;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因為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


我之所以能做到那些看起來很自律的事,其實背後都是因為我懶。因為我懶得在每次行動的時候都耗費精力、意志力讓自己動起來,所以我都把它們變成了習慣。


我解決了“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02 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既然這樣,那就很簡單了,只要知道怎麼養成習慣,就可以輕鬆地駕馭任何一個課程教給你的方法。


要想知道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其實不用向外找,只需要回想一下,我們當初是怎麼養成用微信這個習慣的?


咱們用慢鏡頭看一下:首先我們看到微信對話框或朋友圈出現小紅點,然後感覺到心裡一陣癢癢,還沒反應過來手指就點了進去,接著就看到了好友的留言、點贊。


如果把這個過程分解一下,會發現其實就是簡單的四步:提示(小紅點)——

渴求(心裡癢癢)——行動(打開對話框或朋友圈)——獎勵(有人給你點贊、給你留言)。


這四個步驟是經過了很多心理學家的研究,再經過多次迭代,最新的版本由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掌控習慣》一書提出。


他認為這四個步驟是環環相扣的:提示觸發渴求,渴求激發行動,行動中得到了滿足渴求的獎勵,同時進一步強化這件事和提示的關聯,形成了一個循環。


但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四步形成的是一個「螺旋」。也就是這四步每完成一次,就會得到強化,讓你的自動反應越來越快,習慣越來越強大。直到只要看見小紅點,就會忍不住想去點開,也就是已經把這個習慣寫進你大腦的深處。


所以,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習慣螺旋」。


你到辦公室了覺得有點困,想要打起精神,於是喝了一杯咖啡,很快就覺得變精神了一點;這時,“在辦公室犯困就喝咖啡”這個「習慣螺旋」就被強化了。


你下班經過蛋糕店聞到了香味,有點想吃甜品,所以你進店裡買了一小塊蛋糕,吃下去的時候感覺到滿滿的幸福感;這時,“下班買一份甜品”的「習慣螺旋」就被強化了。


當習慣形成之後,整個習慣螺旋可能瞬間就完成了,慢慢地就像學會走路一樣,很難察覺到了。


我解決了“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03 讓養成習慣變輕鬆的秘籍


現在我們知道習慣形成的原理了,但是好像也就只是“知道”,還沒法直接拿來用呀?


所以,它還需要做一次轉化,咱們一步步來分析:


1)提示,就是一個開關,它會激活你大腦深處的某個動機、需求。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做某件事,而是想不起來。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如何讓它變得明顯?


2)渴求,就是習慣背後的動力,當這個動力越大,也就是想要養成習慣的這件事越有吸引力,越有可能讓人行動起來。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如何讓它變得誘人?


3)行動,就是習慣的行動本身,也包括思維活動。有時候其實我們不想做某件事,而是被其他東西阻礙了,或者是因為太難被勸退。但是隻要動起來了,其實就很容易持續下去了。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如何讓它變得簡單?


4)獎勵,也就是做事情的過程和結束時,得到了什麼回報,物質和精神的都包括。簡單來說,就是這件事做得爽,就更容易有下一次。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如何讓它變得愉悅?


這麼一輪轉化,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問題清單,在想要養成習慣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讓它變得明顯?

如何讓它變得誘人?

如何讓它變得簡單?

如何讓它變得愉悅?


比如,你想讓自己少玩手機,就可以把手機屏保或背景圖改成“又想拿出手機幹什麼?!”。還可以下載一個叫「Forest」的APP,讓“少玩手機”變成有意思的遊戲。除了這些,相信你還可以想到很多其他的辦法。


也就是說,幾乎任何一件你想要改變又不容易改變的事情,都可以從這四個方向入手解決。

我解決了“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04 為什麼習慣難以養成?


這套方法總結起來挺簡單的,你可能也聽說過其中的一些,甚至也嘗試過,但是為啥還是有很多習慣很難養成?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向找錯了;二、方法用錯了。


方法剛剛咱們已經梳理出來了,接下來我也會繼續寫文章分享,給你更具體的幫助。


那方向錯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可能把注意力停留在習慣本身和習慣帶來的好處上了。


比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呀?


你可能會說:“健身是很好的習慣呀,而且可以讓身材變好”;或者是“早起很自律,而且可以有更多時間做事情”;還有“寫日記可以梳理思緒”……


但這樣的理由,給你帶來的動力往往很快就會消散。


因為有一個因素被你忽略了——你為什麼會養成當下的舊習慣?這些舊習慣肯定是“有用”的,才能讓你“堅持”這麼長時間。在你養成新習慣時,舊習慣就會開始千方百計地阻攔你。


別忘了,舊習慣可是深深地刻在你大腦基底核裡的。而且,它們不僅會影響你的行動,還會成為你身份的象徵。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是根據你的習慣來做判斷的。


自從我給人做諮詢之後,經常聽到這些說法:


“我不是愛運動的人”

“我是沒法早起的人”

“我是邏輯思維很差的人”

……


舊習慣出現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定式,說出這樣的話,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籤。


當你帶著心理定式、貼著標籤,新的習慣就很難形成,因為你的潛意識會千方百計地避免和身份不相符的行為。


也就是說,阻礙我們改變的,是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而應對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要的,是成為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健身、身材變好只是過程和結果;

我們想要的,是成為一個能夠掌控自己時間、行為的人,早起、有更多時間,只是過程和結果;

我們想要的,是成為一個思維清晰,善於自我覆盤迭代的人,寫日記、梳理思緒,只是過程和結果。


也就是說,先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反過來想這樣的人會怎麼做,這個順序會讓我們養成新習慣的動力變得更持久,哪怕具體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讓我充滿力量去整理房間、佈置房間的,不是哪個設計師說這樣做很好很流行,而是我暢想過自己最想要成為的人住的房間會是怎麼樣,然後根據那個房間的樣子來佈置”。嗯,這段話,是我女朋友miio說的。


就像我之前文章提到過的,當我想著“減肥”的時候,很難堅持下去,當我把目標改成“擁有健康的生活”,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畫面,才開始成功地一路瘦下來。


一旦我們認同自己的某個身份,就更有可能做出符合身份的行為。而且,越是以自己的某個身份為傲,就越有動力保持和身份對應的習慣,形成正向循環。


就像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說的:“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我解決了“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05 結語


過去,習慣是在你沒有覺察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裝在你大腦深處的基底核裡,影響著你每天的行動,影響著你怎麼看待自己。


但現在你已經徹底看透了習慣,它不過就是由提示,渴求,行動,獎勵這四個步驟組成的一個習慣螺旋


只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反推出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習慣,然後問問自己如何讓它變得明顯、誘人、簡單、愉悅?就可以更輕鬆地讓這個新習慣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


然後你就會發現,過去讓你羨慕的那些很“自律”的行為,那些你一直做不到的“道理”,都可以輕鬆地做到了。


其實,哪有什麼自律,你看到的自律都是養成習慣之後的結果。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